我国社会转型中的政治文化建设
2017-03-11李德祥
李德祥
(广西贺州市钟山县委党校,广西 贺州 542699)
【文化观察】
我国社会转型中的政治文化建设
李德祥
(广西贺州市钟山县委党校,广西 贺州 542699)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不断的发展与实践中,我国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不断地推进着我国社会体制与经济体制的改革,也推动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本文对这一特殊时期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特点、价值目标以及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优化建议,以期对我国社会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社会转型;政治文化;建设
一、政治文化建设概述
(一)政治文化建设的内涵
政治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在1956年发表的《比较政治体系》中,阿尔蒙德认为:“每一个政治体系皆镶嵌于某种对政治活动指向的政治模式之中,我们可将它称之为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内,受到当期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历史风俗等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一种具有规范性、延续性、相对稳定性的政治态度与价值取向。
政治文化建设指的是在国情、党情、世情不断变化的形势下,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群众认可的、个人接纳的政治文化,以促进公民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积极的政治情感以及良好的政治评价。由于政治文化受到各国政治经济环境、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各国的政治文化都表现出各自的特色,因此在开展政治文化建设时需要结合具体的国情与发展特征。我国的政治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其内容主要包括执政理念、政治价值取向以及指导思想等体系的构建。[1]
(二)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政治文化建设的特点
1.公共服务职能日益强化
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愈发强调国家政府的服务职能,弱化了其强制性统治功能。在现代化社会政治文化建设进程中,我国依然坚持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努力保障维护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同时更加强化了社会管理职能与公共服务职能,力求通过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式,来确保公共权力的实现。因此,我国逐渐将以往具有一定强制性的行政命令,转变为以法律为基础的行政方式,旨在为社会公民提供更加和谐、完善的社会服务。
2.民主法治进程加快
政治民主化指的是社会制度以民主代替法制、以多数人统治代替少数人统治的过程。我国社会转型期逐渐由以往的“人治”转变为“法治”,不断强化法律建设与民主权利。一方面,我国在1996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以法律为主导的国家治理结构形式。在2012年,十八大的召开又一次强调将法制作为治国的基本方式,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重大部署,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折射出了民主政治的进步。[2]
3.受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文化的影响
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进程中,一方面,我国当前的社会政治文化带有一定的传统政治文化烙印,另一方面,随着各国信息交流的不断开放,我国政治文化建设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政治文化的影响。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政治文化建设有借鉴作用,但也有对我国政治文化建设不适用的部分内容,因此需要我国合理的区分、借鉴可用的内容,摒弃不适用的内容。
二、我国社会转型中政治文化构建的目标
(一)公民主动参与的政治文化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公民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不断强化,民众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越来越关注,对于参与社会政治文化建设有迫切的需求。公民的政治参与度越高,社会现代化进程就越快,政治制度化水平与民众参与意愿直接影响着政治文化建设的效果。因此,保障民众参与政治文化建设的权利,畅通政治参与的渠道,构建公民主动参与的政治文化是我国政治文化构建的主要目标之一。
(二)民主法治的政治文化
民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民主的保障,民主与法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构建民主法制型政治文化是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也是公民参与政治文化建设的有效保障。以公民的选举权为例,只有健全我国社会民主政治制度与法治制度,才能有效保障公民依据自身意愿进行投票的权利,真正满足公民政治参与的需求。因此,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民主法治政治文化,也是推进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与价值目标。
(三)和谐文明的政治文化
就目前而言,我国社会转型中受到全球经济文化的严重影响,国外文化中打着“民主、自由”论调干扰我国主流政治文化的现象愈发严重,一些发达国家以各种方式在意识形态上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渗透影响,导致在国际交往中双方在文化差异、价值观念、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冲突越来越严重,不利于和谐文明社会的构建。
在此形势下,我国要根据十六届六中全会发布的《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要求,将和谐文明作为构建社会政治文化的核心观念,坚持倡导、传播、遵守和谐文明的价值理念,协商、和平、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将和谐文明的政治文化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同时,在国际交流中大力弘扬我国和谐文明的政治文化,利用和平手段解决各种国际争端,推动世界和平和发展。
三、社会转型期我国政治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民意识薄弱,法治精神缺失
纵观我国公民意识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发现,人们的公民意识仍旧相对薄弱。民众对于“人民”的认识远高于“公民”,最为明显例子就是人民政府、人民法院等各级政府机关的名称。另外,由于我国由封建社会转变为民主化、法制化社会后,一些“臣民意识”“官本位思想”等还没有完全消除。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如今社会“靠关系”“走后门”“官员一言堂”等现象依然严重,而民众却不会、也不敢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反映出当前公民的法治精神缺失。
(二)网络平台成为政治文化建设中的双刃剑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普及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使得人们交流信息更加快捷,人们可以在网络平台上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某件事件的观点与看法。但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也为我国和谐文明社会政治文化的建设带来极大的挑战与问题。例如,有些人利用网络的隐蔽性发布一些煽动性的消息或言论,或有人利用网络宣传“享乐主义”“唯利主义”等利益至上的观点,对大众的思想进行错误的引导。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反华势力利用网络恶意发动无硝烟战争。这些都表明网络平台正成为我国政治文化建设中的双刃剑,我国如何合理、正确地使用这把双刃剑,是建设政治文化进程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三)我国政治文化建设挑战加大
在全球文化不断开放交流的形势下,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政治文化在各国文化的传播、竞争和较量中处于主动位置,对弱势政治文化进行排挤和渗透,“文明的冲突”体现得十分明显。再加上网络使得多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开放,在外来政治文化的对比与部分有心人的煽动下,部分人对国家社会体制及政治文化存在自卑受动心理,认为“国外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国外的理念与文化都是先进的”等,反而忽略了我国几千年来沉淀的丰厚历史文化底蕴。这些情况都导致部分人盲目追随、夸赞外国的政治文化体制,而不注重自身政治文化的学习和修养,对国家的政治忠诚感与归属感淡化,严重阻碍我国社会政治文化建设的进程与效果。
四、我国社会转型期政治文化建设的优化建议
(一)继承优良传统文化元素,合理吸取西方文化精髓
每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都带有深刻的历史烙印,这些都是一个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累计、沉淀形成的,对于优良的传统政治文化元素,要继续坚定其在现代化社会政治文化构建中的作用,删减落后的传统政治文化元素。例如,我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中的“礼仪”“道德”“忠孝”“以和为贵”等优秀的思想道德文化,在现代化和谐社会政治文化建设中应依旧强化其主流地位。同时,我国也要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借鉴其积极向上的政治文化元素。例如,西方政治文化中推崇的民主、自由观念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理论标准。我国要合理吸取西方文化精髓来完善我国政治文化建设内容,为我国社会政治文化建设添加新血液。
(二)强化公民参与政治文化建设意识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于法律赋予自身的法定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和自觉,同时也是建成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公民意识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要提升公民参与政治文化建设的意识,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展开:
首先,利用各种方法培育公民文化,提高其政治参与意识,营造良好的政治参与氛围。我国要进一步强化公民的政治辨别能力,提升其政治敏感度,尤其是县、乡村民的政治文化意识。可以在县、乡等地的公告栏上公布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政府机构运转模式以及村民的选举权利等,帮助其更好地理解认识我国的政治方针与大方向。同时,加深民众对公民政治参与的理解与认识,使其能够认识、区别合法政治参与非法政治参与,如行使选举权、加入青年、妇女社团等属于合法的参与方式,是公民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的正确途径;如静坐、抗议、非法游行等则属于非法的政治参与,不仅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建设,还会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
其次,政府要作为公民行使权利的保护者与调节者,不断完善政治文化参与机制,为公民参与政治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政府可将政策的制定、运作程序等对公众开放,树立政府政治权威,提升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同时建立多渠道多角度的政治参与监督机制,扩大监督主体与监督范围,有效减少权力滥用,预防腐败现象,促进政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三)积极利用网络阵地宣传积极先进的政治文化
网络中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公众稍不注意就会受到有意者的挑拨与误导,从而产生不道德的、不利于社会和谐建设的思想或行为,对此,我国政府要加大在网络阵地的宣传力度与宣传范围。一方面,在网络平台中积极宣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先进的政治文化,鼓励人们参与到政治文化建设中。另一方面,对于不利于国家稳定和谐发展的言论,政府要及时纠正。例如,向网民普及言论自由的真正意义:言论自由的目的是为了纠正社会的不良风气、检举揭发不良行为,但发布一些无限制、无根据、歪曲、过度夸大以及不道德的言论,并不是所谓的言论自由,而是变相地向人们负面、不良的思想,是一种破坏和谐社会建设的行为。
总之,通过互联网向世界宣传社会主义的主流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宣传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造优秀的政治文化宣传阵地。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为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保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市场经济是民主政治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根基,也是民主政治文化得以生成的最原始的动力。[4]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公民政治心理的形成和政治诉求的表达提供了物质保障,促进了公民对民主、法治的向往与追求。
首先,我国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鼓励非公有经济在国家政策引导、法律规范下,通过税收倾斜等政策,公平竞争,健康发展。同时,我国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换,简政放权、盘活经济。要从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调控,由行政命令转向法制为主、行政为辅。
其次,我国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一是要促进就业,重点关注大学生就业,为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政策优惠,为下岗工人再就业提供政策指导。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职工养老保险,推进养老保险双轨制改革。三是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市场经济改革必然会带来一部分人的失业,如何解决这部分民众的失业问题,不仅要“输血、造血”促进就业,还要提供完善的失业保障制度。
五、结语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民主法治进程不断推进与多元文化交叉融合进程下,人们的法治意识、公民意识也得到了强化。在此背景下,我国在社会转型中也要明确政治文化构建的方向,构架一个公民积极参与的、民主法治的、和谐文明的社会。
[1]黄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 2011.
[2]刘宁.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15.
[3]刘晓丽.当代中国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10.
[4]万文康.论当代中国公民政治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和对策[J].科技信息, 2012,(12):94-95.
【责任编辑:王 崇】
D60
A
1673-7725(2017)04-0042-04
2017-02-10
李德祥(1973-),男,广西贺州人,讲师,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