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探讨
2017-03-11毕永刚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32
□毕永刚(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32)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探讨
□毕永刚(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32)
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社会首要关注点,是国家未来事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体育运动既有利于高校学生身体健康,同时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本文从体育运动对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角度,以课余体育训练项目作为体育运动的主要形式为出发点,通过对有关文献资料查阅、逻辑分析,对学校体育的现状分析和更好的课余体育训练方法进行了梳理和解析、归纳总结,为我国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训练对身心健康的巨大影响提供理论支撑。
高校课余体训体育训练大学生身心健康
1、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对于大学生身体健康方面影响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没有健康就一事无成,健康既属于个人,也属于社会。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地影响着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现如今,大学生的运动能力骤减,肢体灵活性和力度逐渐减弱,这不仅影响个体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其大学的精神面貌,更对人才的培养造成不小的困难。《体育词典》指出:体质是指人体在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表现出来的形态和机能上相对稳定的特征。它是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体质的好坏受遗传、营养条件、身体锻炼、生活环境和生命率的影响,在影响体质的诸因素中,经常进行体育运动最为积极有效,由此可见体育运动对高校学生的健康有着促进的作用。“抓好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最终要落实到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和学习掌握运动技术,这是体育教学的根本。”显然,校园体育运动对大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体育运动在多个方面影响人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在基金部,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命的质量,尤其是高校学生,,正在创造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健康就是一切的前提与保障。身体健康表现为体能良好,体能是一种满足生活需要,同时能够完成各种生命活动的能力,它源自于身体的能量物质的储备,体育运动是提高体能的关键途径,也就是增进健康的有效方式。由此大学生积极的参与运动能够带来好处可分为以下几点:
(1)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心脏和全身的供血情况改善。心肌细胞内的蛋白质和肌糖元增多,心机纤维增粗,心壁增厚,心脑血容量增大,还可以使冠状动脉口径增大,弹性增加,对预防冠心病有着积极作用。
(2)可以改善大学生的生理功能,使头脑更加灵活、反应更快。
(3)经常运动还可以增加呼吸次数、呼吸加深、肺通气量加大,有预防肺气肿、呼吸道疾病发生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增大肺活量,使安静的时候呼吸频率变慢且呼吸深度加深,从而预防呼吸疾病的发生。
(4)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支配下进行的,同时,身体的每个动作也会对神经系统产生刺激作用,这种反馈回来的刺激作用可以使大脑更兴奋、更灵活、反应速度更快,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5)经常地体育锻炼还能使骨骼增长、骨密质增强、骨壁增厚、骨质排列有序,延长骨化时间,从而增加骨的抗压和抗扭曲的功能等。
(6)体育运动时,血液循环加快,使得肌肉和骨骼得到更多营养,因此,肌纤维变粗,体积也随之增加,增加提高了本身的灵活性、耐性和肌肉的活动能力也从某种程度上提高。经过长期的体育运动,韧带会更加强大、关节会更加灵活。
我国向来注重青少年轻质教育,正如中央发文锁提到的:“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学校体育工作取得很大成绩,青少年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极大地提升了全民健康素质。”又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部分青年集中于各高校校园内,所以加强青少年体质锻炼的主要途径即是大力开展高校体育运动的发展。
2、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影响
近年来,大学生寝室杀人案件可以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因此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断加大。而体育运动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体育运动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减缓焦虑、消除抑郁类心理疾病。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有:
(1)运动可以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积极的思维和情绪有助于抵抗抑郁和困惑等消极心态。
(2)体育运动中与朋友等进行的交往是令人愉快的,它具有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
(3)心理状态的改善同心血管功能的改善有关。体育运动可以加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从而使体温恒定,有利于保持神经纤维的正常传导从而有利于心理健康。
(4)体育运动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人们能够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暂时不关注自己的忧虑和挫折,例如慢跑运动,能够使运动者进入自由联想打的放空状它,在这种运动下,可以促使思维反省和脑细胞的恢复。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可以起到调节参与者情绪的目的,从而有力于运动者的心理健康。
(5)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大脑分泌一种具有吗啡作用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吗啡的作用是消除病痛感并且使人出现兴奋感,内啡肽引起的这种快感可以大大降低抑郁、焦虑、困惑等其他消极情绪。
(6)人体内神经递质类的化学物质的分泌量增加,可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神经递质在神经之间以及神经肌肉之间起传递信号的作用。研究发现,抑郁的人胺分泌量大多数都会减少,体育运动却能刺激神经递质的分泌,进而对心理健康起到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首先,体育运动能够影响心情,是宣泄情绪的很好方法,尤其是可以在冲动的时候平复心情。其次,体育运动能够培养人的意志,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坚持不懈的作风,顽强勇敢和积极向上的心态。第三,体育运动可以帮助人更好的认识自我,在运动中可以找回自己。第四,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肢体协调能力,提高反应速度。第五,体育运动有助于人际交往,促进同学关系和谐。最后,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合作和竞争精神,在一定的规则限制下,进行身体与心理的较量。
3、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有利于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中国向来注重身体和精神的共同发展,毛主席早在1917年就提出了“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可见注重身心健康是发展精神文明的前提和根本。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国家对全方面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大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在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而“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本质是古今中外哲学家和教育家的共识,体育亦是一种教育,体育的本质是育人,最大限度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通过体育这一手段从身心两方面培养具有体育精神的人是体育的终极目标。”
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来说,体育训练带给大学生不仅仅是强健的体魄,更是坚忍不拔意志品质,良好团队合作意识,为集体贡献自我的奉献精神。显然这些优秀品质是成为新社会杰出人才所必需拥有的,更是课堂教育难以涉及的方面,所以说大学生体育训练是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途径。是学生在大学教育中重要经历和宝贵的财富。
从我国高校的现状分析来看,以组织训练的形式进行体育运动能够更加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最好。体育训练包括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心理训练、战术训练、品德与作风训练等。其中,身体训练指通过训练手段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改善体型,以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技术训练是指学习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的训练过程;心理训练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学会在训练和比赛中调节自己心理状态;战术训练是在身体训练的基础上根据比赛需求和对手水平正确分配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限制对方争取比赛胜利的方法;品德与作风训练是指课余体育是塑造人和培养人的教育过程,其目的是把学生运动员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全方面发展的新一代。高校体育训练是在学校体育教学之外,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而展开的一项训练内容。
4、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有利于大学生竞技体育发展
总所周知,大学生竞技体育运动是我国体育运动的脊梁。例如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为我国篮球事业培养了大部分优秀人才。CUFL(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可以说是职业主球运动的“青训营”。这些联赛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的大学生体育竞技的影响力,让体育运动更为深入走进校园,促进大学生更广泛的参与体育锻炼。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训练队大多由高校统一组织训练,由校领导带领,由校级体育部门带领进行体育训练,高校更致力于建设高水平的训练队,由体育教研部负责课余训练工作,目的是参加各项比赛任务,目标十分明确,主要是提高运动水平,代表学校去参加各级比赛,也就是为学校争得荣誉的,所以目的很明确,受训对象是有一定培养潜力的学生,同时我国高校训练队的经费主要来源有:与企业、行业体协、体委合作得到经费;学校行政拨款;自筹资金等三方面。所以学校训练队拨出的经费有限,再加上高水平教练员欠缺、训练时间难以保证等因素,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参与高水平的运动训练,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却是遥不可及。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参与的课外体育训练才能够真正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课余体育训练既可以解决学校的经费拨出问题,又可以充分刺激学生的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运动训练活动和竞赛活动的过程。比如,可以建立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等由学生自发组织成立的体育运动团体,这样既可以推进高校课余训练的普及度,同时也解决了学校经费紧张等问题。
综上所述,为了我国高校学生在残酷的竞争与挑战中脱颖而出,首要任务就是关注身心健康的发展,其中课余体育训练作为体育运动中最适合我国高校学生的一种运动形式,应该被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1]钟卫东.以新课程实施为推手,促进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J].体育教学,2010,1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7号文件,2007,5.
[3]毛泽东.体育之研究[J].新青年,1917,4.
[4]郭可雷,平杰.论教育中的体育和体育中的教育[J].体育学刊, 2016,10.
G804
A
1006-8902-(2017)-05-SY
毕永刚(1980-),男,汉族,山西阳泉人,硕士,山西青年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