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设计思维和科普素养的中医儿科教学设计
2017-03-11刘伟吴婧
刘 伟 吴 婧
(湖南中医药大学体育艺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208)
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削弱,公众对中医药的了解度、信任度以及使用率日趋降低,尤其年轻父母缺乏中医药常识,甚至带有偏见,家长和医院的“急功近利“耽于西医的”速效“、口服药物或输液治疗的盲目选用,都与儿科科普传播的匮乏相关,构建有效的中医儿科科普宣传体系,需要大量培养中医儿科科普人才。
1 设计思维及Rui Martins框架
教学设计是设计中的一种,教学设计者在充分理解设计思维的理念后,运用设计思维设计教学模式或方法用于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1],我们这个研究的个性化需求,就是学生的科普意识和科普能力素养。
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也称为“设计思考”),根据澳大利亚设计思维专家Rui Martins的观点,设计思维框架可以概括为:1、移情(Empathize,换位思考并试图理解,从终端用户或更广泛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深层复杂内涵),2、“形成定义”(Define&Ideate,分析界定用户行为的动机和需求,研讨尽可能多的支持用户需求的想法,过程中并不轻易否定不同观点,同时运用分析性左脑和非线性右脑的全脑思维呈现复杂问题的多个侧面,寻求解决方案),3、“形成原型”(Prototype,创建多个草案,寻找或模拟不同人群的反馈,用最短的时间和成本做出解决方案,这一过程强调的是在形成原型的过程当中发现问题,找到新的可能出现的问题或瓶颈。),4、“实验测试”(Experimentalism&Test),测试初步原型解决方案,通过测试产品原型去重新审视自己的方案,甚至可以重新完善之前确定的方案。这一过程要注意多专业人才的合作,引入客户参与,最终形成方案),设计思维具有系统性、辩证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同时在以上几个阶段都可以贯穿可视化的呈现方式[2]。
2 “中医科普”课堂设计过程
中医的文化认知和应用价值削弱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改变这一局面无法依靠政府文件硬性规定或一般的中医公益宣传来扭转,在中医教学中,以中医药认知“偏执”为对象,运用设计思维,以提高学生中医科普能力为目标,通过开发医学和科普能力两种能力培养的“解决方案”,设计中医儿科教学模式。
2.1 “移情”阶段的调研问卷设计
做为临床科学的中医儿科在现代医药领域有着重要价值,那么为什么在今天没有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和接受,是哪些因素影响一些年青家长首先选择西医,更愿意接受西医治疗?通过制作中医儿科接受度调查问卷,面向公众、专家医生、教师同行的调研,是做好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比如幼儿感冒、咳嗽、肺炎、哮喘等等,你是选择中医还是西医?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但小儿是全而未壮 ,你是把儿童看成是成人的缩影吗[3]?做为专家、中医教育工作者,您能否把古奥的中医术语进行通俗化表达?做为医生,您在临床诊治时会主动向家长讲解中医的施治原理吗?青年家长一般是通过什么渠道授受中医知识并引起关注?通过对终端客户 ---年轻家长及更多相关人士的“移情”调研,从中寻求产生中医认识误区的主要因素。
2.2 “形成定义”阶段的问题界定
通过调查和问卷分析、与课题组成员的反复讨论,我们发现过去一直沿用的”精英-大众”、“表达-接受”式中医药传播方式,在网络多维传播主体的时代并不依然有效,中医药的核心价值表达比如“藏相”、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等观念的传播缺少更通俗化的语言表达方式,中医药的“以人为本、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的核心价值观未被真切地表述和向公众宣示。我们的结论是,处在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中的人缺乏理解古老的中医药文化的经验土壤[4],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转变、现代传播方式的多元化、现代语言与中医学术语言的进一步疏离,将中医药的核心价值向公众传播尤为重要,中医工作者需要具备适应现代人接受方式的科普能力和科普意识,在中医儿科教学上融入科普意识是解决公众对中医认识误区的一个有效方法[5]。
2.3 “形成原型”阶段的几种教学设计
我们定义了解决方案的关健是中医科普能力意识的课堂培养,中医儿科科普必备的素养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三种教学方案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在一堂课上综合运用
2.3.1 首先是基于中医核心价值观的科普意识的提升,坚定以人为本的中医价值观,学好教材中的中医典藉,理解古代医案中的入世情怀,提炼古人“悬壶济世”信念中蕴含的学科自信,树立中医药文化宣传和科普意识,既治病又“救人”,让更多的人理解并选择中医。
2.3.2 多种知识传播能力的掌握,通过多媒体的教学应用,启发学生在理解课堂内容的基础上,学习制作多媒体科普作品,积极在网络媒体分享,并鼓励合作和竞赛模式,通过网络传播效果对比,针对不同的儿科病患不断更新作品。
2.3.3 中医原理、术语的通俗化表达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以讨论、质辩的形式,探索更通俗准确的的表达,可以写一篇儿科科普短文,做一段儿科科普演讲等方式,培养学生将中医知识转化成通俗语言表达的能力。
2.4 “实验测试”阶段的几种方式
实验和测试阶段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展开,在课堂上模拟某一病症的患儿家长,由“医生”向其解释中医的适用原理,针对更适合中医治疗手段的症侯做出最有理于治疗的选择;走出课堂,积极参与相关部门组织的中医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中医药文化;也可以在“教、学结合”临床实践的课程中与患儿家长接触,为其讲解中医知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实验和测试,检验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对中医科普能力的提高效果,并不断发现公众的新“问题”,不断完善教学设计。
3 结论
中医儿科学 ,是一门最能突出中医理法方药、辨证论治核心的临床课程之一,在贯彻学科教学计划过程中,通过引入设计思维,结合运用信息化可视化教学手段和临床实践等教学模式,做好中医“科普”课堂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中医儿科科普意识和能力素养,有效构建中医儿科科普培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必须强调的是,做好中医科普就是弘扬中医的核心价值观,设计思维的方法论符合中医辩证施治的整体观,引入设计思维的中医儿科教学设计值得重视和推广。
[1]卢梦得,张凌浩.设计思维,为改变社会而设计—社会问题的设计解决之道[J].设计,2013,(09):185-187.
[2]陈娟,钟志贤.论设计思维视野下的教学设计[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0(02):54-58.
[3][4]张凤春.论中医儿科学教学与中医特色人才培养[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1(03):293-294.
[5]吴德珍,申俊龙,徐爱军,王旭东.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播路径创新[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