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轨迹探寻

2017-03-11王连芳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计划经济自然界绿色

王连芳

绿色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轨迹探寻

王连芳1,2

(1龙岩学院思政部,福建龙岩364012)(2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济南250100)

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程中,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经历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渐向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建设的转变,经历了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进一步贯彻落实的阶段,也经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阶段。中国共产党对于发展方式也不断地改进和丰富,其中蕴含的绿色发展理念同时也不断的增多,并且越来越与现实国情相结合,形成与时俱进的绿色发展观。

绿色发展观;形成历史;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

工业化社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进步和物质财富,但随之而来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生态危机不断威胁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绿色发展理念在此背景下随之出现。绿色发展观在现阶段作为社会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并非突然产生,而是在新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科学发展观到新时期社会发展方式不断转变与调整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丰富的。本文将绿色发展观的形成和丰富,从计划经济时期开始梳理,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观所体现的特征分析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过程,以及绿色发展是如何一步一步适应中国具体国情的过程。希望此分析对于绿色发展在未来的社会走向,以及对于社会实践的指导上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一、绿色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轨迹

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就已然出现了绿色发展理念的萌芽。经历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后,社会主义社会更加需要绿色发展观的进一步升华和在实际中的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践行,进一步使绿色发展观得到改进和丰富,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成为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社会发展理念。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观又得到了更快的升华与发展。

(一)计划经济时期对绿色发展观的需求

计划经济制度的建立在中国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对于生产力发展较为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生活比较简单、生产力水平比较低、而人民群众的要求又不高的情况下,对于集中力量搞建设,奠定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还是起了作用的”(刘国光,2002)。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我国的社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同时,计划经济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如经济发展的高消耗、高投入、低效率的状态,以及计划的模式对于人民群众积极性的挫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作用,计划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社会历史上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而且也为现阶段的绿色发展观提供了相应的经验总结和历史教训的借鉴。

首先,计划经济的提出与发展证明了绿色发展观产生的必然性。计划经济的提出原因由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国情决定,“一是苏联的影响;二是解放区供给制的做法;三是三大改造时期的统购包销;四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家长制、等级制的封建残余;五是新中国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钟瑛,2007)。经历了长时间的革命斗争,新中国建立初期,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亟切需要经济快速发展起来,而此时的中国共产党也具有较为强大的权威和力量,在领导全国人民的权威性和号召力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建立起全国范围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可能。

资源短缺和工业化社会发展的压力、经济的落后与不独立现状同时导致了中国共产党对于集中资源配置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选择,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成为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时期,逐渐进入到了大规模计划经济建设阶段。计划经济在当时的社会发展中,对于资金、技术的集中、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国家工业化、增强国家的国防力量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作为历史和时代的产物,它的存在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计划经济各种弊端的出现,尤其是人口、资源、环境等生态问题的出现,它的消亡和绿色发展观的出现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其次,计划经济从根本上对于社会发展的局限无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第一,个人的自由选择被计划所取代,社会失去人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动力。计划经济中,每个人都并非按照自身意愿而投进了社会生产的过程中,一旦出现个人的目标与社会总体的单一目标矛盾的计划,个人的发展就必然要服从于计划的整体要求。人无法进行自由的发展,也就意味着对生产积极性的消失,作为推动社会经济的最基本的动力因素,个人的力量将失去,从而低效率的社会经济发展必然随之产生。

第二,统一的计划经济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复杂之间的矛盾增大。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日益成熟,同时导致了社会中劳动分工的愈加细化,人们对于劳动的选择也更加细化,计划经济往往从社会产业的需要而对人进行统一分配和利用,在忽视人的自由选择性的同时也忽视了社会发展由于人的积极性而产生的主动性。因而,计划的整体和集中决策对于人们在市场中获得充分而有效的信息是不利的,因错误信息的处理而发生的浪费和效率低下问题频繁出现。

第三,计划经济从根本上不适应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每个人都被保证了人们心理方面对于工作和报酬的相对安全感,但同时,人的积极性又无法充分发挥出来,这对于人们的自由全面发展无疑是不利的。计划经济各种弊端的出现造成了经济的低效率状态,社会中各方面的工作都形成了推卸责任或拖延不前的局面,出现经济较难发展的状况也是大势所趋,而经济无法发展就必然导致社会全方位的各种倦怠,最终更无法促进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绿色发展观在指导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计划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无疑是对绿色发展理念到来的呼唤。

最后,绿色发展观是对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而计划经济对政治和文化等社会整体建设方面都有严重的影响。计划经济的发展意味着消除个人与整体之间矛盾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要求个人服从于整体,而且对应于个人不服从于整体的方法也是存在于政治上的独裁和权威来实现的,难免造就了政治上的极权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强调法治的作用,其目的是为了人的自由发展而制定,任何法律法规都应该是反映人们在应用上的普遍性和通用性,但计划的产生使得一切有计划的工作随之而来,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仅仅成为计划如何顺利实施的代言,法治社会完全被曲解和改变。社会主义法治原则一旦被破坏,政治体制也必然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出现人们对政府的不信任或反感、出现政府工作人员的专横跋扈和不作为、出现专门为某些人而制定的特定法律等等一些怪异现象,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的发展。

计划经济促使了工业的国有化,人民群众的思想随着国有化同时产生,而且在政治的极权主义要求下,所有文化的宣传都只是为了人民群众向着一个最高的目标发展,意味着当权者的价值追求被强制性的加之于人民群众的意愿之上。制定“计划”在计划经济时期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因此,无法避免政府部门的官员是否在制定过程中制定出偏重于自身利益的政策,制度不太健全的时代更容易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政府在计划经济的社会中具有完全的话语权,对政府怀疑和批评必然遭到压制,从而导致真理无法被探寻的“真理的末日”(朗玲和孟庆林,1997)。计划经济对社会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碍的作用,绿色发展观的全面发展要求随之必然产生。

(二)经济转型时期与绿色发展观的出现

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发展路线,切实地解决了人民的内需问题,同时也切实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这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无疑是一个奇迹。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把中国推向了世界,逐渐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相互适应、相互合作、融为一体。在中国当时的现实国情下,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导致了千疮百孔的中国社会,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相当落后,亟切地需要整个国家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在市场经济的转变中,不但使社会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而且为绿色发展观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为绿色发展观的提出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布局中,虽然经济发展不是发展的全部,但它却是发展的核心和基础,经济发展往往是改变社会落后、赶上先进的问题的解决过程。绿色发展观同样意味着以发展来解决社会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整体生产力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依然面临着较多的问题。一方面我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的过程中,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对今天的经济发展依然能够起到作用,这就出现了传统工业和新型工业在经济发展中并存的现象,社会经济的转型问题就面临着更为复杂和艰巨的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的尖锐化;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整个社会发展的不全面、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贫富差距加大、就业失业问题、社会多元化趋势等多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防止和化解这些矛盾成为绿色发展观出现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最后,人们的意识形态的转变,奢侈成风、享乐主义等逐渐崭露头角,人们对于文化、医疗、教育、环境、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不能够科学正确地处理这些问题势必会转化成对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绿色发展观正是针对这些社会发展的现状而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来社会发展的更为科学和合理的发展方式,对于满足社会需求多样化、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解决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深层次问题都指出了科学的指导理念和方法。

其次,绿色发展观要求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基础,但并非市场经济发展下的科技滥用。利用科学技术并非意味着滥用科学技术。人往往具有急功近利、贪得无厌的特点,难免造成为了与自然界抗衡而滥用科学技术的结果,但同时一旦人利用科学技术将自然界无情的吞噬与毁灭,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界基础将不复存在,人类在无家可归的状况下是无法继续生存下去的。现阶段,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滥用已然对生态造成了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伤害,自然界中的固有规律也被破坏殆尽,人类在这个地球村中无疑成为比任何动物都强的物种,但是这种特殊性反而助长了人类对自然界肆意掠夺和破坏的行为,尤其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飞跃发展,这种行为成为只增不减的趋势。

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去利用和保护自然界是人类价值观念的转变和对传统生产生活模式的深刻变革,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才能从社会现存的暂时缓解自然界的生态危机的状态,转变到从根本上根治生态危机的问题,否则人类终将面临着走向毁灭自然同时毁灭自身的命运。从绿色发展观的要求来看,一方面对自然生态问题加大治理力度,把资源环境问题都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中去,禁止各种形式的对自然界的掠夺和破坏,另一方面采取最合理的保护自然的方式,去维护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平衡。治理和保护双向激励,对生态问题从根本上进行处理和解决,达到保护自然界的目的。在对自然的利用过程中,过度地开发自然界,过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就必然导致其无法再生和永续利用的能力,而合理有度地对自然界进行开发和利用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资源能源的最大效益,并且不去损害其再生能力,因此,绿色发展观提倡在对自然界的利用中尤其把握“度”的利用,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对其进行最合理和最科学的开发与保护。

最后,粗放型的市场经济发展忽视了制度上对于生态问题的处理,是对绿色发展观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层面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在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明确指出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任务,“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生态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几十年内已经积累得相当严重,因此,并不能单纯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补救和修复,而且生态系统的能力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经济发展过程中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与调整来解决,而模式的转变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制度的介入。

从制度细化和强化程度来看,对生态文明制度的决策和执行力的提高,有助于现行法律向着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调整,有助于资源环境等执法部门执法力量的增大和执法水平的提高。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我国在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和制度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理论上将生态文明理念作为统领思想,将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作为目标,而且自上而下提出并贯彻执行了新型工业化道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富含绿色理念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对生态保护、环境基础建设上,一方面加大对生态和环保的基础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制定了《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可再生资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一系列与绿色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科学发展时期与绿色发展观的丰富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国方略上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绿色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的整体思想基础上以全新的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进一步更为细化和科学的理论指导。

首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促进了绿色发展观的进一步升华。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各方面、各环节的发展要相适应、相协调,做到多方面的统筹发展,绿色发展观同时要求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尤其要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中要求的协调发展正是社会中的系统和因素的共同发展,如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方面的统筹,正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与领域,以及作为社会基本矛盾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协调发展,和对于社会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从绿色发展理念来看,城乡发展的协调是统筹农业和工业、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变与城乡发展差距的缩小,是在经济发展上实现城乡统筹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和协调发展,这是对绿色发展之“发展”层面的体现。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的协调发展,无论是西部、东部、中部还是东北地区,在经济发展中都应该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来转变区域差别较大的形势,这一共同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是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要求重视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推进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方面的共同协调发展,以科技为手段满足人们对各方面的需求。而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是绿色发展中“绿色”的突出体现,这就要求社会发展中高度重视资源和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主要标志,推动整个社会向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道路方向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统筹,是绿色发展观所要求既要充分利用国际的外部条件,同时发挥国内资源的自身优势,将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利用。

其次,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丰富了绿色发展观的终极要求。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时而统一、时而斗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阶段,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已经形成了尖锐的斗争形势,科学发展观正是从解决这一基本矛盾的基础出发,倡导人与自然的协调与统一,而绿色发展观同时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了发展的基本要求。在“中国梦”逐渐普及于全社会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于实现伟大“中国梦”同样具有最基础的作用和影响,如果全国人民继续生存于污染的社会环境、没有资源能源的继续可用、人口暴涨导致各种社会问题、文化素质的低下导致社会的不和谐等状态下,社会能够持续多久的存在都无法定量,更不用谈到整个“中国梦”作为全国人民最终的追求目标和伟大梦想的实现。

在绿色发展观的理念中同样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方面要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去发展经济,达成经济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生态的协调关系,本质上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即不能单纯为了本代人的发展而忽视了后代人的永续发展,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处理好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同后代人的需要的关系,这同样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最后要求将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基础之上,分地区、分区域的去发展经济,最终促进整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的发展。这不但要求将人们的经济活动与经济发展的思维模式建立在整个地球的环境资源承载极限之内,而且要求生态良好的生态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最终向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奋进,这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要求。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像恩格斯所主张的那样:“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是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995)。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成为最基本的决定因素,如果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社会就无法继续发展。

最后,科学发展观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德和制度建设层面上,使绿色发展观也逐渐丰富了这一层面的涵义。绿色发展观通过对人的伦理道德的要求扩展到了自然界,使自然界同时画上了伦理道德的色彩,则人成为自然界的人,自然界又是人的自然界,这一相互和谐的状态产生。从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出发去考虑的话,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必然是相互和谐的发展关系,而绿色发展观正是对人的生产生活方式行为的调整与转变,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进行考虑,并将其与生态系统的基础理论相结合,找出相对应的发展规律来更好地促进人类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的固定,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健康、有序和持续的发展。社会在作为自然的社会之时便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基本要求,只有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以及资源环境问题等在社会发展中的关系,才能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而这些正是绿色发展观的核心要求。

绿色发展观同样强调利用健全的法制和道德系统来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一方面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理念作为生态相关法律的核心理念,使生态相关立法从而更加科学和合理,并且以更加长远的角度去看待法律下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去更加有效地应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另一方面以强制性手段执行绿色发展理念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完善的立法和执法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但维护人类自身的利益,而且维护自然界的长远和整体利益。绿色发展观同时要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但重视经济的发展和自然资源在促成经济价值的作用,更加重视作为生态价值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在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

(四)新的发展时期绿色发展观的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可谓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对于时代背景和现实国情的不断深化的认识结果。对于现实社会中遇到的一系列发展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都是在传统发展过程中不曾遇到的,中国共产党通过实践过程中的不断摸索,不断发现以及不断发展,去逐渐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新布局,也正是在把握当前、着眼未来的基础上来进一步以新的理念指导社会的发展。

首先,“五位一体”建设布局对绿色发展观的新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社会主义相关理论,但他们并不能同时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理念,根据他们所处的现实社会是无法得出具体设想的。因此,通过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探索,最终在党的十八次代表大会中确定了“五位一体”的建设布局,五个方面的共同协调建设和发展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拓了更为广阔的道路。“五位一体”的建设布局有助于形成全国范围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状态,有助于使社会向着更理想和更科学的方向发展,实现人类的最高理想。正如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和发展的过程,当人类社会到达最理想阶段,即是人最为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存在着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高理想的目标,以“五位一体”的社会建设总体布局去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绿色发展观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的实现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五位一体”作为现阶段的建设布局对促进人的发展无疑具有根本性的作用,无论是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亦或是建设生态文明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事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同时是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对于促进人的发展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给历史烙下的深刻烙印。

其次,绿色经济的发展要求绿色发展观进一步创新。我国绿色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囿于国家整个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经济发展模式的难以转型等因素,依然严重制约着绿色理念在社会中的普及与贯彻执行。绿色发展的思想并未在全国范围内被普遍认识,甚至某些区域发展不平衡因素造成了绿色发展无法在社会中进行的问题,对绿色发展认识不足的状况下必然导致仅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资源环境问题,绿色意识的缺失导致了消费理念的偏颇,奢侈浪费、超前消费等现象比比皆是。进一步构建绿色发展的体系和细节,将绿色理念在社会中形成共识,最终以绿色经济的发展引领整个社会的发展。绿色经济作为一种平衡式的经济模式,能够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能够合理节约和利用资源,有助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它有别于传统经济模式下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无节制的消耗能源、大量污染生态环境和有损人的身心健康的方式。

因此,绿色经济模式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起来,应该普遍都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模式,绿色经济形式形成的最终结果应该是资源能源消耗较少、生态环境污染较小、生态产品价值较高、生产方式普遍集约的经济发展形态。当全国范围形成整体的绿色经济模式后,对于整个国家的绿色发展都将是明显的带动趋势,以大批的绿色新兴产业的出现为主要特征和标志,将经济发展推进至另一个新的水平,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将不复存在,有的只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为主要标志的绿色经济的发展。这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同时有助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和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困扰,推动整个社会集约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最终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同时,绿色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在宏观经济层面逐渐提高自身所占比重,因为只有提高绿色经济的比重才能使绿色发展观普及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消费领域,以积极的绿色经济形势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从而推进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再次,以绿色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作为绿色发展观的支撑和保障,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变化的原因,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急需被重新科学地认识,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指导,尤其是绿色科技的发展。绿色科技的创新正是要求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核心,重点发展绿色制造业和清洁环境相应的生产技术、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节约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新型绿色科技的产业。

绿色科技的创新应在于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推动、对经济发展模式向着绿色方向发展的转变和推进等方面,而这些方面的发展对于科学技术的要求又有了进一步的难度,不但要求提供高效、安全和清洁的技术产品,而且要求在生态系统和国土资源等大的背景下应该提供相应的科学技术平台,更要求以绿色科技为支撑去研究人与自然的发展过程,以科学与合理的理念去指导人们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认识,最终为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为环境的安全政绩提供最基本的科技支持。但绿色科技的发展必须以尊重自然和敬畏自然为基本思想理念,自然界对人的存在与否的决定性作用往往体现在人对自然界的影响和作用是否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自然界中的环境、资源等生态问题往往只是针对于人类这个对象而言,一旦人类不复存在,自然界就无所谓环境污染、资源匮乏、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相关的生态危机的出现,因此,绿色科技是对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诠释。

最后,绿色生活方式的倡导丰富了绿色发展观的内容。绿色生活方式最主要的是转变消费理念,使人们形成社会升级和转型过程中,科学合理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正确的绿色消费体系,通过转变公众的消费模式,使绿色理念普及到全国范围,从而带动社会中的绿色生态产品的研发与利用,带动整个绿色产业链的循环,从根本上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生产和消费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言,“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特别是从本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就会愈来愈能够认识到,因而也学会支配至少是我们最普遍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比较远的自然影响(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979)。

人类文明与自然的演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反映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行为是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过程的重要因素。绿色生活方式要求人们在自然界的活动,一方面从自然界中索取自然资源和占用环境空间之时,在享受着自然生态系统给人类提供的一切服务功能的同时,应该避免无休止地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和向自然环境抛弃废物,给自然界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另一方面自然界同时要对人类所作出的一切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行为作出反作用,正是在人们非绿色理念生活方式的引导下,灾害重生、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生态退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接踵而来,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绿色生活方式的倡导对提高人们自身的生活质量和后代的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结语

绿色发展观将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置于文明转型过程中的文化层面和价值重铸的角度去考虑,避免人类中心主义继续在社会中的传播与发展。这就需要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理念普及到整个社会当中去,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追求,以绿色发展观统领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不但追求当代人的物质财富需要和精神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为其留下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人类来自于自然,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脱离自然人类将无从发展,因此,人类在与自然界的相处过程中,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和素质水平,不断得到全面和自由的发展,才真正有利于形成不强行掠夺,不损害大自然的结果。在人类仅有的一个地球上,只有善待自然,善待地球,才能造就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家园,同时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自然财富。

刘国光.2002.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J].中共党史研究,(4):14-17.

王朗玲,孟庆林.1997.西方经济思想库(第2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8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9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383-38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979.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519.

钟瑛.2007.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与评价研究述评[J].中共党史资料,(4):165-174.

The Historical Rack Formation Search of The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WANG Lian-fang1,2
(1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 of Longyan University,Longyan 364012,China)(2 The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of 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

ractIn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the socialism development path,China had experienced a transformation from planned economy to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China had experienced a transformation from economic construction as the center to the overall,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social construction gradually.China had experienced the stage that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was proposed and further be implemented too. China had also experienced the stage that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further be reformed and developed.China Communist Party improves and enriches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constantly,which contains the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as the same time increasing,and combines with the realistic national conditions increasingly to form the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which keeps pace with the times.

rds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Formation History;The Planned Economy;The Market Economy;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811

A

1671-055X(2017)01-0037-07

10.16595/j.1671-055X.2017.01.009

2016-03-17

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FJ2015C001)。

王连芳(1983-),女,河北清河人,山东大学近现代史专业博士后,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E-mail:79490312@qq.com.

猜你喜欢

计划经济自然界绿色
绿色低碳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China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的审计工作推动中央治理整顿重大决策落实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例说“自然界的水”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研发——以一汽为中心
计划经济思维难解医院停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