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理论话语权的对策建议

2017-03-11王天楠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政治协商多党合作话语权

王天楠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辽宁 沈阳 110004)

增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理论话语权的对策建议

王天楠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辽宁 沈阳 110004)

一直以来,西方政党制度和理论在言说方式、理论框架和制度设计等方面都处于优势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理论的成功实践,打破了西方政党理论的话语权垄断。该理论有效地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理论与统一战线理论、人民民主理论、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结合起来,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理论话语体系。在新时期,必须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政党功能、运作方式和实现方式,进而增强具有中国特色政党理论的话语权。

政党;多党合作;政治协商;话语权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被实践证明适合我国国情,能够团结各界人士共同推动国家昌盛、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的政党制度。基于该制度60多年成功经验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理论,在与世界各国政党理论比较中其理论话语权日益凸显,并业已成为世界学术界占举足轻重地位的政党学说。

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理论话语权的研究,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党理论体系,有利于提升对我国政党制度优越性的认识,有利于通过中西比较拓展我国政党理论在世界政党理论中的话语权重,有利于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话语权的理论内涵与政治意蕴

(一)话语权

话语权,顾名思义是一种说话的权利或权力。它由两部分构成,即“话语”和“权”。话语有广义与狭义之别,狭义之话语是指具体说话的内容,往往以句子、段落、文章的形式呈现;广义之话语具有抽象意义,是指人们的言语以及所说的话的综合体,有时也代表一种态度、一种价值取向、一种理论观点。本文所说的话语为广义的话语。“权”在汉语语境中有权利(Right)与权力(Power)之别,所谓权利是指一种资格,从事某项行为的资质。而权力是一种支配能力,是对人与事物的支配能力。本文的话语权既是话语的某种资格,即话语权利;也是话语具有的某种支配力、影响力,即话语的权力。话语权利是表达与言说的资格,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种重要特征就是人能够通过说话表达意思,因而说话是人的一种自然权利,属于人的基本权利范畴。理论的话语权在权利意义上代表该种理论具有与其他理论进行比较、讨论、研究的资格,该理论能够同其他理论共同构成理论大厦中的一块基石。话语权作为一种权力,是一种能够影响他人、制约他人、支配他人的话语能力与支配力,话语权的大小关系到话语主体的影响力与支配力。理论话语权在权力意义上是一种理论的影响力与支配力,它直接决定该理论的合法性,决定该理论的地位以及在国内政治和世界政治中的作用。本项研究中的理论话语权既是一种理论资格,更是一种理论的合法性、影响力与支配力。关于理论话语权的两种解释也体现了话语权的两个基本属性。

(二)话语权理论

话语权的研究首先要从功能角度入手。话语的作用在于表达意思,而表达意思在于人们付诸某种行动以实现特定的利益。因此,话语权的出发点在于某种利益的表达。个人的话语权是个人利益的表达,社会的话语权是社会利益的表达,国家的话语权是国家利益的表达。理论话语权在功能上要形成一套理论体系以构建某种实现利益的机制与制度。人们通过拥有话语权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当人们占据某种话语权的时候,这种利益的实现将更加充分。因此,充分占据话语权也成为人们利益竞争的一种方式。作为理论话语权是为了陈述或实现某种利益,尤其是某种理论以意识形态的形式出现,理论的话语权就显得格外重要。社会意义而言,理论话语权不但能够影响群体的观点、左右他人的判断,而且能够控制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本身,进而成为有效统治的工具。国家意义而论,理论话语权是主权国家国际地位的体现、是实现国家意志的利器、是彰显国家影响力的标尺、也是国家对内进行有效整合和实现善治的工具。由此可见,话语权,尤其是理论话语权具有重要的政治意蕴。

(三)话语权结构的政治意蕴

话语权的分布是复杂多样的。从各种话语权的结构关系看,包括金字塔型、伞型、口字型和逆向对等型。不同的话语权分布表明不同的政治意蕴。首先,金字塔型话语权分布体现一种浓厚的等级色彩。这种结构,有的按照行政级别划定话语权,即行政级别高话语权大,行政级别低话语权小。有的按照影响力划分话语权,影响力大的理论话语权大,而影响力小的理论话语权小。这种话语权结构的政治意蕴表现为等级阶梯式的权力结构。其次,伞型话语权结构。即围绕一个共同的焦点问题,不同组织具有平等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结构背后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其话语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资格与资质,是权利的一种表现形式。再次,口字型话语权结构,即不同组织在某一范围内行使话语权,在某一特定范围内相互交流、平等对话,这一个范围就像“口”字一样,“口”的范围内个主体具有平等的话语资格,其政治意蕴是在某一范围内话语权各主体拥有相同话语资格。最后,逆向对等型话语权结构。这是一种强交际型的话语权结构,两个拥有不同话语权的主体彼此之间相互对话,经过数次交锋之后形成某种话语共识,这种话语结构强调对话与交流。基于话语权的以上结构,理论话语权也呈现出不同的态势。金字塔式理论话语权表现的是某种理论具有主导地位,而其他理论成为该种理论的附庸或注脚。伞型理论话语权结构表现为对某一特定问题,不同理论具有平等的解释力。口字型理论话语权是在某一特定范围内不同理论具有平等解释力。强交际型理论话语权则强调不同理论的对话与交锋。由此可见,理论话语权的不同分布体现的是话语主体的不同结构,话语权是话语主体的身份、地位、权力的语言表征,内含深厚的政治意蕴。

(四)话语权的意识形态意蕴

话语权与意识形态具有紧密的关系,尤其是政党理论的话语权更具有意识形态的政治意蕴。所谓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和集团利益与意志的文化表达,它具有高度的阶级性和利益性。政党理论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各个党派在国家结构中的地位以及权力关系,具有阶级性和利益性。所谓阶级性是指由哪个阶级执政,所谓利益性是指代表谁的利益。我国政党理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执政,党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保证。这种政党理论同样打上了浓厚的意识形态烙印,这种意识形态是反映人民利益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意识形态。因此,为了充分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必须增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理论的话语权。

二、西方政党理论的话语权垄断及中国的回应

政党制度和政党理论都是西方的舶来品。在我国政党政治与政党理论中,西方的政党制度和理论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不但表现在言说方式、理论框架、制度设计层面,而且表现为主导并遮蔽我国自己的政党制度和政党理论。如何打破西方政党理论的话语权垄断一直是我国政党实践与政党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这一工作应该从历史的视域与现实辩证两方面入手。

(一)西方政党理论在中国形成话语权垄断的历史溯源

中国历史上并无政党的概念,仅有朋党的表述。因为,现代政党是伴随着代议制民主发展起来的。晚近中国对现代政党概念的引进,是伴随着“睁眼看世界”以及大规模向西方学习而展开。1905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建立的同盟会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属性的政党。其建立之初,并无从事议会斗争的条件,而是肇始之时就奠定了作为一支推翻旧制度的革命结社。辛亥革命胜利后,宋教仁重组国民党,力图以议会斗争的方式推翻袁世凯的统治,重新取得政权。后来宋教仁被暗杀标志着近代中国议会政党政治的探索铩羽而归。回望中国最早的政党政治和政党理论都浸淫在西方的政党话语的神话之中,一没有自己的独立主张、二缺乏自己的独特理论。孙中山的政党理论是中国最早的政党理论,他借用西方的思想并改造为三民主义,后来又提出了军政、训政和宪政三步走的革命方略,其实也是对西方政党政治与政党理论的模仿。后来,蒋介石篡夺国民党的领导权,建立起国民党独裁的政党政治,其党国体制与长期训政实践仍然没有走出西方政党理论话语权的阴影,只是更加靠近西方政党理论中法西斯主义的理论阴霾。在抗日战争的峥嵘岁月里,民主党派曾另辟蹊径,力图用民主统一中国,但是“第三条道路”实质是重拾西方议会道路的牙慧,依然在西方政党理论话语权的阴影下寻求国家统一的道路。上述可见,中国政党制度和政党理论从一开始就没有走出照抄照搬西方的窠臼,因此西方政党理论的话语权垄断始终存在。

当我们用辩证的方法就西方政党理论对中国的影响进行分析时发现,西方政党理论的话语权垄断对于中国政治发展具有巨大的阻碍作用。首先,在价值观念上,西方政党理论以西方优越论和普世主义为宗旨,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国情。在一个后发转型国家,第一位的是实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独立与人民的幸福。这需要一个代表人民、维护人民利益的强大的政党来完成,而不需要一个热衷于议会斗争的软弱政党。尚且西方议会政党理论在近代中国缺乏现实根基,它只能误导中国走向四分五裂,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其次,西方政党理论的话语权垄断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理论进行诋毁和倾轧。透过西方的有色眼镜看待中国政党政治和政党理论,不承认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和逻辑自洽性,不承认民主党派执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现实可行性,不承认中国多党合作具有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进而到处诋毁中国特有的政党制度与政党理论,西方政党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彰显其理论霸权特征。最后,西方政党理论话语权的垄断还表现在衡量标准上的整齐划一。西方政党理论用西方的政党模式、政党标准衡量中国的政党,不顾及中国的特殊国情和独特历史进程。以意识形态灌输为伎俩、以学术打压为权谋、以渗透和演变为目的向中国兜售西方政党理论与政党话语,进而达到取消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目的。西方政党理论的话语权垄断对于中国政党政治的进步与政党理论的发展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

(二)中国政党理论对西方政党理论的回应

当代中国的政党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理论,这一理论对西方政党理论进行了积极的回应。首先,对待西方政党理论的攻击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在认知分析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对我国政党理论进行发展与创新,通过理论创新回应西方政党理论的话语权垄断。其次,倡导理论的多元性,坚持各国走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理论的发展应该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意味着要承认理论的多元性与多样性,不能因为某种理论具有垄断地位就对其他理论进行攻讦与封杀,而应该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现实层面,要依据自己的国情创造符合自己国情的政党理论,坚持走自己的路。最后,对西方政党理论也不能一味地排斥,要吸收借鉴西方政党理论的优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丰富和发展中国的政党理论。

当然,对于西方政党理论话语权垄断的最有力的回应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政党理论,增强中国政党理论的话语权。首先,要深刻揭露西方政党理论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西方政党建立在利益集团资助基础之上,是为各个利益集团服务的富人俱乐部,是资产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广大人民群众无法通过自身行动影响西方政党的行为,也无法将自身的利益通过政党渠道输送到政治系统中。西方议会政治是笼罩着民主外衣的金钱交易与黑金政治。其次,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政党理论。中国的政党理论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多党合作的机制建构,政治协商基础上协商民主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理论创新。因此,如何构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体系,在此基础上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如何构建与社会主义选举民主并举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创新和发展我国政党理论的中心问题。最后,在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基础上发展中国政党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中国发展进步的理论根基。中国政党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部分。要在“三个自信”基础上发展中国政党理论,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又要发挥好、完善好党在政党制度中的作用,在党的领导机制方面进行理论创新。对于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理论,要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方向,创立有利于实现人民民主,扩大人民当家做主权益的制度、理论、方法,进而增强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理论的话语权。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理论的独特话语权

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并且展示了独特的理论特质。其理论话语权的独特性一方面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另一方面体现在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理论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人民民主理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特殊实际相结合的内涵上。

(一)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地位的理论话语权特征

在我国的政党理论中,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其理论的特征,表现在强制权力与非强制权威的结合、传播中渗透性与非渗透性的结合,以及历史性与动态性的结合。

首先,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来源于强制权力与非强制权威的双重作用。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依靠强制力的权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也依靠强制性的权力,这是由于旧势力不肯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只有用革命的武装推翻反革命的武装才能获得权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党的领导地位需要权威来维护。权威是指党依靠自身的影响力、执政能力获得人民心悦诚服的信任,获得人民的拥护与大众的爱戴。党的领导权威需要意识形态的逻辑自洽性、需要对于历史发展趋势的把握以及一系列执政成果来巩固。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党作为执政党地位的理论话语权需要历史合理性和逻辑自洽性双重论证。

其次,从传播学角度看,党的领导地位需要渗透性与非渗透性双重途径进行巩固。所谓渗透性是通过向大众进行宣传和教育的社会化过程,这种社会化带有隐蔽性质,通过渗透使党作为领导者的共识能够循序渐进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接受。非渗透性是指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我国政党理论通过与其他理论的竞争,通过实践检验来证明比其他政党理论更适合中国国情。非渗透性是一种更直接的传播方式,而渗透性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方式,两者在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的理论话语权的传播过程中相互配合,共同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理论传播渠道。

最后,党作为领导核心是历史性与动态性的结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天然形成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巩固和完善的。同时,我国政党理论也是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的。只有这样,我国政党理论的话语权才能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才能具有影响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的产物,我国政党理论的特征也展示了历史性与动态性的结合。

(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理论的独特话语权

首先,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统一战线理论的精髓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共同完成革命与建设的任务。在革命时期,中国特殊的社会结构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要团结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同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一起共同完成革命的任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同样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共同完成“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这同样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当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不同的阶层和不同的利益团体,如何调动不同阶层和团体的积极性是摆在党面前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能够通过各民主党派团结各自的力量,进而汇集在党的周围,通过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其次,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认为民主具有阶级性、相对性、历史性和有效性。其一,阶级性是指民主是一定阶级实现统治的方式与手段。在我国,人民民主是人民实现当家做主的方式和手段。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决定了民主是广大人民群众拥有的民主。这表现在政党理论中,实现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政党理论本身就是鼓励各民主党派团结各自可以团结的力量,通过政治协商的机制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其二,相对性是指民主作为政体由国体决定,有什么样的国体就有什么样的政体,政体的具体形式也与每个国家的国情具有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我国的政党理论一方面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体决定的,另一方面也由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人民当家做主的国体要求政党理论既要反映人民民主的内涵,同时也要符合我国的特殊国情。民主党派同共产党历史上的合作关系以及现实中长期共存的现实情况,决定了我国政党理论必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理论。其三,历史性是指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抽象的谈民主,而是把民主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党制度应该体现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因此,政党理论强调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制。其四,民主的有效性是指民主是否能够更好地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国实行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政治制度,这就要求民主既要体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要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只有确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确立民主党派与共产党的合作关系,确立政治协商的合作机制,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更好地实现人民民主。

最后,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国情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党政理论认为,无产阶级政党要善于与反对现存制度的非无产阶级政党合作,共同争取革命胜利。列宁创建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在十月革命过程中,他倡导布尔什维克与其他政党合作,共同推翻沙皇统治,建立联合政府。毛泽东依据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历史,在建国过程中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各民主党派更是成为联系各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与共产党真诚合作,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执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政治职能。这一政党制度和政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典范,并且通过丰富和发展,逐渐铸造成为具有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的政党制度和政党理论。

四、增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理论话语权的对策建议

增强中国政党理论的话语权迫切需要构建适合中国发展趋势、体现时代发展方向、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党理论体系。中国的学者要以推动时代发展为己任,打破长期以来西方政党理论的话语权垄断,建立能够与西方政党理论对话、接轨的新型政党理论。

第一,要抓住根本前提,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产生于议会斗争,而是经过艰苦卓绝、前赴后继的革命斗争取得的,其领导地位是历史与人民选择的结果。因此,我们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政党理论解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和政党理论。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首先要提升党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提高党拒腐防变的能力。理论话语权的提升需要实践能力的增强。在实践中,发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破除官僚作风、特权作风、享乐作风,建立起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机制、工作机制,进而在新时期建立起党与群众的血脉联系。腐败问题是影响党执政地位、破坏党与群众密切关系的重要顽疾,要逐步建立不能腐败、不想腐的反腐败机制。

第二,要坚持基本原则,完善民主集中制。增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理论的话语权应该加强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这一原则是贯穿中国政党理论的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体现集中的原则,面对中国实际,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体现了民主的原则,中国的政党制度既不是一党制,也不是多党制,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其他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能够发挥社会主义民主联系广泛的作用,能够密切联系群众、紧密团结群众,在多党合作的框架内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政治协商体现民主原则,不是一般的民主原则,而是协商民主的原则。选举民主解决的是权力的合法性问题,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解决的是治理现代化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通过政治协商共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国家治理意义的民主。因此,增强中国政党理论的话语权必须完善民主集中制。

第三,要坚持价值取向,实现我国政党制度的价值诉求。我国政党制度的价值诉求表现为通过坚持党的领导和多党合作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价值目标,以及通过各党派民主监督实现权力的规范化的目标,即民主和监督是我国政党制度的两个基本价值诉求。增强我国政党理论的话语权必须充分实现政党制度的价值诉求。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代表人民实现当家做主的价值诉求,而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能够密切联系各界群众,尤其是各民主党派充分体现特殊群体和阶层的利益诉求,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补充。民主党派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监督力量。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监督力量,通过政治协商与民主监督在中国政治权力体系中起到制约作用。民主党派通过对权力进行制约实现价值追求,进而避免因权力扩张而造成的腐败。

第四,要完善功能路径。我国政党制度在功能层面与西方政党的不同主要表现为能够充分代表人民的整体利益与特殊利益。这是因为,西方政党通过选举上台,这就需要西方政党要迎合一部分人的利益,争取某一部分人的选票,成为某一部分人的代理人。而中国共产党是全体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章上面明确提出党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执政地位是历史选择与人民的选择,不需要迎合某一部分人的利益与兴趣,能够很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此外,作为各自联系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民主党派能够充分反映这部分人的特殊利益。民主党派更多地联系各界知识分子和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他们有特殊的利益和需求,能够站在专业的立场上为社会主义建设献计献策,因此通过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把这些人团结起来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我国的政党理论从功能上能够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与一部分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的特殊利益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这一功能能够更好地增强我国政党理论的话语权。

第五,要完善运作方式。我国政党制度的运作方式并不像西方政党那样定期实行政党轮替,而是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通过政治协商方式进行政党合作。从中央到地方,我国建立了完整的人民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功能的补充,各级政治协商会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民主党派通过政治协商会议这一个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参加到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之中,通过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进行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增强我国政党理论的话语权要在完善政党的运作方式入手,一方面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发挥各民主党派的作用。通过在各个层面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以提升政党制度的运作效率,进而在实践意义上增强我国政党理论的话语权。

第六,要完善实现方式,提升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水平。我国民主制度在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方面主要通过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两种方式实现。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与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密切结合、融合的。完善我国政党制度实现方式与提升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水平是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契合性。理论的批判从来就不能替代物质的批判。增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理论话语权,最根本是切实建设好、完善好、实践好这个制度,以其强大的功能作用及其政治实践成就来获取话语的权威。而这需要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总之,增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理论话语权,其路径要围绕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前提、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基本原则,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完善政党功能、运作方式和实现方式。我国政党理论话语权的提升根本在于我国政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D621

A

1672—4496(2017)02—024—09

本文系2016年辽宁省统战理论研究项目成果。

责任编辑/李永生

2017-03-07

王天楠,男,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副教授。

猜你喜欢

政治协商多党合作话语权
《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是做好新时代政治协商工作的基本遵循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确立70年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70年的三维认识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
人民政协是否具有作为政治协商载体与主体的双重性——再谈政治协商的主体问题
政治协商各方良性互动机制探析
论多党合作视角下的“同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