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现代物流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03-11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江苏苏州215123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21
戴 军(1.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2.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021)
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现代物流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
戴 军1,2
(1.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2.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021)
长江经济带战略是新一轮改革开放转型背景下,实施新区域开放开发的国家级战略,在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示范效应。支撑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核心关键在于人才战略,其中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现代物流人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长江经济带建设急需的现代物流人才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人才发展存在的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培养建议。
长江经济带;现代物流;港口物流;人才培养
1 长江经济带建设急需的现代物流人才分析
1.1 长江经济带战略
2014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2016年9月发布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格局。“一轴”是依托长江水道,发挥武汉、重庆与上海的区位核心作用,构建上中下游沿江绿色发展轴;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为“两翼”,通过物流运输的互联互通,促进南北两翼腹地重要节点城市的产业集聚能力;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为长江经济带的“三极”,旨在利用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打造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增长极;“多点”指加强“三极”城市群以外的地级城市与中心城市的联系,带动地级城市的经济发展。
长江经济带建设主要以长江这条黄金水道为核心轴线,给沿线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9省2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具体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充分发挥长江核心轴线的地利优势,坚持软件与硬件建设相结合,构建物流网络顺畅、安全高效的水路综合运输体系;二是加强铁路、公路与水路运输的无缝对接,激励中上游地区主动承接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进一步通过技术引进、消化与吸收,推动沿线产业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升级;三是在长三角地区的引领示范下,大力建设跨江联动的城市群(江淮、两湖、成渝等),配套建设沿线大城市、卫星城市和中心集镇等多层次城市发展格局,响应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号召。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要优化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布局,坚持大中小结合、东中西联动,依托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这三大城市群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抓好航道畅通、枢纽互通、江海联通、关检直通,高起点高水平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1.2 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现代物流人才现状
长江经济带战略已经升级为国家级战略,在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示范效应。支撑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核心关键在于人才战略,其中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现代物流人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里的现代物流人才应是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综合型物流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供应链知识为基础,契合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机遇,匹配长江经济带的物流发展需求。长江经济带沿岸的港口作为国际货物与服务贸易的窗口,依托港口物流优势发展国际化物流,促进长江经济带物流交通网络的建设与发展。长江经济带的物流发展可依托港口发展优势,加强长江沿岸港口的物资转运能力和运输配送能力,加快交通枢纽的立体化升级,促进长江经济带综合物流服务的联动发展,有效推动长江经济带物流行业的整体飞跃。
长江经济带沿线依赖黄金水道的地利,对物流运输、物流调度、仓储配送、国际报关等物流人才需求迫切。例如对港口物流人才需求旺盛,包括从事港口物流仓储业务,外轮与库场理货业务,泊位、船舶、库场生产调度业务,国际船舶与货运代理业务,港航企业保险与理赔业务等工作的技术技能型现代物流专门人才。长江经济带沿线尤以中小物流企业居多,他们非常缺乏具有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优秀人才,缺乏先进的物流供应链理念。因此人才的缺乏导致长江经济带物流效率的低下。长江经济带物流的发展必须加快物流人才一体化的培养步伐,政、行、企、校建立联合培养体系,健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流程,规范大中小物流企业的人才再培训机制,促进长江经济带物流企业竞争力和物流行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据有关部门统计,岂止2016年上半年,我国现代物流人才缺口大约17万左右[1]。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现代物流人才短缺的缺口仍难以弥补。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获取信息,我国高校与专业机构培养的现代物流人员占整个物流队伍比例较低,绝大部分从事现代物流作业岗位的人员缺乏较为扎实的物流专业知识体系,企业对现代物流人员的在职培训普遍不够重视。因此,要加大高校培养现代物流人员的力度,国家对高校要从资源投入上适当倾斜,在政策指导上要做好顶层设计。
长期以来,本科高校培养的现代物流人才以理论知识为主,高职院校培养的现代物流人才一般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综合来看,高校培养的现代物流人才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即物流人才的操作技能普遍欠缺,也就是所谓的“眼高手低”。长江经济带需要的现代物流人才与高校培养的现代物流人才之间存在着“最后一公里”的非零对接。因此,找准高校在现代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施以有的放矢的培养策略,为长江经济带培养零公里对接的现代物流人才迫在眉睫。
2 现代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供应链理念
供应链包括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这是一个系统集成的理念[2]。它不仅是一条物流链,还是商流链、信息流链与资金流链,更是一条价值增值链。供应链从客户开始到客户结束,它要求现代物流人员始终以客户满意为核心,要分析客户的显在需求,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做到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
2.2 人才培养方案过时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关乎培养什么样的物流人才以及怎样培养物流人才,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一般较为复杂,耗费人力、物力与财力。一经制定,高校一般不会轻易改动人才培养方案,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甚至从制定出来就没有改动过。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全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不少高校即使在专业发生调整的情况下,只是修改掉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名称而已,换汤不换药。
2.3 师资力量薄弱
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高校现在引进的物流师资一般具备硕士及以上研究生学历学位,他们一般从高校毕业再进入高校当老师,欠缺物流企业的一线实际工作经验;二是在企业工作的一线物流人员由于工作的繁忙,很难有机会进入高校做兼职教师,即使做了高校的兼职教师,也难以在教学时间上做出保证,并且这些兼职教师不熟悉高校的教学规律与方式方法。因此,在职教师欠缺企业一线经历与技能经验,兼职教师欠缺时间保证与教学理论、方式方法。
2.4 实训设施欠缺
高校的现代物流实训主要以真实的长江经济带建设所需的物流业务操作流程为背景,虽然仿真比例缩小,但其操作过程跟实际一样,即做到真实且可操作,体现实战演练的逼真。仍然以港口物流为例,通过实训应使学生掌握长江经济带沿途港口的集装箱运输操作方法、跟证流程操作方法、集装箱装卸操作方法等,使学生身临其境,紧张而又真实地面对港口集装箱所有业务流程。一个完整的港口物流实训需要的主要硬件实训设施有:起重机、运输车、集装箱、货船、检查口、操控室等;软件实训设施有:码头管理软件、报关与检验软件、多式联运软件、国际货代软件等。上述现代物流的软、硬件实训设施费用动辄以百万计,除了专业的物流职业院校,一般普通的高校较少投入该项费用预算与建设。
2.5 校企合作程度不深
校企合作可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学习的专业知识与工作岗位之间的紧密联系,可激发他们对物流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适应一线物流工作岗位环境的机会。高校对开展校企合作非常积极,但是企业以盈利为主,一般不愿意与高校开展深入的校企合作。他们既不放心把实际运营的项目交由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完成,除非一些实验项目需要用到大量学生,即使有高校老师参与项目的协作,但还得由企业人员作为项目组组长进行把关,也不愿意付出成本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因此,学生们较少有实训机会亲临企业一线岗位接受职业指导与职业训练。
3 应对策略
3.1 基于供应链视角更新人才培养方案
长江经济带急需的现代物流人才应该是精通供应链的人才。需要具备供应链的知识与技能,链式理念贯穿整个物流岗位。在现代物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需着眼长江经济带的战略高度,紧扣长江经济带的核心要义,深刻领会国家的顶层设计精神,细分长江经济带建设需要的所有物流岗位及流程,界定其物流工作职能与分工。现代物流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要体现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现代物流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知识体系要体现供应链业务流程综合知识,包括采购与仓储配送、CRM、3PL、生产运营的内外部物流及供应链法规等,还要具备扎实的物流外语功底。现代物流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技能体系要体现物流信息系统操作能力、采购与销售物流的实际运作技巧、供应链CCT平台能力及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仓储部分岗位还需具备叉车与拣选器械的操控能力等。
3.2 引进与培养师资
增强现代物流师资力量可从两个方向下功夫,一是高校引进物流师资力量时,既要具备一定的学历学位与职称,还要具有3~5年的物流企业一线工作经历,教学中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二是在物流既有师资的培养上,高校应鼓励在职教师到物流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对考取国家物流技能等级资格证书的教师进行奖励,对教师带领学生在物流领域进行“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的行为进行优惠政策扶持。例如给老师以晋升职称的政策倾向,给学生以实习学分与创业启动资金的帮助等。
3.3 加大实训设施投入
高校必须加大实训设施的经费投入,若靠高校自身的经费投入如果有困难,可以通过建立政府支持、行业帮助、校企互动的体制机制,突破实训设施投入经费不足问题,形成政、行、企、校的四者联合办学机制。例如订单外包的培养模式[3],企业根据自身的人才需求及规格向高校外包现代物流某些职能岗位的人才培养订单,高校接单后在发包企业的帮助下按订单进行人才培养。企业可在实训设施投入这块帮助高校建立仿真实训室,以弥补高校实训设施经费的薄弱,还可建立物流校外实训基地,定期让学生进入物流企业的实训基地进行真实的一线工作操作。
3.4 夯实校企合作
对夯实校企合作可从两个角度开展,一是拉式合作即“拉企入校”,把与现代物流专业建设相关的企业部分工作流程引进到高校完成,例如供应链信息系统的跟单流程可以在高校实训室完成,给学生创造实践性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一线岗位实践能力,这样的学生更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拉企入校”主要以高校为吸引方,以物流企业的真实岗位流程为教育手段,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二是推式合作即“推校入企”,在企业中建立高校工作室与实训基地,轮流派驻教师进行长期不间断地挂职,让高校专业教师可随时对学生在一线岗位实践中遇到问题进行面对面指导,还可在工作间隙对学生在实习与实训中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剖析。没有深入的校企合作,单独的高校培养,其现代物流实践课程难以与物流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相提并论,而单独的物流企业对工人的传帮带培养也有师徒传授理论教育不足的现实问题。校企合作的联合培养模式,已成为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4 结语
“十三五”规划下,长江经济带的国家级战略作为顶层设计的一步好棋,对于有效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调整沿线区域结构、实现中国供给侧经济转型升级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它必将形成长江上、中、下游一体化全面发展的经济新格局。在长江经济带的快速建设下,畸形物流链必将被打破,新的从沿海到内地的全通道式的物流供应链将打通经济带沿线经络,若干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将互联互通,而这一切的兴起需要专业化的物流供应链人才作为支撑。高校工作者特别是物流专业教师,对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并付诸实践,为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1]中国物流与采购网.物流人才缺口近17万[EB/OL].http:// 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1607/12/313049.shtml,2016-07-12.
[2]丁俊发.用供应链思维构建信息追溯体系[N].现代物流报, 2016-12-23.
[3]戴军.工学结合模式下服务外包物流管理专业改革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1,(3):103-106.
Countermeasures for Problem s in Cultivating Modern Logistics Talents to Serve Yangtze River Econom ic Belt
DaiJun1,2
(1. Suzhou Industrial Park Institute of Services Outsourcing, Suzhou 215123; 2.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215021, China)
In this paper,we analyz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demand for the modern logistics tal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pointed out the major existing problems in five aspects of the talent development of the belt and at the end, presente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modern logistics talents.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modern logistics; port logistics; talent cultivation
G642.0
A
1005-152X(2017)04-0184-04
2017-03-06
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互联网+’视域下的面向长江经济带区域现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ZYB288)
戴军(1975-),男,江苏淮安人,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服务贸易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博士,苏州大学高端访学研修学者,研究方向:服务贸易与供应链。
doi∶10.3969/j.issn.1005-152X.2017.0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