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汉语中量词“只”的演变

2017-03-11王添羽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旧唐书中心词数词

王添羽

(大洼高中,辽宁盘锦 124200)

量词是汉语当中颇具特色的特殊词类,其丰富性与其他民族语言相比可谓是独一无二。量词“只”作为出现频率较高的汉语量词,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用总结归纳的方法,简单整理了从春秋到清代部分文献中量词“只”的使用方法,试图对其发展变化规律作出说明。希望可以为已有的量词研究成果提供佐证。

一、量词“只”的来源

现代学者普遍认为,汉语中的量词大多 “同它们所由形成的名词或动词之间有着意义上的联系”1。量词“只”的繁体字为“隻”,甲骨文为(一期乙九零零三)(一期甲二四一八),象以手获鸟之形状,除了少数用作地名、祭名和人名,大多数都用作动词,相当于“获”。如(贞,王往逐麋隻)2,(大隻鱼)3。

在之后的文字应用中,“隻”慢慢演化出了动词以外的含义。如许慎《说文解字》中写到:“隻,鸟一枚也。”这里的“隻”兼有数词(一)和量词(枚)两重含义,且许慎认为“隻”最早的修饰对象就是鸟,而非其他。高田忠周在《古籀篇九十四》中也提到:“隻本义原谓鸟,转谓凡物。”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持一隹为隻,持二隹为雙。”可见,隻最早只与“鸟”相关,而且只能表示“一只鸟”。

二、先秦时期的量词“只”

表示量词的“只”在甲骨文中极少出现。甲骨文中有“只鹿八,兔二、雉五” 的文字记载,另有 “贞其彝牛只于唐”4。但是两处“只”均用作动词“获”,与量词无关。

表示量词的“只”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传世文献中:

匹马只轮无反者。《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天子于是取玉三乘,玉器服物,于是载玉万只。《穆天子传•卷二》

天子美之,乃赐奔戎佩玉一只,奔戎再拜稽首。《穆天子传•卷三》

乃赐之黄金之罂二九,银鸟一只。《穆天子传·卷三》

在上述例子中,量词“只”既可以单独与名词结合,表示“一只”,也可以与数词配合使用,表示复数的概念;“只”的修饰对象不局限于鸟,也用于一般的具体事物;其位置不固定,用于中心词前后均可。

三、两汉时期的量词“只”

两汉时期量词“只”的使用方法基本与先秦时期的相同,无论是修饰对象还是与数词的组合方式均无太大变化。

牛千足,羊彘千只,僮手指千。《史记·货殖列传》

单夫只役,陨命于军。《三国志·蜀书》

虽然两汉时期的量词“只”在语义和语法方面与先秦时期无太大差异,但当其与数词组合使用时,更多地被放在中心词之前,这也是量词“只”在后世发展的一个趋势,如:

王独不闻玉椟只雉出于昆山,明月之珠出于四海。《史记·龟策列传》

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祀故太尉桥玄文》

于是候凫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舄焉。《后汉书·方术列传》

布令门侯于营门中举一只戟。《三国志·魏书》

四、唐宋时期的量词“只”

限制,但在唐宋时期,“只”更倾向于使用在不是特别在之前的文献中,量词“只”并没有使用场合的郑重的场合。以《旧唐书》为例,同样是修饰船只,“只”与“艘”的使用场合有明显差异。如:漂损公私船舫一千余只。《旧唐书·沈昫传》诏王播造竞渡船二十只供进。《旧唐书·敬宗本纪》得兵二千人,乃虏夺舟船五千余艘。《旧唐书·崔彦曾传》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旧唐书·刘仁轨传》弘舸巨舰,千轴万艘。《旧唐书·崔融传》火发江中,焚船三千艘。《旧唐书·代宗本纪》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旧唐书》中记述战争场合时,修饰船只多用量词“艘”,在一般场合时用“只”。这种情况也可以从宋代的文献中得到印证,在民间文学和口语当中,“只”的使用频率也很高,如:一斗米,一只鸡,一斗酒。《太平广记·周眕奴》

勘契官云:“内出唤仗木契一只,准敕付左右金吾仗行勘。”《辽史·仪卫志》

梦作一只蝴蝶绕芳丛。《虞美人·何栗》

但在官方文献(如《宋史》)中,量词“只”的使用频率明显下降,而且一般都用于非正式场合,如:

空中有放一只芒屩于坐中。《宋史·司马道传》

语人曰:“只鸡尊酒,山中未为乏也。”《宋史·胡纮传》

五、元明清时期的量词“只”

元明清三代的量词与前代相比更加丰富,量词与中心词的搭配也趋于固定。如在《史记》中猪和羊都可以与量词“只”搭配5,而在《二刻拍案惊奇》中,“猪”与“羊”都出现了与之相应的量词,如“宰了一口猪、一只羊,买了一对鱼、一壶酒。”《水东日记》中也有“马驼骡驴羊二十万八千三百二十六匹头只”的例子,《清史稿》中也多次出现“羊只”。由此推知在这个时期,“只”与“羊”的对应关系已经基本形成。

量词“只”的使用方法也由原来的“可以修饰较大的事物”,变为“一般修饰较小的事物”。6《元史》中,较大的船只如“舰”、“兵船”和“粮船”往往与“艘”对应,而一般小船只则与“只”对应。在其他文献中,“只”一般也与较小的事物相对应:

撕只水鸡腿儿来,我与婆婆吃一蛊波。(《看奴买冤家债主》)

始就举时,贫无余资,唯持金钏数只栖于旅舍。(《忍经》)

出商在外,其妻畜鸡数只。《清溪暇笔》

量词“只”也能与一些抽象名词搭配使用,但这类名词数量并不多。如:

唱只曲教奴仔细听。《全元南戏》

永州市上编成他一只歌儿。《初刻拍案惊奇》

六、小结

从上文给出的量词“只”的用法来看,量词“只”的发展遵循着一般汉语量词的发展规律。它来源于甲骨文中的动词,在先秦时期出现,出现之初就基本上具备了现代汉语中量词“只”的语法功能。随着时间的发展,量词“只”的本义逐渐消亡,其位置逐渐固定,修饰对象逐渐明确。总之,“量词”只经历了修饰范围由广到狭,字义由实到虚的发展过程。

注释

1白玉林,迟铎《古汉语语法》第221页。

2出自“福五”甲骨。

3出自甲骨残片遗•七六零。

4《卜辞通纂》第641页。

5出自甲骨乙六七二三。

6《史记•货殖列传》:牛千足,羊彘千只,僮手指千。

7羊的体型较猪牛小一些,可能因此用“隻”与其匹配。

[1]许慎.《说文解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7

[2]白玉林.迟铎.《古汉语语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6

[3]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四川:四川图书出版社

[4]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古文字诂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

[5]李春梅.《名量词“把”的发展演变》.[J].邵阳学院学报.2012.6

[6]步连曾.《名量词起源再探》.[J].暨南学报.2011.1

猜你喜欢

旧唐书中心词数词
TINTIN’S CHINESE CHANGE-UP
Why I ride
数词
述往思来:《新唐书》的编纂思想和特点
同位语从句与中心词的句法关系
准确把握“中心词”轻松突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
读旧唐书柳公权传记
对联中数词的艺术运用(下)
“中心词+外化亲属称谓语”的多维分析
英语数词顺口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