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巴马国情咨文的新亚里士多德修辞批评

2017-03-11钦,陈

武夷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国情咨文普世奥巴马

陈 钦,陈 娟

(福州大学 至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奥巴马国情咨文的新亚里士多德修辞批评

陈 钦,陈 娟

(福州大学 至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美国总统通过国情咨文陈述本党的施政纲领,驾驭其与国会的关系,发挥领导作用。奥巴马的劝说策略可以在其演讲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国情咨文更是他各类演讲的精华。通过选取奥巴马2013年发表的国情咨文,从新亚里士多德修辞批评的角度来分析,并找出其中的劝说策略。新亚里士多德批评可以从重构修辞情景、解构修辞文本和评估修辞效果三个方面展开。运用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修辞批评来分析奥巴马2013年发表的国情咨文,主要考察奥巴马是否调动了一切可能的说服手段,他运用了怎样的演说手段,激起了受众怎样的预期反应,来实现他怎样的修辞目的。

国情咨文;奥巴马;新亚里士多德修辞

美国总统通过国情咨文阐述过去一年的工作总结,每年面临的国内外情况,以及政府将要采取的政策措施。国情咨文演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受众认可、支持总统的政治主张,并在一定程度上将政治主张付诸行动。历史学家阿瑟·施莱辛格(Arthur Schlesinger, Jr.)在他的 《总统的国情咨文》(The State of the Union Messages of the Presidents)一书中写道,这段“针对美国总统的平常的文字,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变成总统驾驭与国会关系的一个基本手段和发挥国家领导作用的有力方式”[1]。特别是电视直播的出现,使国情咨文从空洞的政策演说演变成一项重大的游说宣传。历届美国总统都非常重视国情咨文的作用,国情咨文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奥巴马上任到2013年底以来,总共发表了五次国情咨文,时间分别是2009年1月20日、2010年1月28日、2011年 1月25日、2012年1月24日及2013年2月14日。本文将对2013年的这次国情咨文[2]进行分析。

一、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修辞批评

新亚里士多德修辞批评源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理论,是第一个被正式提出的修辞批评方法也是对各种公共演说影响最深远的一个方法。新亚里士多德修辞理论最早由修辞学家威切伦 (HerbertWilcheln)于1925年在《演讲之文学批评》一书中提出。[3]他认为,修辞批评不像文学批评那样力图寻找作品中永恒的价值和美,而是着眼于修辞的效果。它通过演讲者表达观点的方式,洞悉演讲者的修辞目的和预期效果。[4]1948年,莱斯特·桑恩(Lester Thonssen)和克雷格·贝尔德(Craig Baird)基于修辞学史的研究将新亚里士多德的架构系统化,对20世纪的大量演讲语料进行了分析。[5]他们认为,一场演讲是演讲者、主题、听众在具体场合下相互作用的结果,修辞评论家的最终目标是了解这场演讲的影响如何。[6]1965年,Edwin Black把威切伦(Wichelns)提出的批评方法命名为新亚里士多德修辞批评方法,以区别于古典亚里士多德修辞。[7]

运用新亚氏修辞批评方法时,我们首先要设定这样的研究问题:演讲者(修辞者)是否调动了一切可能的说服手段激起受众的预期反应?(Did the rhetor usthe availablemeans of persuasion to evoke the intended response from the audience?)。[8]在威切伦的批评框架中,修辞者个人的特征、作为公众人物的特征、受众的特征、演说情景都能影响演说行为和演说内容,我们将它们称为修辞情景。由此,新亚氏修辞批评可以从重构修辞情景、解构修辞文本和评估修辞效果三个方面展开。

(一)重构修辞情景

重构修辞情景,我们可以了解:怎样的外在因素影响了演讲的内容的选择、布局、风格和现场发挥?修辞情景包括谁、对谁、什么场合这三个重要内容,即演讲者、场合、受众。

(二)解构修辞文本

对修辞文本的解构,主要着眼于修辞 “五艺”分析,即通过三个诉求觅材取材、谋篇布局、风格、记忆和演讲的发表。

(三)评估演讲效果

根据林静伶[9],修辞评估可以从五个方面考察:

(1)评估情景需求与修辞回应

(2)观察演说现场听众的反应和演讲者的表情

(3)关注大众传媒的报道和评价,包括百姓的感慨、专家的点评和学者的深度分析

(4)现场采访

(5)通过考察后续事件进行评估

二、对奥巴马2013年发表的国情咨文的新亚氏修辞批评

从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修辞批评的角度解读奥巴马2013年发表的国情咨文,主要考察奥巴马是否调动了一切可能的说服手段?他运用了怎样的演说手段,激起了受众怎样的预期反应,来实现他怎样的修辞目的?

(一)构修辞情景

1.修辞者分析

有关奥巴马的背景信息有助于我们解释其国情咨文演讲的诉求方式和修辞形式,奥巴马的背景包括其个人背景和政治“总统”背景。奥巴马出身草根阶层的一个问题家庭。这种家庭背景让他深受身份认同的困扰,这种痛苦的折磨,使他和所有的非主流社会的美国人一样,对于民族、种族、宗教平等有着强烈的渴望。理性让他怀着强烈的“美国梦精神”奋斗着。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靠着对“美国梦”的执着追求,他从美国社会的边缘走进美国的政治中心。这种执着、韧性帮助他赢得了人民的信赖,激励美国民众从低迷中看到希望。他之前的一系列演讲也都围绕着 “美国梦”:“打造美国的新未来”“重建美国”“新起点”“充满希望的未来”等。在总统就职演说中,他更进一步诉求于伟大的“美国梦”历史,回溯实现这个梦想的艰难历程,并承诺实现“美国梦”,即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对于普通受众来说,自己正感受过、经历过的一切,奥巴马也感受过、经历过。从这个层面上讲,奥巴马给受众以平等、休戚与共的感觉,顺应民心,可以藉此来笼络人心。

奥巴马作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又在保障美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保障经济良性发展、关心民生、维护美国的安全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奥巴马属于民主党阵营。对内,民主党主张推行具有改革性的社会政策,认为政府应致力于减少贫困和社会救助。该党着重推行医疗和教育改革,以便服务更多的民众;对外,反对单边主义,认为应该发展同盟关系和提供国际支持。因此,在他的演讲中,奥巴马都会将这些主张变成他演讲中的重要诉求内容。对于国内受众,他毫不掩饰地表达了美国的优越感和万能,以及保持“世界头号强国”地位的决心;对于国外受众,他一直强调自由、平等,而美国就是块儿能够提供自由、平等的圣土。

2.修辞情景

2013年是奥巴马实现连任后的第一年份,但鉴于民主党仅以微弱优势占据参议院多数,这也成为奥巴马难以实现其诺言的主要障碍。回顾过去四年,他的政绩基本上可以用“毁誉参半”来概括。面对国内外现状,对于奥巴马政府来说,目前最主要的任务是恢复美国经济和重振美国竞争力,一方面适度调整策略,在不放弃原则的基础上寻求“党派合作”和“政府和国会一致”。美国国内现状:美国经济有所好转,但依然处在金融危机带来的阴霾和沮丧的气氛中;公司企业和个人持有的资产严重缩水、市场疲软的现象有所缓和,失业率和通胀率有所降低,联邦政府支出还将下降。对外战争给美国带来的影响依旧存在。两党政治僵局将继续,两党在许多问题上都会继续争执:增税的种类,减支的数量、减支的领域,要不要提高债务上限,选哪些人担任要职等。在这种背景下,奥巴马是不可能在国情咨文中大肆为自己歌功颂德,除了拿自己任期内的成就与历史相比来肯定自己政府的付出之外,更多的是要展望未来,希望达到鼓舞激励、振奋人心的目的。

3.受众

国情咨文的受众不仅包括现场的观众,场外观众,还包括全球各大媒体前的观众。这其中,有美国公民,也有世界公民;既有奥巴马政府的支持者也有反对者;既有美国的盟友也有敌人。所以,奥巴马在演讲时代表的不是他本人,也不是奥巴马总统,而是美国政府。在国情咨文演讲中,他要塑造美国的政治地位、政府责任和原则。

(二)解构修辞文本

对奥巴马国情咨文文本的解构,主要着眼于对修辞“五艺”(觅材取材、谋篇布局、文本风格、演讲记忆和现场发挥)的分析。本文重点集中对觅材取材进行分析。觅材取材,即演讲者的诉求分析。

1.情感诉求

演讲中的情感诉求是为了激起听众合适的情感体验,以达到打动听众的修辞目的。奥巴马通过“求同”来“虏获”受众的心。

(1)“求同”就是强调与受众的共同点—共享的情感体验、共同的价值观和共有的群体属性。奥巴马发表该演讲是在民主党连任成功后首次在国会发表重大政策演说,也是选举后其一系列战略调整的全面汇总。此时,美国民众对美国经济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美国民众显然对他恢复经济寄有厚望。作为总统,奥巴马必须稳定民众情绪,挽回美国人民的信心。

受众所关心的是政府,特别是总统对他们的福利和经济繁荣负有责任的问题。美国昆尼皮亚克大学12月11日公布的民意调查显示,35%的美国民众最想听总统谈经济问题,20%的民众最关心联邦财政赤字问题。除了经济话题之外,枪控和医疗也是美国民众关心的重点。15%的受访民众最关心控制枪支,12%的民众最关心医疗保险。民调显示,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美国民众更信任总统而非国会。[10]

奥巴马在2013年的国情咨文中,着重谈论的议题是美国民众最关注的经济复苏、就业、医疗、移民法、枪支管控、教育等。他先后扮演最高领导者和民众的一员两个角色。奥巴马提出五大政策支柱想借此促进美国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呼吁两党合作并且相信美国人民一定能赢得未来。这种直接呼吁向受众传递的信息是总统对自己的使命了然于心并昭告天下,而受众要做的就是立马赞成总统提案,相信美国总统和美国政府潜力无限,一定会为民为国谋福祉。正是稳定民众情绪,挽回美国人民的信心这些修辞目的决定了奥巴马在语篇生成过程中的情感诉求。

(2)普世价值。刘亚猛[11]指出,人们自然而然地将“普世价值”与“自由”“民主”“人权”相联系。但事实上,“普世价值”指的应该是超越种族、国籍、宗教和意识形态的界限,所有能 “正常思维”的人都一定会接纳的价值观念。依照Perelman“普世受众”的观点,演讲者会虚构一种旨在暗示受众被利益蒙蔽的“普世价值”,以影响受众认同。[12]大多数政治观念的基石往往只是几个核心的,如 “自由”“平等”“民主”“人道”等。美国总统惯常阐释的往往是 “自由”“民主”。奥巴马2008年竞选总统时,叙述了自己这个非裔平民百姓如何通过自身奋斗,最终登上了美国权力的最高峰。他所演绎的“美国梦”感召了众多美国人,为他赢得了不少选票。但是,事实上,奥巴马正是利用了自己的经历,受众对美国梦的执着以及对“普世价值”的狭义理解,在演讲中鼓吹“普世价值之风”,推广“奥巴马的美国梦”,其真正目的是让受众投他一票,让他站在美国权力的最高点。

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表达了人们的命运不应该受制于他的出生和生长环境。美国恰好搭建了让所有愿意努力的人尽快步入中产阶级的桥梁。为了保障自由,美国将继续担当从美洲到非洲、从欧洲到亚洲的强大联盟的中坚力量。在中东,美国将与那些争取普世权利的人肩并肩,支持向民主制度的稳定过渡,让人相信美国是个有自由和正义的国度。这正是美国在全世界一贯推广“普世价值”以实现美国霸权地位的又一例证,打着“保卫自由”的旗号,鼓吹“美国式自由和正义”,事实上是为了干涉他国内务,插足“亚洲、非洲和中东”事务。“让人相信美国是个有自由和正义的国家”这样的闪亮口号也掩盖不了美国自己也逃避不了的严重的国内外问题:能源危机、恐怖主义的威胁、艾滋病、经济萧条、犯罪率、失业率居高不下、家庭暴力等等。因此,奥巴马推行的“普世价值”并非真正的“普世价值”。

(3)情态动词 (can,could,may,might,ought, should,must,will,would,shall)的使用:在 AntConc软件中,一次性提取情态动词(can,could,may,might, ought,should,must,will,would,shall)的全部语境共现行,结果是Concordance Hits为140。大量使用“must”,反映了奥巴马对于建设自己的理想社会有很大的抱负,谈论未来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计划,让受众看到他获得连任后的雄心壮志。通过大量使用 “will,can”修辞者陈述计划内容,展望前景,表达修辞者的决心。情态动词 “can”含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修辞者可以通过使用这个情态动词清楚生动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情态动词can通常被用于肯定句中来指逻辑上和理论上的可能性,来实现自己的权威,同时影响受众的看法和行为。 “must,will,can”这些情态动词的使用,既有力肯定了修辞者的权威性又增强了咨文的说服力。统计通篇国情咨文使用了多种表达情态意义的方式,除了情态动词以外,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使用人称代词 “we,our”来表达情感。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可以影响立法,但最终掌握立法权的是国会。为了淡化对国会的威胁以及避免受众的反感,为了自己的提案被接纳,奥巴马使用的“we”和 “our”的数量可观。根据AntConc软件统计的词频表, “our”出现的频率为140,排名第5;“we”的频率为109,排名第8。“our”“we”的使用造成一种印象,给人一种平等参与、休戚与共的感觉,所有的提案都不是奥巴马一个人的意愿,而是所有美国国民的意愿,那么实现提案的主动性就更高;“we”具有的拉近修辞者和受众的作用,使传达了话语信息,又构建了修辞者与受众的互动关系,能够帮助有效实现修辞目的。

2.理性诉求

演讲要引用例证来说理和申明主题,这就是“理性诉诸”。品格诉诸很容易感召受众,但是,理性诉求最终决定受众的行为。引述名言和博引事实等就是理性诉求的一种重要手段。奥巴马在开篇就引用约翰·F·肯尼迪的“宪法让我们成为进步的伙伴而不是权利的对手”,强调两党合作和美国的团结一致。

奥巴马还常诉求于历史事件来打动受众。在理性诉诸中,理性和数据通常要比空谈更有说服力。新增的“600万”的就业机会;削减的“2.5亿”美元的赤字;用于测出人类基因图谱的每“1”美元给美国经济带来的“140”美元的收入;在房地产中,上升了“50%”的购房者;增加南部边境的安保力量后,非法越境事件将降到“40年”最低;将联邦最低工资提高至“9”美元后将提高“几百万”工作家庭的收入;早已从阿富汗撤回的“3.3万”名英勇的男女军人,已经即将撤回的“3.4万”军人等。

这些清晰的数据让受众看到了在经历多年的萧条期后,经济正在复苏;在经历了漫长的残酷战争后,军人正在回归家园;联邦政府为了削减财政赤字付出的努力;以及奥巴马及其政党的推行移民法改革和枪支管制决心。

3.人品诉求

人品诉求是演讲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受众不信任演讲者,就不可能被感情因素打动,也无法被理性推论所征服。奥巴马的多重角色在语篇生成的同时得到建构:他既是总统—美国的最高权力者,也是美国普通民众中的一员。整篇演讲,奥巴马都是站在美国的国家利益和民众的利益上,为重新获得美国人民的支持,所以,在整个语篇中,奥巴马总是使用人称代词we为的是挽回民众的信心和支持,从而使他个人的意愿或他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上升到国家的高度,以此来达到其个人或阶级的某种目的。

另外,奥巴马还善于使用叙事方法,让听众在他讲解的故事中都能感同身受,达到情感的共鸣。例如,奥巴马回忆了“被枪支夺去花样年华的花季女孩 ‘海迪亚’的故事及其他20多名被涉枪暴力夺去亲人的美国人”。对于受害者家庭而言,在突如其来的人祸之前,奥巴马没有走远,而是和美国民众一起经受一起分担着痛苦,他为自己塑造了一个普通民众的形象,如邻家大叔般亲切而值得信赖,远不是一个高冷的政治家形象。“他们有理由要求一个表决”,这多个排比句的叠加使用则表达了受害者家庭的要求枪支管制的强烈愿望,表决枪支管制的决定也就呼之欲出。接着,奥巴马呼吁民众向榜样学习:“纽约市护士曼楚·桑切斯当桑迪飓风笼罩时,舍身保全了医院里20个珍贵的新生儿”;“北迈阿密102岁的德斯琳·维克多长途跋涉到投票点,投下了自己宝贵的一票”;“警官布莱恩不顾安危,身中12枪依然坚持保护公民”……通过这些例子,美国民众会联想到:尽管身份不同,行业不同,却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自豪的头衔:美国公民。再结合奥巴马在情感诉求方面竭力培养的民族优越感和美国“例外主义”,受众的归属感的激发就不是偶然了。

与以往的国情咨文一样,内容安排上,奥巴马也是很谨慎地遵循着线性序列[13]:(1)开篇谈自己执政期间的问题而不是歌功颂德,进一步塑造自己的“改革者”形象;(2)谈经济问题的时候,对于深受经济衰退影响的民众,先安抚情绪,再详细罗列至少看起来可行的步骤和措施,有助于提振民众的信心,获得他们的进一步支持;(3)各方面的改革和做法也是与内在逻辑关系的。改革了金融制度,中小企业才能获得贷款,才能有新技术和新能源,才能增加对外出口,而这又依赖人才,人才又依赖于教育,因此迫切需要改革教育制度的弊端;医疗系统同样存在资源浪费等弊端,因此需要医改,才能减少赤字;而改革的成败需要一个高效的政府,那么,两党无谓的争斗变得好无意义;(4)而所有改革的目的都是营造一个安全美好的美国,那么,对内的事情解决完毕了,那就对外开展外交,向全世界传递美国的价值观,而并不是人人都对美国的观念和价值观“买账”,所以需要所有美国人对“改革”有信心。这样看来,是一环扣一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国情咨文的内容顺应了语言的线性序列,修辞影响也是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评价演讲效果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称,2013年是奥巴马上台以来表现最糟糕的一年; 《华盛顿邮报》2013年底评出去年美国政界“十大谎言”,奥巴马“表现抢眼”“独占其三”,这也代表了美国舆论对其2013年执政表现的失望。[14]

在2013年国情咨文演讲中,针对财务上限,奥巴马承诺,“按时付清我们的账单,并且保持美利坚合众国的信仰和信誉”。而就在同年10月1日凌晨,美国政府宣布“关门”,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将再次发不出工资、养老金、抚恤金等开支,全美数以万计的公务员将被迫放无薪假,并且可能永远无法讨回政府拖欠的工资。[15]

让奥巴马同样“颜面尽失”的是医疗改革。一直备受关注的奥巴马医改从开始推行时就出师不利,联邦政府创建的网站从10月启动以来就由于技术问题而故障不断,成为奥巴马政府的一桩“丑闻”。民主党民调分析师弗雷德·扬直言,奥巴马的2014年恐怕是“成也医改、败也医改”。[14]

三、结语

通过对奥巴马的2013年的国情咨文的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修辞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奥巴马尽力美化自己政府的政治理念并提升总统为社会的改变而不辞辛苦的形象,力求创造其“人格可信度”并以此笼络美国国内受众的心;面对国内形势,强调了执政承诺的执行途径,民族自豪感贯穿其中,激发受众的归属感;面对并不太令人满意的政绩现状,他顺势展望未来,特意营造对美国的伟大的坚定信心,激发受众赞成自己的提案,是对修辞情境的一种顺应。再进一步对奥巴马2013年国情咨文文本进行解构,我们发现在觅材取材方面,奥巴马演讲的情感诉求主要通过强调与受众的共同情感体验、共享的“普世价值”以及使用情态动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态意义来实现;理性诉求的方式主要诉诸陈述历史事件和具体的例证;在受众被他的情感因素所感动,为他的理性推论所征服的时候,他的人品诉求又为他的修辞影响“锦上添花”。但考察媒体后期对其2013年的国情咨文的评价,多是消极负面的。纵观其2013年前执政承诺和年后的执政现实,其年初的国情咨文又一次沦为“政治走秀”。

[1]信莲.背景资料:国情咨文,一个始于1790年的传统[EB/ OL].(2003-01-29)[2015-04-15].http://news.sina.com.cn/w/ 2003-01-29/095041593s.shtm l.

[2]The 2013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EB/OL].(2013-01-30) [2015-03-12].http://en.m.wikipedia.org127.

[3]温科学.二十世纪美国修辞批评体系[J].修辞学习,1999 (5):47-48.

[4]WICHELNSH.The Literary Criticism of Oratory.In Rhetoric and Public Speaking in honor of James Albert Winans,ed. A.M.Drummond[M].New York:Century,1925:209.

[5]柴改英,郦青.当代西方修辞批评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31.

[6]LESTER T,BAIRD C.Speech Criticism[M].New York:Random House,1948:29.

[7]EDWIN B.Rhetorical Criticism:A Study in Method[M]. Madison:University ofWisconsin Press,1965:35.

[8]FOSS S K.Rhetorical Criticism:Exploration&Practice(3rd ed.)[M].Illinois:Waveland Press,Inc.,2004:33.

[9]林静伶.语艺批评:理论与实践[M].台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3:25-26.

[10]新华网.美国民众最希望总统国情咨文谈经济[EB/OL]. (2013-02-12)[2015-04-15].http://news.xinhuanet.com/ world/2013-02/12/c_114670901.htm.

[11]刘亚猛.“普世价值”争议中的辩与辨[J].外国语言文学,2009(2):86-94.

[12]PERELMAN C,TYTECAL LO.The New Rhetoric:A Treatise on Argumentation[M].Notre Dame: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69:79.

[13]李怀奎.文本语言选择的语境顺应:以奥巴马2010年的国情咨文为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10):98-103.

[14]中国新闻网.英媒:奥巴马2013表现最糟糕 整顿政府刻不容缓[EB/OL].(2013-12-21)[2015-04-15].http://overseas. caijing.com.cn/2014-01-29/113874870.html.

[15]王晓萌.奥巴马将发表2014国情咨文 关键年决定未来地位[EB/0L].(2013-10-02)[2014-01-29].http://www.zsnews. cn/Backup/2013/10/02/2525098.shtm l).

(责任编辑:冯起国)

A Rhetorical Analysis on Obama’s 2013 The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A Neo-Aristotelian Perspective

CHEN Qin,CHEN Juan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Zhicheng College,Fuzhou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07)

The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has become American President’s basic means of stating the political policies and interacting with the Congress,as well as a powerful way of executing the leadership.Obama’s persuasive strategies can be well demonstrated in his speeches,of which The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is the essence.This paper aims to choose Obama’s The 2013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as a case,study it in a Neo-Aristotelian Rhetorical Perspective and find the hidden persuasion.

the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obama;Neo-Aristotelian rhetoric

H052

A

1674-2109(2017)01-0053-06

2015-10-01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年项目(FJ2016C152)。

陈钦(1984-),女,汉,讲师,主要从事西方修辞学、话语分析研究。

猜你喜欢

国情咨文普世奥巴马
思想“陷阱”与消解之道——论“普世价值”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挑战冲击及策略应对
特朗普国情咨文演讲的批评隐喻分析——以2019和2020年为例
奥巴马一家的总统假期
美国两党国情咨文(1946—2014)的隐喻架构分析
普世价值论
普世价值论
中国应完善自己的话语体系
奥巴马巧为三人解围
俄罗斯总统2013年度国情咨文简介
俄罗斯总统2012年国情咨文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