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型城镇化中宗教发展新特点推进宗教工作创新发展
2017-03-11徐昂
徐 昂
(长春市社会主义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41)
适应新型城镇化中宗教发展新特点推进宗教工作创新发展
徐 昂
(长春市社会主义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41)
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表现出发展速度快、二元社会依然明显、本地城镇化为主以及城镇功能健全化与城镇规模扩大同步进行等特点。我国宗教信徒的结构发生变化,宗教团体开始向社会服务领域拓展,宗教思想更加多元、开放。我国的宗教工作应从加强统战作用、建设社区文化、引导教团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将宗教纳入文化发展规划五个方面进行积极创新,以引导宗教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新型城镇化;宗教;管理创新
一、考察宗教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新特点的现实意义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认真分析考察我国新型城镇化中宗教发展的新特点、新变化以及宗教在城镇化发展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有利于更好地了解掌握当前宗教发展的趋势和变化,有利于党和政府制定合理的宗教管理政策,有利于引领宗教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国家和社会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从国内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分析来看,人们对宗教在城镇化中的变化和作用做了许多有价值的工作,比如:探索我国宗教发展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宗教组织在应对城市化的过程中如何调整自己并做到更好的发展;政府如何应对宗教在城镇化中的新变化,并引导其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分析宗教在城市化过程中能发挥哪些积极作用等。虽然这方面研究已取得较多成果,但仍存在不足,比如没有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特殊之处进行细致考察,忽视了统战工作在宗教管理中所应和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忽视了引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缺乏将宗教发展变化与城镇化中文化建设特别是精神建设进行整体考虑,没有将宗教文化发展纳入到文化发展的总框架中进行思考。
二、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点
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提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概念和发展思路,《规划》是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基本纲领和指南,也是我国未来城镇化的发展和特点规范和规定。具体来说,我国城镇化包括以下特点:
(一)在较短的时间内撤村并镇,农业人口向城镇单向集中。国外的城市化发展往往经历几代人的时间,随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同而呈快慢不定的状况,并且国外的城市化基本不通过撤销乡村合并人口的方式进行发展,他们在城市化过程中乡村依然得到了保持。我国的城镇化与此不同,由于我国属于后发赶超型国家,行政计划和力量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加速度地完成城镇化。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大量进城务工,农村出现人口减少趋势,因此通过撤村并镇将农村人口集中起来,不仅可以节省出大量农田,而且促成了人口集中和小城镇的发展,这成为我国城镇化的一个重要选择。
(二)二元社会差距明显。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长期推行的城乡分割政策,导致中国社会二元化非常显著。市民与农民之间的区别不仅体现在户籍管理和收入上,还表现在社保、住房、医疗、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国家实行了几十年的农业补贴工业的政策,政策向城市工业倾斜,使我国的农民成了事实上的二等公民。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进城务工,可户籍制又限制了他们成为真正的市民,虽然表面上我们的大城市没有贫民区,但却造成了市民和农民各方面待遇的长期不平等,使农村出现的大量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加剧了农村状况的恶化。这些都对我国农民的生活、文化、心理和精神状态造成很深的影响,不仅使农民和市民在生活状况和文化教育上显现出巨大差异,而且对农民的精神和心理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一揽子解决这些问题。
(三)本地城镇化为主,注重中西部中小城镇发展。我国的新型城镇化不仅要建设超级大都市,而且要实现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城镇化不仅仅是大都市化,而且是整个城市生态群落的合理规划。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在大城市大面积贫民区的出现,又可解决农民工大面积季节性流动,与家人长期分离的状态,实现农民在本地直接的市民化。
(四)城镇功能健全化与城镇规模扩大同步进行。我国的城镇无论从城市的基础设施上还是各项配套服务上都还不完善,特别是城市的市场管理和各类社会服务机构的发育还不健全,社会组织的力量也没有发挥出来,在此条件下进行城镇化建设相当于城镇功能的完善化与城镇规模的扩大化同时进行,各种矛盾和问题肯定会更加突出。
三、宗教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新特点及其原因
(一)宗教信徒的城乡结构发生变化
1.我国的新型城镇化主要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单向集中,这与历史上宗教在地理范围上向外扩散的方向正相反,是与宗教传播路径相逆的,它使宗教的影响范围在空间上缩小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宗教信众的比例从过去以农村人口为主转变为以市民为主的趋势,这与我国城镇化路径是一致的。随着宗教信众在城镇里更加集中,宗教由山林宗教向楼宇宗教转变,宗教传播手段更为多样,教团的组织形式更灵活随意,宗教传播方式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2.一般来讲城市教职人员的素质会更高,更加有利于提高农村信众的宗教素养,避免错误宗教思想的产生,也有利于宗教思想的规范统一和政府对宗教团体的引导,从而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防范邪教思想的出现。同时,随着农民大量进城,农村或落后地区的一些迷信或异端思想也会传进城市,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信众宗教观念的冲突。
(二)宗教团体发展壮大,影响延伸至社会服务领域
1.随着城镇化发展,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可以快速城镇化,但心理的转变却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进城后的农民会出现心理困惑、失落、精神危机等文化心理问题。此外,城市功能的不完善、不健全和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会引发众多城市病,这不仅给过去的市民带来巨大压力,也会对农民正常融入城市生活带来一定的困难,这些都会导致人们向宗教寻求安慰,从而增强宗教的影响力。
2.信众增多使宗教团体的实力增强,接受捐赠的来源更广,数额更大,教团的收入和经济实力也随着提高。宗教团体会通过经商、投资等方式进行理财,参与城市经济社会活动,逐渐表现出其经济主体的一面。此外,宗教的社会功能也会更加综合和多元,信众的需要和传教的动力会推动宗教团体向逐步社会服务领域拓展,开展一些社会服务功能,宗教的社会影响力将会增强。
(三)宗教更加多元、开放,宗教世俗化速度加快
历史上的宗教运动,成功因素之一就在于其开放性,宗教与社会保持着良性互动。城镇化使宗教与城市关系更密切,宗教之间以及不同教派之间的交流更频繁,宗教思想的多元以及教派的分化推动了宗教的世俗化,宗教原教旨主义色彩逐渐淡化。同时,宗教多元化会促进宗教思想的活跃和新教派诞生,使单个宗教的凝聚力降低。
(四)城镇化导致一些新的问题出现
1.宗教活动场所和教职人员不足,教职人员素质有待提升。政府对宗教场所的规划需更加合理。城镇信众的增加使原有的教职人员出现短缺,宗教新特点的出现使教职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2.宗教媚俗化、低俗化和宗教腐败。一些宗教团体以营利为目的,背离宗教本质,破坏宗教名誉。此外,一些商业团体或个人,打着宗教的旗号进行商业营利活动,破坏了宗教的声誉。宗教团体的资产增加和监管制度不健全为教职人员提供了腐败的机会,社会大环境的功利化使一些神职人员受到影响,贪慕钱财,甚至走向违法犯罪,而我国法律在宗教团体资产管理方面的规定还比较欠缺。
四、积极适应宗教发展新形势新特点,推进宗教工作创新
宗教与宗教活动具有群众性、社会性,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党和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依据宗教发展变化情况和特点,推进宗教工作创新,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一)充分发挥统战工作的作用。各级党委统战工作部门和政府宗教事务管理部门要正确、细致地了解和把握宗教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发展的新动态、新趋势和新特点,当好党委和政府决策的参谋和助手,要做好宗教领袖的团结工作,在思想、情感上拉近与宗教领袖的距离,培养上层宗教界代表性人士的爱国思想;要宣传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照顾好信众的基本利益,提高信众的生活水平,引领信众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减少对宗教的心理依赖。
(二)建设优秀精致的社区文化。党和政府要引领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多样化地组织社区活动,解决农民进城后的文化、心理问题以及城市病给市民带来的精神危机。对于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需要推进城镇化进行解决,农民进城后在生活、工作、文化、精神等领域出现的问题,需要政府高度关注和引领,并正确处理宗教问题。要引领社会打造具有当地城镇特色的市民文化形态,利用有效形式将市民与农民尽快融合起来,努力解决好他们的精神生活和情感寄托,引领社区文化健康发展。
(三)引导宗教团体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宗教团体内部管理。引导宗教团体规范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宗教团体管理章程,特别是对于宗教财产的管理要透明化,宗教团体内部出现的经济纠纷,应用法律手段予以解决。完善非法宗教团体的登记备案制度,在政策上对其进行认可,从而方便管理。规范对新的宗教派别的认定,抛弃对宗教简单粗暴的打压手段,以便更充分的掌握宗教的各类活动。
(四)为宗教发挥积极作用提供更多政策性支持。随着宗教团体的发展和实力增强,服务社会是其必然发展趋势,这也是社会的正常需求。要引导宗教发挥其积极作用,使其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助力, 绝不能将宗教推到党和政府的对立面。应尝试将宗教团体的社会活动纳入政府社会服务的整体规划,引导、安排宗教组织参与社会服务,提供社会帮助,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
(五)将宗教纳入城镇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予以全盘考虑。宗教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宗教的历史比国家、民族更为久远。长久以来,宗教在实际上深入参与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塑造过程,中华文明中存有深刻的宗教痕迹。在社会文化建设发展中,简单、主观地规避宗教问题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文化建设中应正视宗教问题和宗教文化,比如对新的宗教场所的布局和建设应考虑其文化价值,对正常宗教活动的开展予以规范和支持,对宗教的精华内容进行合理发掘等等,促进宗教文化健康传播。
[1]金 泽、邱永辉.中国宗教报告(2011—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014
[2]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叶小文.宗教问题怎么看,怎么办[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4]国家宗教事务局.公务员宗教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0
[5]龚学增主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党的宗教方针政策[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6]杨玉辉主编.宗教管理科学[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龚学增主编.宗教问题概论[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8]高师宁.城市化与宗教[J]中国宗教,2010(4):22—26
[9]潘宏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宗教变迁问题[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6):52—54
[10]高 炜.中国城镇化对宗教的影响[J]中国城市经济,2011(11):268—271
责任编辑/李永生
D635
A
1672—4496(2017)02—099—04
2017-03-05
徐 昂,男,长春市社会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