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体验式通识教育实施的路径探析
——基于“95后”高职生群体特点*

2017-03-11段浩伟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通识高职生人文

段浩伟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4)

高职院校体验式通识教育实施的路径探析
——基于“95后”高职生群体特点*

段浩伟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4)

通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着眼点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在宏观、中观、微观多层面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当前高职通识教育实效性不高,表现在内容上的教师单向讲授,形式上学生单质学习、重默识轻体会。“95后”高职生个性形象突出、理想信念多样、行为处世现实功利、生存方式智能虚拟,开发基于群体特点的体验式教育,寓人文价值和自主建构于个体发展需求之中,可以激活其成长的主体性,内化人文素养,切实提升教育实效性。

高职院校; 体验式通识教育 ;“95后”高职生

在开放多元的信息时代,尤其是处在工业化高速发展进程中的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大量高技能优素质的职业化专门人才。如果说专业技能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根基,那么通识教育就是他的沃土,其本质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其综合素质,避免其发展为单向度的工具人、理性人。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贯穿培养全过程”[1]。通识教育之于社会价值,可以圆润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之于学校品味,可以充实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之于个体发展意义,可以完善人格,建筑完善的知识结构,通过求知、审美与逐善的过程,实现人智、人情与人性的融通性可持续发展[2]。作为当下高职教育主体的“95后”一代,该群体学科思考力不高,但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理论学习兴趣不足,但情感形象思维突出;文化基础整体不强,但活动兴趣广泛、思想开阔。因此,基于高职生特点的教育应是:鲜活生动的意义呈现,互动参与的体验过程。在通识教育中开创体验式路径,不仅契合高职专业教育重实践的育人特点[3],符合通识教育人文价值体验内化的要求,更能充分激发“95后”高职生内生发展潜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进而提升通识教育的实效性。

一、“95后”高职生“群体个性”特点分析

作为成长在改革开放深化、社会转型加快、市场化浪潮席卷下的当代高职生,整体显现出以下特点:个性形象鲜明、思想观念早熟多元、行为方式自我功利、生存方式智能网络化、娱乐自励、偶像崇拜、注重专业技能和追求物质成功等。

(一)性格特点:个性形象鲜明,关注自我

作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幸运儿,“95后”高职生似乎先天具有“平等自主”的独立精神,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持续发展的社会态势,让这一群体具有内视自我、敢于表现的特点,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其学习能力在网络的催化下不断增强,凭借移动智能设备不断放大。此外,多为独生子女的“95后”,自然承载着家庭的希望和关爱,有着完整的教育经历,缺少兄弟姐妹等亲近同辈的陪伴,独自经历成长,因此,习惯了自我体验、自我表达、自我追求,思维活泛,敢于质疑权威,勇于接受竞争。而另一方面,“95后”的自我中心主义容易养成感观的单质视角,敏于内在感觉而放任情绪泛化,高职生多在曾经的应试环境中体验挫折,表现在性格上要么是随意而为,个性张扬,快乐至上,要么在文化基础较弱的应试价值场外,追求自我特长的展现,在职业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

(二)思想观念:价值观积极务实,多元理性

作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受益者,“95后”高职生主动关注国家发展,坚信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想。在大学生青年志愿工作、广州亚运会、武汉网球公开赛、武汉园博会、西部支教、农村基层服务等社会实践中,社会大众见证了他们的青春风采和踏实作风;坚定维护钓鱼岛主权,关心南海争端,关注亚投行与一带一路,折射出“95后”身上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互联网+专业的思考、创业创新热潮澎拜、多元的生活价值观和敏锐的需求嗅点,凸显“95后”的实践理性和创新精神。在移动互联时代,高职生的学习生活不仅贴近社会脉搏,而且更易与社会需求产生共振。作为先天富有民主自立意识,具有互动对话思维的一代,“95后”高职生更推崇关注个体需求的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春风化雨式教育方式,更易接纳情感熏染、审美濡染、榜样感染等人文体验式教育。同时由于思想价值观、心理发展尚未完全定型,在市场经济和开放媒介的交互影响下,他们容易产生本位主义的利己动机,相对主义的工具理性选择。

(三)行为处世:图景化思维方式,选择性践行

刘惊铎教授认为[4],“图景化思维”是“以情境图景转换为主的思维自组织方式,是基于生活阅历、经验场景和未来愿景而跨越时空的整体思维,而不是凭籍符号逻辑的知识性积累”,体现为“95后”高职生“有愿景和梦想,擅长情景化技能操作,而理性实践意志不足”。“95后”高职生作为高技能人才的生力军,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参与技能展示并奉献社会,乐于展现自己的操作服务能力、个人的职业操守素养,向往和追求创业偶像、草根娱乐英雄(好声音、达人秀等),但是囿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情感体验不完善,实践意志不坚实,导致行为的选择性嬗变,以至于感叹“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行为多“临渊羡鱼”,却不太愿意“退而结网”。他们在自己行为所关注的焦点中,更多的是聚焦对象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反馈投射于自身的工具价值,较少关注或者思考事物的结构、发展过程,基于人文价值的非线性思维能力发展不足。此外,在移动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和思维方式的呈现更多是零散式的,“95后”高职生在智能设备的使用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同时也养成了视观局部、无暇整体;感于愉悦、回避繁杂;直击成效、忽略过程的心理趋势。在具体的行为习惯中,“95后”高职生随性自我主导,沉浸于细小微观的新奇体验中,他们多数认可传统美德和主流价值观,渴求外在的温暖和关怀,但是思考力不足,喧嚣多元的社会现实迟滞了他们的行为,纵使有纠结也会灵活的自我平衡,不会主动的自我价值澄清,价值观取向简单功利化,即使是信奉一些德行、操守、修养,在现实中也会犹豫而选择性践行。

(四)生存方式:生活移动智能化,重细微感

成长于互联网迅猛发展时代,“95后”高职生的成长环境充满了现代科技的芳香,互联网不再是一种工具和手段,而是生活方式和文化载体。科技发展融入了越来越多的人文价值、人性关怀,体现出交互便捷性等特点。网络的发展、内容与形式无疑契合青少年的成长需求,在虚拟世界有着他们的快捷学习、网络购物、娱乐交友、社会实践等,微信、微博、QQ空间流淌着自主、自信、自由的个性精神。本文课题组曾对武汉地区5所高职(市属2所,省属3所)抽样750人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显示,“95后”高职生拥有智能手机比率接近97%,其中近35%的学生还拥有其他移动终端设备;每天使用手机不少于10小时的学生多达356人,其中使用手机游戏占比65%,阅读小说约占比35%,选择观看娱乐影视的多达405人,使用手机购物、叫外卖的占比近80%,此外主要是朋友圈交流、发微信、个人状态说说,和常规的通信功能。调查还显示,有296人即40%的学生会用手机关注社会新闻,但是只有145人,即20%不到的学生会查看新闻评论,关注事态分析。高职生大量的时间被智能手机占据,容易形成工具依赖、习惯依赖,最后是生存依赖,网络生态治理需求与其驳杂的思想价值现状相脱节,“标题党”和大量不负责任的言论、炒作、虚构,被以自由的冠冕肆意放大,对于心智尚未成熟健全的“95后”既是冲击,也是刺激,在耳濡目染之下,反主流、张个性、去理性膨胀了他们的自我意义,疏淡了人的社会性,疏远了情感体验,形成狭隘的单质人格[5],追求确定而温暖的虚拟生活。

综上所述,“95后”高职生个性自我,注重主观体验;行为选择务实多元,倾向亲身实践;思维方式敏于形象具体,擅长操作实践;生活方式虚拟网络化,青睐时兴便捷方式。纵向来看,“95后”高职生彰显出具体生动而多样化的体验图景,体现出更高的自主性成长需求,这种需要建立在平等自主的基础之上,与时代脉搏贴近,与生活气息相融,与职业发展相契,高职通识教育想要在更广泛、更深刻的层面助力学生成长,必须改变枯燥的知识传输、授业解惑的单一路径,系统地将文史知识、智识思想、人文价值观、美学情感、人本化科技与学生的体验需求结合起来,开创基于实效性提升的体验式教育路径。

二、高职体验式通识教育的实施路径思考

体验式通识教育是教育主体根据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开发整合教育资源,规制教育内容,创设体验情境,设计情感场域,激发教育对象主动参与、亲身操作,抑或神思契入,角色扮演,对话交流,强化理智感、丰富情感内核,反躬修身,明志践行,使得人文价值理念内化为人格结构,并通过审美情志德行外化,完成人文素养的智识、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的综合平衡发展过程。体验式教育的多主体平等、知情意信共建、突显操作性、重视信息化等特征无疑契合“95后”群体成长和需求特点[6],能够满足他们敏感而具象的发展需要。通识教育在面对独立个性、追求自我、多元价值、移动智能网络化生存的“95后”一代,亟待唤起学生的人本体验,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濡染,注重操作性体验,回归现实生活情境。

通识教育核心在于人性人情人文的体验濡染。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当下,应当学习借鉴他国体验式教育方法,创设网络媒体体验平台,与时俱进开发课程体验资源,建设文化情感载体进行通识教育。坚守以生为本的价值起点,坚持“三贴近”育人原则,创新教育体验方法,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在政策导向、制度保障、文化风习、资源整合、资金支持等方面构建最优系统。

(一)坚守生本的价值理念:构建学生主体的体验模式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育人活动,促进了社会的有序发展、学校的文化传承和个体的健康成长,其本质是完善个体人格的素质教育,其逻辑起点是“95后”高职生内生发展需求。在主体性高扬的现代社会,重视体验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是现代教育的趋势和潮流,特别是面对追求个性的“95后”高职生群体,通识教育在价值理念体验方式上牢牢树立以生为本的取向,将其贯穿于教育的顶层设计和具体实践之中,形成社校家媒的教育共识与默契,将主流价值观、人文情趣、德性情感、审美情操创造性地融入高职生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强化积极体验。“95后”一代,是更具个性,思维开放,追求平等的群体,外物只有融入他们的生活,唤醒他们的情感兴趣,激活他们的内生需求,方能触发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主动接纳人文熏陶,优化心理素质结构,发展理性判断能力。高职通识教育要立足于“95后”发展的需求特点,主动适应其成长需求的变化,把握人文素质的时代生长点,创设二者融洽的人文情境体验或操作图景。

藉此,首先教育者要树立平等、尊重和对话探讨的教育理念,创造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场境,更多关注学生的知识诉求、人格修为、审美情操、价值探索和情感体验。教育过程要更多创新体验、激情感染、神思投入和角色示范。其次,体验式教育设计既要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在动态的体验教育中,更应关注和引导小群体或个体的活动表现,注重即时的交互反馈与评价,强化学生的积极体验,消解学生的负面感知;再者,“95后”高职生具有生动而具体的人文价值可塑性、职业发展渴求性,具有敏锐的实操行为倾向,应将人文通识教育资源切入时代、导入生活、渗入学习过程,融化为“95后”群体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嵌入高职生个体经验的建构之中。

体验式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的境遇思维活动,表现为主动生成性、直接现实性、实践操作性[4],能有效促进通识教育人文价值与“95后”高职生发展需求的融合。坚守以生为本的价值理念,在通识教育教学方面,既要做到通俗、适合、有趣、生动,也要建构对话反馈、活动反思、互动评价的模式。比如,通识课《漫话科学史》课程,先全面了解学生选课动机和兴趣点,教学设计藉此引入最新中外科学新闻、趣闻,围绕热点主题,师生共享与交流。课堂采用文化启发、视频冲击、经典案例等通俗形象的方式,以科学史绩为线索,以科学家趣事为载体,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发掘阿基米德爱国情怀、开普勒治学追求、牛顿的专注品格、诺贝尔的献身精神等,在实践教学环节,以主题项目“招投标”的方式,教师按历史顺序,将科学大家和历史事件陈列在课堂上,让学生结合自己专业[7],自由组合、自由选择自己崇拜或想了解的科学家、科学事迹为主题项目,分小组交流讨论,利用课外时间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再进行小组主旨演讲或展示,小组之间互相补充评论,最后由老师对各小组表现打分评价,并进行开放性增缮、批判式启发和综合化总结。

(二)坚持“三贴近”体验原则:把握教育内容的生活化组织方式

高职生发展需求是通识教育价值驱动的生长点,高职生群体特征是体验式教育的出发点。高职通识教育主要涵括工具性实用课程、智识性人文课程、审美性情感课程、公民性社会课程、道德性修养课程等类别,共同表现为濡染、感悟、信念、神入,甚至非理性的教育影响过程。高职生文化基础不强、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不良等,学生对选修通识课程表现出抢课“热火朝天”,上课“冷冷清清”,考核“走走过场”,不少学生表示选修通识课程“抢课很浪漫,上课很枯感”。之所以出现低效而形式化的现状,在于教育内容知识理论化,教育形式单向灌输,教学资源抽象陈旧,面对“95后”高职生群体特点时,无力激起更大的思想浪花。笔者另外在武汉地区3所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年级和性别的900名学生抽样调查,“95后”高职生选择通识选修课程的动机分布,相关因子(选择人数之比率)分别是:学分获取占比62%、课程考核容易通过占比54%、教师魅力占比48%、现实功用占比45%、兴趣爱好占比38%、盲目跟风占比36%、适合安排占比21%、纯粹想学占比12%。通识教育既是高职生全面均衡发展所必需,面对丰富多彩的人文课程,学生之初心充满好奇和兴趣,如何激发和引领这种心灵诉求,需要教育本身从教学内容、资源载体、教育形式多方面改革, 坚持“三贴近”体验原则,关键是将人文教育融入生活,基于社会生活的素质能力需求来组织教学,创设灵活多样的体验模式。

通识人文教育不仅仅是文史智识的传递,只有切实遵循“三贴近”原则,才能成为有实效的主体性教育,才能走进高职生的生活世界。不断创新体验方法,首先是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具有现实生活的时代气息,其设计要贯穿学生生活的逻辑线索,其过程创设要浸染高职生的情感特点,关注“95后”群体的喜怒哀乐,自然生成体验的心理需求场域;其次是通识教育的素材资源摘取和建构,要恰当选择社会生活热点进行设计,尤其要关注高职生群体所在意的社会事件,用熟悉、生动形象或者感兴趣的喜闻乐见资料,承载起人文教育的价值体验;最后,教育教学形式建立起师生“主导——主体”参与模式,教师不仅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生活需求,更要在情感上关心学生,言传身范,将人文理想寓于亲近的活动体验之中,将人文信念融合在新近的生活视野里,诱发、激励、助成学生主体的体验形成。

践行“三贴近”体验原则,要求教师既要谙熟人文教育理念,更要与时偕行,热爱生活,熟悉社会心理,理解青年特点,对于高职生群体,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积极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体验课程模式,高职生喜闻乐见的新鲜情境,善于激发,善于参与,设计角色扮演、情感陶冶、审美濡染、情景烘托、亲身操作等活动范式,养成专注、移情、养性的积极体验,最后在互动体验过程中及时反馈,适时对话交流,以期强化升华体验境界。比如,通识选修课《光影心理学》,每次课程设计一个心理学主题,可以结合具有时效的生活与时事案例,同时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融合高职生成长中的生活困惑,升华认知,凝华情商,在电影《叫我第一名》的教学设计中,关于妥瑞思症,既讨论具体的心理学症状,更多指向现实中每个人都有的缺陷象征,在思维类比中唤醒人生哲思,在角色扮演中教育学生如何积极地面对自己的不足,进而战胜自我,升华人生;再如电影《雨人》的心理学主题,不仅仅是有关自闭症的心理学演绎,也是兄弟手足、父子亲情的深刻诠释,让学生回忆遭遇困难时,家庭亲情的相互支撑和默默付出,在情感换位的同理心渲染之下,激励学生反思亲情收支,培养珍惜亲情,感恩父母的人文精神素养。

(三)坚定信息化方向:开发基于体验的平台和资源载体

1. 开辟移动网络体验平台。当前移动智能网络成为“95后”高职生重要的生活空间,网络文化借助手机平台的便捷、隐蔽、开放、自由等特点,深深地嵌入他们的人文素质和行为方式之中,形成良莠不齐的媒介素养。移动网络智能联通是他们喜爱和自在的生存方式,在虚拟平等存在的空间,高职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焦虑和顾忌或多或少地被稀释,表达自然而真实,情感体验深刻而具体,通识教育就不应该忽视和放弃这块阵地,应因势利导,主动创设网络人文教育园地,开发鲜活的教育资源,设计生动趣味的互动形式,既可以通过对话交流的教育情境,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也可以在创设的活动体验过程中,反馈反思,及时获取心理真实的虚拟性发展,进而实现人文体验的主体性和社会化、价值性和科学化的有机建构。

通识选修课既要善于开发网络教育资源,更要创新利用网络平台,比如,在通识选修课《漫话科学史》的实践教学设计环节,通过指导学生自主收集选定科学家的事迹、科学史事件,整理提炼其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也可建设网络空间学习交流园地,开发移动网络学习资源库,甚至参观网上科技馆,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学习收获,演绎科学史绩,并组成小组充分互动讨论,让学生沉进去(历史),浮出来(现实)。可以围绕特定科学主题,引导各兴趣小组开创相关的移动微平台,可持续探究式学习。也可利用各种免费的教学APP软件,如蓝墨云班课,将各种学习资源、交流平台和体验园地搬到学生熟悉的手机上,趣味盎然。

2.开创专业资源全息体验载体。载体是对象价值意义的附着物,是事物有序运转的媒质,是其功能发挥的基底。当下不少高职通识教育资源载体仍然以文本纸质媒介,或辅以单调的多媒体形式,内容多是文化符号、知识展示,学科视野孤立狭窄,就科论道,既无力激起思维想象的浪花,也无法内化生成素养和人格。通识教育需要富有时代性的多功能体验载体,高职生专业素养与人文素质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积极开发专业教育资源里的人文素材[7],让学生在校企合作平台习得一项技能,练就一项专长的同时,体验和濡染职业道德情感、法治规范意识、人性情感伦理,内化社会核心价值信念。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加强人文意义的熏陶,在通识课程中结合专业方向进行诠释和展望,无论是专业还是通识教育载体,融合操作体验、全息体验是其方向。充分利用“工学结合”平台,开创企业文化感染、职业行业规范内化、专业技能的价值情感、社会性的奉献情怀等身体力行的体验和感悟,让高职生在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以最擅长的方式,在认知、情感、意志、信念以致行为全方位升华,潜移默化地系统体悟内化生成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要把握高职生专业发展的兴趣点,创设专业技能培养的素质教育平台,发挥学生乐于操作、敏于形象思维的特点,一方面开发专业课程的人文素材,并使之生动感性而立体化;另一方面将通识教育融入专业学习,使之贴近需求而多态化。比如,选修课《光影心理学》课程中有关《心灵捕手》的主题片段,问题青年威尔是怎样走出自己的内心魔障,可让心理咨询专业学生进行戏剧角色模仿,演绎心灵互动的过程,进而体验心理咨询工作的要求和要领,也可让一般专业的学生模拟人际交往,体会信任感建立的过程和规律,形成同理心的实践理性;在《漫话科学史》课程设计中,让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本专业视角,用专业工作过程演绎科学发展与本专业的关系,体会行业发展中的现代科技元素,把握“科学方向+专业前沿”的创新发展前景,在自主体验中深化了对专业的现代化认识,在交流分享中拓宽多维度的人文视野。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 2014.

[2]严权.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J].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3,15(1):61-64.

[3]罗映霞.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的动因及实施策略[J]. 教育与职业,2014(20):170-171.

[4]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J]. 教育研究,2003(2):53-59.

[5]万美容,胡咚,叶雷,等.湖北省“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实证分析报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0):15-18.

[6]段浩伟.体验式德育发展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7]谢艳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辩证思考[J]. 教学与管理,2015(15):5-8.

2017-02-08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校级项目“思政教育与‘95后’高职生手机媒介素养研究”(编号:2015WHCVCB11)。

段浩伟(1982-),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职思政教育、大学生德育与通识教育研究。

10.3969/j.issn.1672-9846.2017.01.008

G712.3

A

1672-9846(2017)01-0032-05

猜你喜欢

通识高职生人文
人文绍兴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人文社科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