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文学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2017-03-11丁蕾
丁 蕾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江苏扬州 225000)
在高职语文学科教学活动中,文学和语言本是两个同等重要的项目,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中具有难以替代的地位。然而遗憾的是,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只注意到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语言知识、语言交流技能等内容,全然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致使文学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化地带。文学教育不被重视,文学教育研究的现状就更不必说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当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亟待改革,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者应重新审视文学教育的价值,将其作为今后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以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服务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养成。
1 文学与高职语文教学的关系
文学与高职语文学科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但又各有侧重。文学教育是高职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它从属于语文教育,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这区别于通常情况下的语文知识的教育目标,即让学生掌握汉语言交流技能。在教学目标上虽有不同,但均强调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另外,从教学内容上看,文学教学内容的专业性更强。好的文学作品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底蕴,其内容不可能是肤浅的,其作者写作的意图往往是通过文学作品揭露社会中的某些黑暗势力或赞美人世间的各种情感。而这些并不是靠学生自己课下阅读就能深刻体会到的,它需要阅读者自身有足够的专业文学知识的积累。这种专业的文学知识则需要借助语文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才能习得。
2 文学教育的独特价值功能
事实上,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文学教育,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文学的起源与发展,各类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及其写作思路,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其从枯燥乏味的语文知识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通过对各类文学作品的了解,学生能够从中感受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以及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首先是文学常识的独特价值。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开展文学教育活动,如果仅教授一些单调的文学常识,像哪位名家的经典之作、作品创作年代及背景、作者的生平及写作风格等等,单纯地学习、记忆这些知识势必会有些枯燥乏味。而语文教师若能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创新文学常识教学方法,定会呈现一种教学新境界。比如,《炉中煤》一诗,是郭沫若先生在日本创作的,当时国内正值五四运动前夕,先生虽身在他乡,未能参与到革命浪潮中为国贡献一己之力,但这场运动却强烈地冲击着他的内心。他坚定这场运动的必胜信心,在无比激动的时刻创作了这首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加强背景介绍渲染当时的课堂气氛,以唤起学生对诗人这种爱国方式的敬佩之心,促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作为国家的一员,担负着为中国梦的实现献出自己绵薄之力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次是文学阅读的独特价值。文学作品深层次的价值是需要读者在认真研读后才能深刻体会到。现如今的高职语文教师在讲授文学作品时不能仅仅关注作品本身,而应将作者、作品与读者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其中要以学生阅读后的心得体会为主。静心阅读有助于沉淀学生浮躁的内心,同时,通过长年累月的积淀,学生自身的文学品味和作品鉴赏力都会很大幅度的提升,且还能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收集很多素材,在作文时适时地使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像雪莱的《西风颂》、北岛的《回答》这些作品,能够启发学生的心智,塑造他们的道德品格。
最后是文学欣赏的独特价值。一部文学作品能让读者怀着敬畏之心以欣赏的态度去阅读,说明这部作品本身具有很大的魅力,也意味着作者的创作是成功的,作者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的深层次的情感也必定会被上述心怀敬畏之心的读者所理解、所感悟到。高职院校的语文教科书中选编的文学作品有描写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的,有弘扬伟大革命精神的,也有抒发人世间珍贵情感的等等,从数量和类型上看,这些均是向学生施以文学教育的最佳素材。在了解到文学作品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专门就作品中的某一处内容进行鉴赏或评析。要知道,不管教师自己掌握多少文学知识,拥有多么高的文学造诣,都不能代替学生完成一部作品的赏析。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鉴赏的方法,从内心深处体会到文学作品的趣味、所抒发的情感等等。好的文学作品如同一件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其中蕴藏着难得且独特的审美价值,能够给读者以心灵的启迪。故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通过文学作品中语言文字的描述,指引着学生慢慢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初心,从而感受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润养品格。
3 高职院校文学教育的现状
第一,社会对文学教育存在偏见。受全球化趋势加速的影响,社会上对于掌握外语的人才的需求日渐旺盛,而对于常年接受汉语教育的毕业生的需求正在逐年下降。尤其是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毕业后能够求得一份令自己和家人满意的工作是他们短时间最大的目标。他们认为语文课中文学知识的学习不是专业的技能学习,对今后的职业发展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因而在涉及到文学课时也常常会心不在焉。再加上,当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也让师生们对其产生很大的依赖性。学生习惯在手机上通过碎片化阅读一些所谓的“文学作品”,且不说这些作品质量良莠不齐,就是这样间歇化的阅读方式也不会让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第二,学生自身对文学作品兴致不高。或许是由于是职业院校性质的原因,学生们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到了专业技能的学习上,对于一些公共基础性课程往往会不自觉地忽视。因为在他们看来,来到职业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熟练掌握一项专业技能,以便今后能够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而对于语文教学,特别是其中的文学教育内容,在今后即将从事的职业中根本用不到。这大概就是高职学生忽视文学学习的原因吧。
4 优化高职院校文学教育的对策
4.1 精心选择文学教学内容
作为高职院校一门的通识课,语文学科是对学生开展人文教育、培育人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教材中选入的所有文学作品不一定都是适合进行深度解读的篇章,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够从中挑选出可以给学生以启迪、对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有帮助的作品,然后带领学生细细咀嚼文本,传授鉴赏方法,使他们能够做到“举一隅能以三隅反”。比如,针对《谏逐客书》这篇文章,教师可与学生共同研讨,在向上级提意见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在语言表达上有哪些技巧等等;在教学白居易的《长恨歌》时,关注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恰当处理个人感情与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上。如此进行文学解读,既向学生传扬了中华优秀文化,又能将文学知识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可谓一举两得。
4.2 坚持学生本位,合理进行教学设计
如前所述,文学作品是人文性很强的教学体裁,其中,文本内容是文学作品精神的承载者,传情表意的功夫如何,全在作者的语言表达上。透过文学教育,能够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促使学生主动提升对文学的认知能力。此外,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作品的创作背景、文章的价值取向等,可以起到净化学生心灵的效果,从而使其形成高尚的人格。为此,教师可以从文本的解读上升到对“人物”的深入解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其中的“精神”、“情感”。如,《楚辞·渔父》这篇文章,其基础的要求是掌握重点字词的涵义,感受楚辞的语言特点,及其对后世诗歌作品产生的深刻影响。在对文本的解读上,一般从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文章结构特点等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屈原和渔父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世态度。然后,再由“渔父”联想到古代文学中“渔樵”这一意象,让学生对比儒家和道家两种思想。接着就要进入更高层次的引导,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屈原投江的原因,使其走进作者的内心,产生共鸣。之后可让学生上网查阅一些悼念屈原的文章,从而对诗人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爱国情怀,肃然起敬,进而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4.3 完善高职院校语文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职院校文学教育的缺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语文教师队伍整体的文学水平不高。也正因此,他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就难以指引学生透彻地理解作品。因而,加强并完善高职院校文学教育教师队伍已是迫在眉睫之事,需要学校给予文学教育高度的关注。比如,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相应的培训,以此提升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学水平。教师自身的文学水平关系着学生能否对文学学习感兴趣。此外,想要为学生深度解读文学作品背后的价值,教师要在业余时间对文学作品展开研究,从而完成教师队伍由教学型向研究型的转化。语文教师通过对文学作品展开研究,反过来也能够促进文学教育效果的提升,增强学生对文学学习的信心。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语文中文学作品的教学应该试图找到职业教育与文学教育的契合点,力争最大程度地在语文教学中凸显出职业教育的教学特色。在进行文学教育时,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对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产生兴趣,力求使学生意识到接受文学教育对其今后的职业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在建立起兴趣的基础上,教师再通过各种方法的引导教学,相信定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有用性”。
[1]梁春辉.解析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6).
[2]单珊.浅谈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关联性[J].文学教育 (下 ),2017(4).
[3]严爱慈.论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学教育[J].时代文学 (上半月 ),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