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网络教育的路径研究
2017-03-11
(1.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2.湖北省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湖北武汉 430074)
高职学生网络教育的路径研究
艾丽容1杨用胜2崔峰2
(1.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2.湖北省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湖北武汉 430074)
互联网的普及,让社会、学校和家庭连为一体。大学生作为网络冲浪的主力军,深受互联网的影响。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集社会各界形成教育合力,开展网络德育教育工作,为全社会育人创造良好的网络系统环境和育人模式。
高职学生;网络德育教育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人们带入了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行为习惯等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三观未稳”, 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自律能力较差,极易受互联网的冲击和影响,这让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如何利用网络这柄“双刃剑”,顺应网络时代发展的趋势,激活高校网络德育教育平台,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者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1 网络德育概述
1.1 概念界定
广义理解,“网络德育”是指对网民的网络行为而开展的道德教育,即在网络大环境下的德育教育。狭义理解,“网络德育”是指把网络作为一种教育载体,利用网络优势对网民开展的一种特色的道德教育。本文说的“网络德育”教育的特定对象是大学生,是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的结合,既针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和习惯开展相应的道德教育,让大学生通过教育认识网络,科学使用网络开展学习和自我教育,也要发挥网络平台的功能优势,把网络作为手段,对大学生创新性地开展道德教育。
1.2 特点分析
(1)信息的丰富性和内容的多样性
互联网承载了海量信息,不论是德育工作者还是学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教育的方式不再是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教育的手段也变得多样化,由单一的文字、图片变成了图、文、声、像各种手段并举,将枯燥的德育教育内容生动呈现出来,既增添了学习的趣味性,又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
(2)传播的便捷性和交流的互动性
传统德育教育方式多采用“面谈”的方式进行,网络德育教育可利用QQ聊天、短信、微信、博客等方式与受教育者进行交流,这样既避免了面对面交流的尴尬,也便于德育工作者了解受教育的思想情绪和他们的行为习惯。
(3)环境的虚拟性和自主自律性
网络的根本特性就是自由开放,大学生可以用匿名的方式涉足这个领域,自由接受信息和发布信息,也可依据自身喜好和实际需要主动筛选信息,并发表个人见解。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传统的道德很难约束到他们,更需要提升大学生道德自主意识。
2 高职学生网络德育教育现状
2.1 网络德育面临的机遇
(1)相同的成长轨迹
我国是1994年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组织的,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互联网已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产生了深远影响。而现在的大学生,多为“96、97后”生人,他们与互联网同生长,对网络的利用率最高,受网络的影响最深刻。他们既是网络环境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更是网络环境的创造者。
(2)利于学生个性的完善
网际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没有等级和统治之分,学生在网上可充分彰显个人个性,宣泄自己的不快和郁闷情绪,而无丝毫顾忌,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自己心情的好空间。学生在网络交往中找到了自身价值,获取了自信,也可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增强生活的信心。
(3)利于学生开展自我教育
网络信息资源是无穷尽的,并且更新速度快,学生在网络中既可以输入信息,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筛选适合自己的信息资源,这足以满足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的需求。
(4)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
网络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联系在一起,他们可以通过QQ聊天,短信、微信、电子邮箱等方式互动,学生可根据自身喜好选择交流方式,一方面可以使沟通更具实效;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面对面交流的尴尬,学生可以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将自己平时不方便说且不愿意说的心里话吐露出来,教育工作者同样也可以隐匿自己的身份,深入到学生中,倾听他们真实的声音,体会他们真实的情感,并从中发现问题,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2.2 网络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
(1)过分依赖网络
网络不排斥任何人,大学生作为网络用户的“铁粉”,网络生活的超现实性和刺激性让他们乐在其中,意志薄弱的学生很容易上网成瘾,对网络形成过度依赖和迷恋。
(2)人际关系淡漠
网络的隐蔽性和交互性,让很多大学生沉溺其中,他们通过网络结交朋友,宣泄情绪,发泄不满,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让他们实现自我满足,但这种交流缺乏情感基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只是一种“符号”间的互动,个体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就会产生新的孤独和人际间的冷漠。
(3)诱发人格缺陷
网络的虚拟性为大学生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他们不用带着面具生活,也不用担心面具会揭穿,通过网络隐匿或伪装自己的身份,不承担响应的责任和义务,不受道德规范的约束,借助网络逃避现实。他们还将这种网络生存习惯带到现实生活中来,借此逃避社会责任。长时间活在虚拟世界中,会导致人格虚伪,诱发人格缺陷。
(4)扭曲价值取向
通过互联网,学生接收到各类信息,其中不乏一些西方国家的腐朽思想、腐朽文化在里面。意志薄弱的学生很容易被这些腐朽思想、腐朽文化所侵蚀,丧失自我,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崇尚西洋文化,扭曲价值取向。
2.3 网络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落后
由于对网络的认识研究不够,一部分德育工作者单一强调或夸大网络对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有的甚至规定学生不准上网。他们忽视了现代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忽略了网络技术对德育教育工作的影响。因此,加强德育教育工作者对网络技术的认识,更新教育理念,才能在教育方面有新突破。
(2)队伍建设薄弱
在高校,既懂德育工作艺术,又懂网络德育的工作者比例较少,有的人敬业意识弱,对自身工作缺乏使命感;有的人价值观、人生观混乱,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在师德和治学态度方面差强人意;还有的人计算机水平差,对网络技术的研究学习不深入,一味排斥网络,坚持传统德育工作阵地,在工作中缺乏创新等等,教育的方法和手段选用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德育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3)教学内容略显单一
本研究使用多种实验动物模型综合评价注射用雷贝拉唑钠的药理学作用。胃溃疡模型有多种,目前比较常用的大鼠胃溃疡模型主要有应激性溃疡(水浸应激模型)、化学因素型胃溃疡模型(吲哚美辛法、醋酸性)及幽门结扎型大鼠胃溃疡模型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相关技术也应用到溃疡模型制备的领域中,如基因敲除技术、蛋白缺失技术等[11]。
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网络德育教育虽然逐渐加强,但教学内容略显单一和枯燥,教学内容的选取没有涉及社会热点问题,不能充分迎合学生的趣味点,缺乏时代气息,很难引起学生共鸣。同时,网络德育教育这种方式还没有深入人心,仅仅停留在网络的指导和约束,未进入个人修养和素质提升当中去,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4)教学手段有待创新
传统的德育教育以“灌输式”方法为主,而在网络环境下,“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很难发挥作用,“引导式”教育方法成为必然选择。网络德育工作者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教育内容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3 高职学生网络德育教育的路径思考
3.1 政府宏观控制
(1)加强网络市场监管,净化网络交流平台
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加强对网络市场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形成网络立法的规范化和权威性,违法严惩。要把网络的安全教育提升为国家战略地位,作为党和政府的重点问题来抓。在国家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和管理工作的力度,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同时依靠技术手段切实加强对网络的控制力,抑制政治诽谤和色情暴力等反动有害的软件和系统。
(2)坚持网络舆论引导,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
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优势功能,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网上传播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借助网络聚焦民意,汇聚民心,积攒民智,为主旋律高歌,鼓舞士气,通过长远影响力的无形渗透进行精神塑造,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通过舆论导向提升全民道德修养及网络文化意识,为大学生打造文化教育的网络新平台。
3.2 学校中观引导
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大学生,他们是互联网的忠实用户群,高职院校要加强网络德育建设,激活网络德育教育的新平台,这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德育教育与时俱进的体现,更是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实际需要。
(2)创新教育理念,掌握网络德育教育主动权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掌握其工作的主动权,提高网络德育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其一,创新德育教育方法。要倡导生动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将传统的单一“封闭型”、“灌输型”转化成“开放型”和“参与型”,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互动。其二,创新德育教育手段。要借用网络平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政策、路线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出来,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声、色、光、画等多种现代化手段体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其三,创新德育教育内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加强学习,一方面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利用网络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方式,创新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3)加强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网络德育工作队伍
高校要做好网络德育教育工作,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队伍是关键。现在的高校网络管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技术管理,而是集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于一体的新型管理。与传统的德育教育工作相比,网络德育教育者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要有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高度的责任感,还要能熟练使用网络,驾驭网络,通过网络及时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让枯燥的教育工作变得更有亲和力和感召力,以此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和拥戴。
(4)充实网络德育内容,提升大学生网络综合素养
1)注重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犯罪现象越来越多。高职院校要加大网络执法力度,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强化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识,让学生明白没有和谐的网络环境,网络用户自身也会受到影响。相反,有了网络道德,不仅能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还能保障网络用户自身的权益。引导学生把“现实道德”和“网络道德”结合起来,自觉成为网上和网下言行一致的人。
2)注重提高大学生信息辨别力和网络素养
互联网的开放性让每个网络终端用户既能接受信息,又能传播信息。如果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网络素养,对网络信息缺乏甄别能力,很容易受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和腐化。为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对网络信息辨别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发挥网络的正面效用。
3)注重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提升
高职院校要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提升,教育学生在面对网上各类虚假、不良信息时,不轻信,不轻传,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多从互联网获取正面、健康的优秀文化。
(5)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建立健全网络德育制度
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网络空间的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德育制度,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校园大环境。
其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通过文化氛围影响、熏陶和感染,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审美情趣,思想意识境界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
其二,要建立政治立场鲜明的德育网站。利用网络平台,将大学生密切关注的社会、校园热点问题,在网上设置相应的专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强化网络导向功能。要让一些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走进网络,一方面可以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进行自我教育。
其三,要规范校园网络管理。高职院校要从“堵”、“防”、“建”、“疏”、“变”等方向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规范校园网络管理。可以通过组建校园网上监督队,运用搜索引擎等手段及时进行网上监控。对学生在网络上出现的思想问题及时有效地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对网上流传的不良信息和违反原则的内容第一时间处理掉,对发布不良信息者及时给予警告,严重时还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3.3 学生微观配合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作为大学生,要主动接受教育,自觉自律。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思想觉悟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加强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学习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和传统美德,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做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主动接受教育,内化为精神需求,外化为生活习惯。自觉维护党的纪律,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定,认真学习,争做社会主义接班人。
(2)科学利用网络,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
大学生要学会科学使用网络,坚持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利用网络进行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和自我反省。在履行网络道德义务的同时,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在网络中真诚、真心表达自己的观点,将网络道德上升为网络习惯,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利用网络严格自律。
1 黄琳.我国高校学生网络德育工作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3.
2 王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式创新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5.
3 洪春艳.高校网络德育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Abstract: Internet has built up the connection among the society, school and family. As the main force of internet users, college students are suffering great influence from the internet. It is a good opportunity to carry out moral education by making full use of the openness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abundant internet resources, with the joint efforts of the society, the school and the family.
Key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on internet
(责任编辑:谭银元)
MoralEducationforHigherVocationalCollegeStudentsbasedonInternet
AILi-rong1,YANGYong-sheng2,CUIFeng2
(1.Wuhan Institute of Shipbuiding Technology, Wuhan 430050, China;2. Hubei Province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Support Center, Wuhan 430074, China)
G710
A
1671-8100(2017)03-0060-04
2017-03-18
艾丽容,女,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两课”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