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记忆工程推进的社会动力分析

2017-03-11王明杰

兰台世界 2017年9期
关键词:城镇化记忆工程

王明杰

(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上海 200444)

图书情报

乡村记忆工程推进的社会动力分析

王明杰

(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上海 200444)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乡土文化和乡土记忆的日渐侵蚀,一些地方发起实施了“乡村记忆工程”。本文从城镇化建设引导力、文化建设推动力、情感需要拉动力、文化经济驱动力和新媒体支撑力等角度出发,揭示乡村记忆工程推进的动力机制,为“乡村记忆工程”的推进提供背景解释。

乡村记忆工程 推进 社会动力

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是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1]612。诚然,我国传统文化深深地蕴含在乡土之中,在农耕文明的长河中,传统村落集聚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民族记忆,是中华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等元素于一体的珍贵历史遗产,被誉为“中华民族的DNA”[2]59。如今,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这些承载着中国文化和中国记忆的村落正在逐渐消逝。为此,我国政府积极探索了保护传统村落的新模式:开展“乡村记忆工程”。

2012年,浙江省开始着手筹备“乡村记忆工程”,3月,浙江省档案局通过调研,在全省选取“底子好”的村庄作为“乡村记忆示范基地”。分为室内陈列展览和室外展示,如文化长廊、文化墙等。2014年2月13日,山东省宣传部启动“乡村记忆工程”,其根据地域特色建设民俗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乡村博物馆,收集和展览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3]。2015年5月28日,山西省文化厅宣布启动“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其是为配合山西省非遗工作而实施的记忆工程,主要是对山西省传统村落、历史街区的乡风民俗、发展脉络、文化特色等文化资源进行调查与梳理,并建立起基础档案体系和数据库[4]。此外,天津市也开展了“天津乡音记忆工程”。各地“乡村记忆工程”结合本地的地域特色、人文历史、民风民俗等,建构起属于本地风格的乡村记忆。其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泛、开展形式越来越多样、建设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乡村记忆工程”在各部门的领导下有序推进。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任何发展、变化都有其推动力。本文将从原动力、推动力和持续性动力三个维度分析乡村记忆工程推进的社会动力。

一、城镇化建设引导力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国家发展前进的趋势[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取得了巨大成就。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是17.9%;2011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49.7%;2013年末,我国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升至53.73%[6]107。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而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足,还有乡村文化和乡村记忆的销蚀。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共有363万个自然村,而到2010年已经减少至271万个,2012年又减少到230万个[7]66。触目惊心的数据可见我国村落消亡速度之快。在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过程中,有些地区为了重新统一规划而将古建筑全部拆除,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新社区。以往村里的庭院不复存在,邻里间的关系也逐渐淡漠;有些地区对古建筑、传统村落进行大面积改造,使得传统的乡村文化、习俗传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迅速消失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传统村落,民间组织自觉的拯救行为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提高城镇化水平,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要注意保持原始村落的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不改变原始风貌的前提下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更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城市历史文脉[8]。新型城镇化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尊重自然:需要塑造的生态环境本质是文化和生态的叠加,让传承千百年的文化内涵能够留存下来,传统与现代相容共生,相得益彰成为可能。

“日暮乡关何处是?”城镇化带来了乡愁,也引发了护根的动力。城镇化的推进,使人们更加懂得珍视乡土文化和乡土记忆。“乡村记忆工程”即是保护乡土文化、留存乡村记忆的具体实践。浙江“乡村记忆示范基地”采取室内陈列展览和室外记忆场所相结合,全方位展示本村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充分尊重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根据不同的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地保护当地特色民居、古街巷,传承当地历史文化命脉,建设独一无二的乡村博物馆;在城镇层面,结合全省“中心镇”规划建设,将记忆场域搬到源生地,在历史文化价值较大的民居建筑建设原生态社区博物馆。

二、文化建设推动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灵魂和本质所在,是人们在漫长岁月中的积淀和升华,也是人们生存和生活的精神依托。众多村落的景观可能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文化特色定然是独一无二的,是一个地域独特的标志符号。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迅速推进,承载文化的标志符号一旦破坏,将难以弥补。面对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乡村记忆工程”应运而生。文化建设对“乡村记忆工程”的推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实需要。乡村文化是乡民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而来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道德情感、社会心理和理想追求等,是乡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生存、发展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9]69。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传统建筑逐渐被现代建筑所取代,古建筑是承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被破坏,代代传承的历史文化必然会受到侵蚀。而且,这种损失是无法挽回、更是无法弥补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10]。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5]中也强调城镇化建设要注重文化传承,彰显特色,保护有自然文化特色的村落,避免千城一面。

乡村文化与乡村记忆迫切需要保护和传承,具有建构社会记忆功能的“乡村记忆工程”有了发挥价值的好机会。山东“乡村记忆工程”保护对象非常广泛,包括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街巷、祠堂和日常生活、生产中用的工具,还有村落沿袭的风俗习惯、手工艺术等。该工程将“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作为目标,将“应保尽保”作为该工程的理念,竭尽全力保护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

2.乡村档案文化升级转型的现实需要。如果说文化是一条流动着的历史长河,那么档案就是其如影随形的记忆长卷,没有档案的记录,也就没有文化的进步[11]14。乡村档案建设是我国现阶段正全面推进的惠民工程,而“乡村记忆工程”成为档案局推进乡村档案文化升级转型的有力抓手。

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实施农村档案管理已有近20年时间了,目前浙江省农村基本实现了建档。2011年,浙江省实施“浙江历史文化记忆工程”,对此省档案局积极探索,希望能够从档案角度助力工程的推进。2013年,浙江省档案局局长刘芸提出:“要把档案文化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文化的价值来审视档案的价值,以文化的理念来发展档案事业,以文化的手段来推进档案工作。”因此,省档案局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为契机,开展“乡村记忆示范基地”,以室内陈列展览和室外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在档案源地展演档案资源,在推进农村档案文化升级转型的同时推动了“乡村记忆工程”的进展。

三、情感需要拉动力

人类行为的一切动力都源于需要,需要是人类机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12]200。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体对自己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及拥有意义深远的目标的需要。它是需要层次的最高端,是每个人力求达到理想自我的动力。虽然近年来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但中国是乡土的,大多数人仍然对乡村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传统村落的销陨激发了乡民归属与爱的需要,而自觉存留传统村落的行为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

孟德拉斯曾说,较之工业的高度发展,农业的缓慢发展可以给人以安全稳定、千年平衡的印象。相对于城市的狂躁、复杂与多变,乡村则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它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13]4。中国人民素来注重宗亲,漂泊在外的游子总会在逢年过节惦记着祭祖,也会在垂老病危时念着落叶归根。在多少中国人的心中,故乡是心中最清冽的泉水。笔者认为,这种思根情结是归属与爱的需要,人们不管离乡多远、多久,对家乡的归属感是不会消失、且强烈需要满足的。村落的破坏和消失并不能销蚀对故乡的情感,反而激发人们去保护和传承我们的精神家园,激发人们自我实现的需要。情感需要对乡村记忆工程的推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动留存乡村记忆。济南高新区马头山村巨野河民俗馆是由村民刘玉柱一手建立起来的。2006年,刘玉柱到西顿邱村拆迁,其中有一座400多年历史的清代建筑,他意识到,如果直接拆迁,实在是太可惜了。因此,他决定将这座宅子原封不动地搬到马头山村。现在,他的民俗馆包括一个二层楼展馆、两处明清风格的房子,里面陈列着各个时期的物件。为此,他已投入200多万。

2.积极提供原始材料。2014年6月,山东荣成西火塘寨兴建乡村记忆馆。不仅是本村居民,就连外村的居民也纷纷捐出家里的老物件。与西火塘寨相邻的葛家村有一位近80岁的隋姓老人,听说乡村记忆馆需要老物件,第一时间将自家的磨豆腐工具“上交”,并在馆内表示要购买的意愿时称:“要是给钱的话,那我就不给你们了。”花棉被、针线盒、水缸、水瓢、渔网、粮票、地契、旧家具等等,2000多件展品几乎都是村民自发捐献出来的。

3.草根档案员的出现。聘请草根档案是浙江奉化档案局的创举,即聘请义务档案征集员,让他们走进档案征集工作的第一线,利用“熟人社会”全方面、多角度、更深入地收集民间的档案资料,如奉化档案局聘请了松岙镇街二村村民卓信康,并为其配备了数码相机,请其帮助搜集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档案。

四、文化经济驱动力

1999年10月,世界银行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会议上提出: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也将是世界经济运作方式和条件的重要因素。这是“文化经济”的诞生源。如今,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经济活动中渗透着文化,文化活动中融入经济因素,两者联系越来越紧密。至今,学术界对“文化经济”还没有统一定义,本文的文化经济是指将文化融入市场,使文化具有商品属性,能够助推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组成部分[14]12。中国古村落承载着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文明,独特的自然景观蕴含着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乡村记忆工程”打造的本就是文化基地,文化经济的概念使得“乡村记忆工程”作为一个界面,一个经济思维渗透到乡村文化建设活动中的契机及载体。也就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乡村文化建设中切入了旅游经济的思维。

首先,人类满足了生存需要后就会寻求更高层次的需要。现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物质需求的满足使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文明需求,而“乡村记忆工程”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其次,“乡村文化建设”突出强调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生活、生产遗迹,坚持保护文化和发展经济并重,坚持建设活态记忆场,使得历史文化资源转变为旅游经济资本,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文化需求的同时,提升当地乡民的收入水平,经济发展的甜头进一步驱动乡民积极参与“乡村记忆工程”推进的工作中。

天台县九遮“乡村记忆示范基地”是助推文化经济发展的优秀案例。天台县街头镇九遮村位于天台山国家级风景区的核心景区,它起源于战国时期,迄今已有二千余年,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2012年7月18日,九遮村被定为“乡村记忆示范基地”[15]。九遮村兴建亚父园、亚父庙、村史馆、古民生器具馆、乡贤先贤馆、档案室、阅览室、七彩文化长廊等,为当地的旅游经济注入了文化气息。还以文字、图片和实物展览的方式,将莲子行、范增传说、庙会等特色人文景观展现给公众。另外,还开展了民间手工艺品制作、农耕体验等体验型活动。现在基地每逢节假日,都能迎来一批又一批的游客,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激发了村民推进“乡村记忆示范基地”的热情。

五、新媒体支撑力

在人类记忆发展史上,简单说经过四次革命:第一次是语言革命,它使人类记忆进入口耳相传时代,是人类主体能力和本质力量的质的飞跃;第二次是文字革命,它使人类记忆进入文本化时代,可以跨越时空进行存储和传播;第三次是图(影)像革命,它使人类记忆进入视听时代,使人类表达的记忆信息更直接丰富、生动形象,如库尔特·塔科尔斯基所言“一幅画所说的话何止千言万语”;第四次革命即数字革命,它使人类记忆进入数字时代、电子时代、也是多媒体时代[16]38。数字革命为我们提供了新媒体,如网站、微博等,可以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创新“乡村记忆工程”开展和宣传的形式,使乡土文化和乡村记忆拥有更广泛的传播域和覆盖面。

1.乡村记忆数字化。“城市记忆”与“乡村记忆”不过是不同形态的社会记忆。在“城市记忆工程”的推进中,数字技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将现存城市建筑、街道面貌拍摄下来,建立城市数字档案资源库,2002年3月,山东青岛开展“城市记忆工程”,市档案馆计划通过拍摄和征集城市印象建立一个反映青岛市基本面貌的数据库,并且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众公开利用。另外,天津市开展“天津乡音记忆工程”,以录音的形式建立起天津特色语言数据库。乡村记忆的自然状态、社会记忆的数字化趋势和档案领域对数字资源管理的特长,三者“浑然天成”,决定了乡村档案记忆工程数字化推进策略不仅有“大用场”,而且也有“大作为”[16]。

2.乡村记忆网站互动。孙德忠指出:“在以智能化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化大众电子传媒条件下,社会记忆的存储、提取和破译的速度和效率都较以前有了极大提高,而且通过互联网络能够获得及时、准确的反馈和交流”;“信息化大众电子传媒……具有以往任何社会记忆类型都无法比拟的广泛传播域和覆盖面”[17]198。在如今信息社会中,各政府门户、企事业单位都建立起自己的网站。浙江“乡村记忆”和山东“乡村记忆”工程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以山东“乡村记忆”工程为例,山东“乡村记忆”工程大型网络互动活动网站包括新闻动态、摄影图片展、山东文博、乡村旅游和热点评论。网友可以在网站上浏览山东“乡村记忆”工程的开展成果。另外,人们也可以通过此网站推荐自己家乡的美景。

总之,“乡村记忆工程”是一项扎根基层、触及各层面、具有历史感,并需要长期规划推进的巨大工程,需要各部门和公众的通力合作。笔者认为,情感需要是“乡村记忆”工程的原动力,中国是乡土的,人们不会任由承载千年农耕文明的乡土文化和乡土记忆销蚀殆尽,城镇化建设引导力、文化建设推动力、文化经济驱动力和新媒体支撑力是“乡村记忆工程”开展并维持运作的动力,各社会动力只有因地制宜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推进“乡村记忆工程”的开展。

[1]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樊树娟,王云庆.铭刻乡村记忆 关注传统村落[J].华夏文化,2014(4).

[3]中国山东网.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山东启动“乡村记忆工程”[EB/OL].[2014-02-13].http://sdio.sdchina.com/show/2902691.html.

[4]光明日报.山西启动乡村文化记忆工程[EB/OL].[2015-06-05]. http://news.gmw.cn/2015-06/05/content_15883259.htm.

[5]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C].北京:新华社,2014.

[6]唐惠敏,姚胜南.社区记忆: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的分析[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8).

[7]王云庆.保护传统村落 留存乡村记忆[J].城乡建设,2015(1).

[8]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13-12-14].http://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13-12/14/c_125859827.htm.

[9]杨同卫,苏永刚.论城镇化过程中乡村记忆的保护与保存[J].山东社会科学报,2014(1).

[10]新华社.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3-12-14]. 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htm.

[11]任汉中.论档案的文化价值[J].档案学研究,2005(2).

[12]郑红.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13]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14]张保权.文化经济与经济文化[J].重庆社会科学,2006(5).

[15]中国天台新闻网.九遮风情醉游人[EB/OL].[2013-5-28].http://ttnews. zjol.com.cn/ttxw/system/2013/05/28/016480505.shtml.

[16]丁华东.论社会记忆数字化与乡村档案记忆工程推进策略[J].档案学通讯,2015(4).

[17]孙德忠.社会记忆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An Analysis of the Social Motive Force of Rural Memory Project

Wang Mingjie
(Library,Information and Archives Department of 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

With the accelerated pace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rural culture and rural memory faded gradually. Some places launched a"rural memory project."This paper reveals the motive force mechanism of rural memory proj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guiding force,cultural construction driving force,emotional need pulling force,cultural and economic driving force and new media supporting force,providing background explan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rural memory project".

rural memory engineering;propulsion;social motive force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09.22

王明杰,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档案学基础理论。

G279.27

A

2016-01-20

猜你喜欢

城镇化记忆工程
家乡的城镇化
子午工程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工程
工程
工程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