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生视角
——基于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民生新看点

2017-03-11刘滢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31期
关键词:大众化百姓民生

刘滢

(云南省普洱市委党校,云南普洱 665000)

1 十九大报告中的民生新看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关民生的目标与举措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截止到2020年,使我国实现彻底脱贫。尤其是农村的特困户、贫困村、城市的低保户等。第二,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均衡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第三,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加大对我国医疗保障方面制度的完善和建设。为百姓提供全面的体检和服务项目。建立和完善医院的管理方面的制度,提高医疗水平、效率和服务理念。第四,建设生态文明是“千年大计”,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完善管理制度。提倡绿色生活和出行,坚定的推行绿色的生产方式与发展方向,使生态系统形成良性的循环是管理于民、造福于民的千秋大业,意义十分重大。第五,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我发展的机会,为辛勤的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让每个人都能发挥特长,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增加百姓的个人收入,大力促进百姓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的稳定,实现和谐社会。

2 基于社会转型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民生之间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这也是其实现大众化的前提条件。代表着百姓的利益和权益。这里所指的百姓和人民是秒杀一切其他理论中所涵盖的内容,是具有无法企及的广阔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的创建,宣誓无产阶级作为绝大多数人,拥有属于自己的运动,为了这部分人的利益而奋斗。它的人民立场使它具备了大众化的基础。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目前推行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国家整体建设的基础和途径就是制定实施民生政策,广泛宣传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生政策,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百姓而言,无论什么样的政治理论,最后都是化为实际的行动和实现的效果。口号谁都可以喊,但能否从口号落实到行动再到实现效果,这是检验理论的标准。越是能够满足百姓利益的理论,越是实现大众化的理论。改革开放以后,社会贫富分化逐渐凸显并持续加剧,利益出现严重的偏倚。大部分的财富逐渐向少数人和利益集团的手里集中,而人口众多的普通劳动者,仅拥有极少的财富,需求得不到满足,生存空间狭小。这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的。

3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阻力

3.1 部分党员言行没有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党员都拥有坚定的信念和目标,已树立起正确的理想和伟大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但我们也要看到目前也有极少部分人,在社会的转型阶段,思想发生了动摇、立场不够坚定、逐渐迷失了自我和方向,偏离了社会主义发展轨道,受利益的诱惑和驱使而离人民越来越远。甚至有的党员背道而驰,非但没有起到先锋模范作用,还做了许多损害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这些问题非常不利于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甚至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阻力,严重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进程。

3.2 宣导的力度不足、不及时

任何一种新的理念都是要经过一个慢慢了解和接受的过程。同理可知,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想被百姓所了解、熟知和认同,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来实现,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短既取决于整体国民综合素质与国民的接受能力,更取决于理念理论的及时宣传、广泛宣传和大力宣传。只有通过宣传教育,让这些理论悄悄的植入人心,才会慢慢地被大众消化吸收,转变成自己思想的一部分,灵活的为我所用。正确的信念早日根植于大众心中,是防范和抵制错误思想侵蚀最根本的方法。但是,目前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不到位,宣传效率较低、宣传力度不足,对理论的大众化进程起到了阻滞的作用。

3.3 民意上行传达通道不畅

虽然我国对民意反馈专门设置了相关机构,这些机构的主要职责就是广泛收集民意,并且上传下达,在

人民与政府间起到了桥梁作用。但是针对民意的反馈效果有时并没有达到预期。一部分群众不能及时传达出民意,甚至民意传达受阻的现象在不同地区也是时有发生。这种不健全的机制,使人民的负面情绪越积越多,逐渐转向对党及政府的工作和公信力丧失了信心,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怀疑甚至是不信任。这是一种倒退,是一种损失。

4 新时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措施和手段

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在我国为人民服务的重任在党员和党员干部身上,作为新时期优秀的党员要真正起到带头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道路上,作为党员干部,要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树立正确的意识。时刻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袭,谨记党员的职责,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热爱这份事业,抛弃功利心,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党员干部形象。

4.1 以政策的形式将理论落实和分解

为了将理论进行落实,防止空泛悬浮,党和国家根据实际,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民生方面的有利政策,这对于推进理论的大众化起到了非常有力的推动作用。

4.2 从满足大众需求出发,不断创新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人民的主导地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唯物论,对人民的创造力和价值给予充分的肯定。只有不间断地对理论进行创新,跟上人民的思想动态,了解人们的需求,才能坚定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5 结语

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苍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我们要立足实际,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的实践。

[1]李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生视角[J].前沿,2012(3):29-32.

[2]衣俊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生视角[J].求是,2010(13):58-59.

[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2017.

[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外文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大众化百姓民生
不让百姓撇嘴骂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百姓记着你
百姓看家“风”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