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让作文回归生活
2017-03-11王芳
王芳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郊初中,江苏南通 226300)
每次作文课时,总会看到这样的现象,面对作文题,孩子们苦思冥想,直咬笔尖,双眼直瞪天花板……每次写作文都让他们 “苦不堪言”,在这样的境况下写出的作文,其质量可想而知,老师批阅时也“了无生趣”。这样的写作过程,无论对孩子还是对老师都是一种 “折磨”,一种“浪费”。怎样才能使作文焕发光彩呢?我觉得我们的作文应回归生活。
1 观察生活获取素材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歇。”作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我们的作文能够反映生活真实又为生活服务,而且又高于生活。
孩子经常感到“无米下锅”那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仔细地观察过生活,从未做过生活中的有心人。作为老师,我们应引导孩子走进生活,教会他们观察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并且适时地把这些人,这些事记录下来,可以是一句两句话,也可以是对整个事件的详细描写。我们可采取的方式也可以有很多:可采用回忆,随笔的形式,可写在自己的博客上,甚至可以挂在自己的空间。这样的日积月累,孩子们手头的写作素材会越来越丰富,写作时就不怕无事可写了。
当然,如果我们仅仅只对一件事,一个人略知一二,肯定无法把这件事,这个人写详,写细,那样的话,写出的东西可能只有整体骨骼,却无血无肉。在生活中获取素材时,我们的观察应充分利用你的慧眼,真正做到用“心”用“情”。让孩子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每一个瞬间,每一次感动,我们都可以让它形成美妙的文字,珍藏于我们的脑海中,为己所有,为己所用。
叶老曾说过,“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在人群中表现自我”、“假如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叶老在这些话中告诉我们,我们的作文应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服务于生活。
然而说实话,当今学生的生活范围确实比较单一,囿于学校、家庭之间,很少有接触外界社会的机会,所以他们不可能像先贤李白那样遍游祖国名山大川写出气壮山河的文字;也不可能像杜甫那样历经祖国的繁盛与衰亡,留下忧国忧民之作;更不可能如柳宗元那样经历人生的起伏,留下多少感怀之篇……我们的孩子们毕竟都还小,历世也不深,但是,他们可以读书。叶老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从叶老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叶老认为作文源于生活,但他并不把生活经验的获得仅仅局限于直接的生活经验,这种生活经验同样可以来源于阅读。毕竟书籍是历史的浓缩,是人类的精华,我们可以居一室,知天下事,明四海理。经过日积月累,经过细心的观察,孩子头脑中的素材会不断丰盈起来。
2 品味生活挖掘情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鸣出内心的感受。”“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写。”《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近观学生作文,“假”、“大”、“空”之风迎面扑来,套话、谎话,比比皆是。要体现亲情,无非是雨天送伞,雪夜去医院,要么就是天冷送衣服,这些陈皮子烂谷子的事情孩子们作文中运用得乐此不疲。问问,你们真的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吗?回答的只是尴尬的一笑。更有甚者,为了博得阅卷老师的同情分,竟然让自己的父母无端的离开这个世界。试问,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其实,不是孩子没有孝心,也不是他们没有情感,是他们不知道如何从生活中挖掘情感。
于漪老师说:“每个人头脑里都有一个活仓库,教师要善于给他们抽个线头,插个路标,启发他们到仓库中去寻找,找自己最熟悉,最有感情的东西。”在作文训练中,我们的作文应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孩子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不可以离学生生活太远。这个月是感恩节,学校举行了一系列的感恩活动,借助这个契机,笔者把本周的作文题目设为《多想握住你的手》。在课堂上,笔者给孩子们展示了几幅图片,一幅是孩子对母亲说:“妈妈,您辛苦了。”母亲激动得泪流满面;一幅是看到远方的儿子的来信,独守家中的母亲露出了笑颜;一幅是生活的重担压弯了母亲本来高挺的脊背,染白了她本来乌黑的头发……当时,笔者配上了背景音乐《天下父母心》:“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你们为抚养儿女遭了多少罪……”渐渐地,笔者发现很多同学的眼睛湿润了,在思考了几分钟后,笔者让孩子们说说感受到亲情的事例,孩子们竟能如数家珍。由此看来,作文中,设置一定的生活情境,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联想的空间,点燃他们的激情,让孩子提前入“情”。
生活,时而是一幅美丽的画,时而是一首优美的诗,时而又是一首动听的歌,生活的海洋可能波澜不惊,亦可能浊浪滔天。我们应引导学生紧紧贴近生活,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品味、学会感动,让他们在对美好失误的赞美中获得激情,在对丑陋现象的鞭挞中体会义愤,在劳动中收获快乐,在细微中体会关爱……“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生只要学会思考、品味,以“吾手写吾心”,他们的作文就能站立起来。
3 感悟生活领略真理
感悟生活是使写作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身边万物,只要你细心感悟,随处留心,你会发现随时、随地、随处、随景,都可入诗、入文。
大千世界,茫茫宇宙,人生世相,光怪陆离,美丑善恶,悲欢离合。我们要有一双锐利的双眼仔细的搜寻、观察我们的生活,你会发现几乎“无事”的生活中,蕴含着深广的人生哲理。看到流水,应想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看到落花应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到明月,应想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可是,生活的哲理并不是人人一眼就能看出的,因此,我们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追问中感悟,在追问中,层层剥开物象的表面,使物象蕴含的哲理层层显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激发孩子的写作的情感,需要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写作生活化,有真情实感,实话实说,只有生活化的作文才能让人心动,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可贵之处。就如蒲松龄,聊斋之中,“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留下那震人心魄的《聊斋志异》;又如曹雪芹,悼红轩内,“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写下那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每一本名著的背后都有这作者对当世敏锐的观察,深沉的思考,理性的分析。经过时间的积累,生活的沉淀,一部部经典在岁月中诞生。
生活就是一个大海洋,里面有很多奇珍异宝,让我们带领孩子们在这片大海里披荆斩浪,寻找“海洋之心”,用文章点亮美丽生活。
[1]康爱珠.让作文与生活同行的几点思考[J].作文教学研究,2014(1):80-81.
[2]李树方.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的教学策略新探[J].散文百家,2015(3):115.
[3]刘怡冰.浪漫主义文学对舒曼钢琴音乐创作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