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2017-03-11娜响
娜响
(普洱学院,云南普洱 665000)
民族音乐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其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的风俗、精神、灵魂,是音乐中极具内涵的乐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音乐受到非主流音乐的冲击,导致其传承受到挑战,高校作为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应重视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1 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现状
1.1 学生缺乏学习热情
目前,民族音乐不为迎合当下音乐的潮流走向,大多人可能对其不了解,滇西南的高校进行民族音乐教学往往采取就近原则,教授内容大多为滇西南题材方面的音乐,并且还原原生态音乐现场之感较为突出,往往使得其音乐风格与当下流行音乐的风格大不相同,容易使得学生对于学习此类民族音乐并无激情。此现象是高校民族教学遇到的最大问题,学生积极性不高,对于教学极为不利,也是高校教师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1.2 教师教学不够专业
滇西南高校民族音乐教学大多为滇西南音乐,音乐中独有的民族语言也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如佤族,其音乐多为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民族语言很强,歌词只有用佤语这种母语演唱其特色和风格才更突出,而教师大多不会说佤语,或者对于佤语不精通。其次,其音乐的节奏、语调不仅与当地语境有关,与当地风俗有关联,还与教师的专业知识有异。因此,在面对民族音乐教学时,教师对于语言、风俗、情感等把握不够专业,是当下民族音乐教学面临的难题。
1.3 教学体制过于落后
高校传统的音乐教学,学生均属于被动的接受知识,其教育体制过于落后,对于培养学生兴趣有一定影响,因此民族音乐的教学模式,应当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革,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把图片、音频、视频等引用到教学中,对于激发学生兴趣以及活跃课堂有一定作用。
2 高校民族音乐创新发展策略
2.1 建立双语专业民族音乐教师机制
民族音乐遭遇问题有语言问题,因此,培养双语民族音乐教师十分必要,但是高校若独立培养双语民族音乐教师,将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建立专门的双语民族音乐机制十分重要。专业化民族音乐教师培养机制的要求是:第一,教学人员具备较高专业能力,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语言俗语、音乐情感等都要有一定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较高素质学生。第二,教师应当具有认真谦虚的态度,高校教师是教师中的高层,其拥有较多的优越感,若再去进行学习,未免有所不适应,因此,应正确处理高校教师的学习态度问题。综上,建立专业高校民族音乐的教育机构,不仅节省教育成本,对教师交流经验及改变学习态度也有一定作用。
2.2 建立多样化教学模式
少数民族音乐教学不能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其生僻难懂,不符合当下的潮流音乐的判定,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会削弱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热情,因此,建立多样化教学模式十分必要。如,户外采风式教学及参与式教学,是学生融入、感知各民族音乐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和想象力。其二为讨论式教学,学生在讨论中学习音乐,不仅增加课堂活跃度,也能激发学习热情。其三为提问式教学,在提问中学习,对于督促学生的学习较为有效,同时教师也可跟随学生共同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其四为自主化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只需做出分析总结,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综上,不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能力有所不同,建立多样化音乐教学,对于当下发展民族音乐的教学将是一种趋势。
以佤族音乐为例分析改革要点。佤族音乐佤族的民歌多为羽调式和徵调式,旋律常用La、do、re、或 so、do、re、为骨干音,音区偏低,音域较窄。而有些教师因为缺乏实地调查等因素并不清楚佤族音乐结构,主要调式和音列、甚至旋律等等,这对于教学极为不利。因此教师一定加强各方面的素养才能胜任此任务。《月亮升起来》是佤族经典歌曲,歌词为“月亮升起来哟,山寨静悄悄,晚风轻轻吹,心儿多舒畅,弹起我心爱的小三弦,心上的姑娘快快来,哎…哎…快快来。”而用佤语演唱,没有语言基础,必定十分绕口,作者用汉语简单翻译为:“克烤利别公哎…涅永眼如,喷哦愧不绕永,难而愧不绕二,愧不绕饿顶,啊龙累,愧不绕饿顶啊龙累,哎
…啊龙累,哎…啊龙累,哎…啊龙累…”。第二,教授者更应该因材施教,使教学手段更丰富,启发和引导更加合理化,学生对汉语的接受度较高,这样的教学手段根据汉语习惯进行转化,提高接受者的兴趣。另外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等知识外,很有必要了解各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以及他们丰富多彩的音乐特点,并结合具体情景分析从而进行声表结合的教唱方式,这样才利于高校民族音乐教学。
2.3 拓展学生们的音乐审美,提升综合音乐感知力
高校音乐教师应当在指导学生有效提升对民族音乐的感知能力同时,进一步培养他们审视音乐美的视野,为此,我们教师要积极学习创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打破传统音乐教学中的弊端,一改往期教学方式,让课堂上导入和引导学生思维发散的方式更加灵活,多元,与此同时,在教学关系的保持上,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他们的自主参与意识,有效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能。民族音乐中所塑造的意境给人以更多的美感,带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是陶冶学生情操,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的必要途径之一。
为了实现这一民族音乐的教学目的,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将民族音乐课的课堂教学延伸到音乐舞台上,达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而当民族音乐与民族舞蹈结合起来的时候,必然会创造出另外一种教学的深意,也为更多的高校学生提供了一种展示自我才能、魅力的平台和途径,培养和强化了学生的表演天赋。民族音乐文化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个公民的传统美德,民族音乐在继承和发扬的过程中,很可能会遭受到挫折,但是,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做好教育工作,就一定会将民族音乐文化发扬光大。
目前民族音乐虽是中国文化精华,却不被大众所喜爱,不仅在于其风格不同,也有其生僻难懂的因素,民族音乐传承遭遇挑战。而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之地,传承民族音乐是其主要任务。因此,需要高校民族音乐教师对音乐教学模式方法进行创新。
[1]杨永蕾.论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的创新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2(14):286.
[2]唐捷.论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J].戏剧之家,2016(15):79.
[3]梁爽.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之创新与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3(3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