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上弘美的《踏蛇》:一则多义的现代寓言

2017-03-11陈晓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31期
关键词:川上搏斗美的

陈晓明

(大庆师范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

《踏蛇》是川上弘美的一篇重要作品,她也根据该作品获得了1996年的芥川文学奖。但在本次获奖当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评委对该作品甚至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也正是该作品获奖复杂性的体现。在本研究中,对该作品从蛇的意义角度入手,试图能够更好的实现该作品的解读与了解。

1 层层解读

从艺术风格角度来说,川上弘美的作品大多具有着模糊、暧昧不清以及较为怪异的氛围,人物出现突然,莫名消失,每一种事件在不需要理由的情况下即会发生,且处于其中的人物在面对该种事件时却能坦然接受,并因此具有着较强的神秘性。对于整个世界来说,其是一个整体,对于不同物种而言,无论是人还是动植物,都具有着能够随意转化以及富有生命力的特征。可以说,怪异同日常、虚构同现实之间的重叠交织,正是川上弘美所建立起的文学世界。

在《踏蛇》当中,其主要的情节即文章中的主人公佐洋在公园中不小心踩到的一条蛇变身成她的妈妈,并引诱她进入到蛇的世界。之后,主人公则在一种似有似无的怪异氛围当中进项抵抗。但在该过程当中,其也并不是以全部直线的方式抵抗,而在该过程当中也具有妥协的想法与瞬间。

在川上弘美的作品当中,人同动物之间的转换是其实际创作当中的主要特点,如人同泥鳅之间的转换、人同马之间的转换等。但对于蛇来说,因其对于人的印象更多的是恐惧、厌恶等,对此,在该作品中人同蛇之间的转化中,不仅给读者带来了一种较强的感官刺激,还具有着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在小说当中,有一段较为典型的叙述,即蛇在引诱主人公不成的情况下,对主人公进行了身体方面的攻击,如从主人公的手臂钻进耳朵变成液体,以液体形式经三半规管进入到主人公的大脑当中,在遍布全身的情况下使主人公体会到了“如同疟疾一样的高烧”。在该段描写当中,即如同教科书一样对物体进入到另一物体的过程进行了清晰且详尽的说明,在对读者听觉、触觉以及视觉想象空间最大限度激活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了感受效果,在使场景超越荒诞的情况下使小说具有了更具有艺术张力的叙事空间。在人、蛇间肢体交融描写当中,不仅是对两个物种在本质方面不同的体现,也是对两者之间复杂关系的一种暧昧暗示。从小说抽象角度来说,在人蛇交融的情况下,也可以说是对于人生景况的一种暗喻,在主客体之间,不仅具有互补,也存在逆反,即如同人在人生当中的某一阶段出现源自本能的挣扎一样。

同时,在该作品当中,也体现出了主人公的孤独。在蛇对主人公进行引诱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即是“蛇的世界真的很温暖呢!”从中即可以了解到,主人公在实际世界当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温暖,也可以说蛇的引诱很可能是主人公内心孤独的一种象征与体现。在作品当中,如果说人同人之间沟通困难情况的存在是主人公独自一人能够坦然面对的原因,但主人公“隔着墙壁感觉”的存在,积极表明其沟通的前提即是否定。在该种逻辑推演当中,主人公实际人生当中所就有的感受则具有了较为清晰的特征。此外,该作品当中也存在着对传统家族文化的反叛。主人公同其家人之间具有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住持的妻子、西子的姑妈都是蛇,可以说其所处的环境存在着严重的不确定性,可以说,现代社会当中所体会到的焦灼以及荒诞感正同这种不确定性具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该作品当中,曾祖父与鸟同居的故事可以说是最具有传统家族文化瓦解的意义,如同黑色幽默一样,不仅神秘,而且美丽,可以说是一种在日常生活场景当中镶嵌的寓言,对于这同样具有较多及解释可能性的引寓言,在小说当中,主人公不仅没有对曾祖父谴责,也没有替曾祖母叫屈,也正是小说对普通“意义”的一种瓦解体现。

2 蛇的象征

对于蛇来说,人类受到蛇引诱的描写最早出现在西方的《圣经》当中,在受到引诱之后,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果,并从神界降到人界,受到了各种各样的苦楚与惩罚。该种描写也使得蛇成为了魔性的一种原型。在西方,其在哲学、文学以及宗教等很多领域都以此对不同的命题进行了阐法。而在《踏蛇》这个作品当中,蛇所具有的意义与形象则具有着较为模糊的特点,除了能够以前文对其进行粗略的阐释以外,从人性角度来说,其也是“魔性”的一种延续,这也是为什么主人公在同蛇抗争的过程,需要下意识捍卫人性的一个原因。而在抗争的同时,主人公还具有着一定的矛盾情绪,即蛇在使其不自觉害怕的同时也觉得蛇化身成的女人很美,喜欢她的脸,喜欢她给自己做的饭菜。可以说,渴望与排斥、适应与拒绝、喜欢与厌恶始终交织在主人公的心头。而当主人公被蛇的躯体缠住时,其也感觉到女人的身体当中有些东西同自己具有相同的性质,并从中在感觉到

一定刺痛感的同时也感觉到了一种愉快。如果一开始蛇的形象表现的是诱惑的象征,那么妈妈身份当种则是蕴含着女儿同母亲在生命上的延续,更是一张蛇、人世界的混淆,在从蛇身上体味到复杂情感时,也正是说明这种诱惑正是来自主人公的内心,而并非是来自外部世界。这也就说明了,作品当中“蛇妈妈”的形象正是主人公能内心情感的变形与外化,“蛇妈妈”同主人公正可以说是主人公人格分裂的两部分。有学者曾经说过,近代人的灵魂是一种分裂了得灵魂,而在艺术冲突方面,也正是人物在性格分裂方面的冲突,在人物情感的怅惘以及激动当中,不再具有类似古典艺术的静穆,在浪漫型艺术当中,古典艺术所避免的痛苦、丑陋以及罪恶等在其中占据了较大的地位。当然,我们不是对《踏蛇》的积极性、消极性或者是艺术类型进行论证,从中所需要了解的,即人格分裂可以说是近代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灵动态,同精神浮躁匮乏以及竞争激烈具有一定的关系。对此,对于该作品当中的主人公来说,其代表着理性,而“蛇妈妈”所代表的则正是其内心的非理性部分,以此使当代人对于理性的叛逆以及困惑欲望通过人蛇交融的方式得到凸显。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叙事节奏逐渐加快,蛇对于主人公的引诱具有了更大的力度,在步步紧逼的情况下,使得主人公在一条河流当中同“蛇女人”进行了一场势均力敌的搏斗。在该场景当中,具有着更浓的象征意味,首先,时间元素得到了突出,即表明这并不是一场个体的、偶然的搏斗,而是一种来自人类非理性同理性之间的搏斗。地点方面,河流也具有时间的隐喻。其次,是搏斗的结果。在主人公同蛇势均力敌的搏斗当中,正表明了在当代社会,理性同非理性、人性同蛇正是一个处于不断搏斗的永恒过程。

3 结语

从人的变身角度对人的异化现象进行关注,在以往各国的文学作品当中有很多,卡夫卡的《变形记》即是其中的代表。异化概念抽象性的存在,也使得人们在面对作品时具有着多种多样的解读方式,或许这也正是该类作品的特点所在吧。

[1]戴玉金.走进川上弘美的幻想世界——以作品《踏蛇》、《老师的提包》为例[J].嘉应学院学报,2010(10):67-71.

[2]张瑜.剖开欲望的城市——苏童《蛇为什么会飞》的“蛇”意象[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36-38,87.

[3]王佳音.清新、自然之美——以《老师的提包》为例试谈川上弘美文学的魅力[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7):112-113.

[4]李伟华.旷日持久的“逃离”——从《逃离》探求“出走”女性的“归路”[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85-186.

[5][日]川村凑.日本现代女性与“家庭”[J].许金龙,译.世界文学,2001(4).

猜你喜欢

川上搏斗美的
搏斗——记共产党员张远成
密林深处的搏斗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一只与狼搏斗的鹿
川上的诗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最后的忍者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