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老残游记》看晚清文人对王阳明思想的接受

2017-03-11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8期
关键词:王阳明良知圣人

李 莉

(广东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广东河源 517000)

《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最富有自传意义的一部,刘鹗在主人公老残身上寄寓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以及救亡图存的努力,这些都体现着有明以来阳明思想的深重影响。刘鹗青年时期拜师于太谷学派南宗李光炘门下,终生信奉学派宗旨,而太谷学派上承王学分支泰州学派,很多思想和王阳明的心学一脉相承,这些也都反映在他的自传体小说《老残游记》中。

1 国之方向——良知

小说开篇,老残在梦中游海,遇到一艘将沉的大船,这船象征着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船主坐在舵楼之上,楼下四人专管转舵的事。前后六枝桅杆,挂若六扇旧帆,又有两枝新桅,挂着一扇簇新的帆,一扇半新不旧的帆,算来这船便有八枝桅了。……那八个管帆的却是认真的在那里管,只是各人管各人的帆,仿佛在八只船上似的,彼此不相关照。”船主指皇帝,掌舵的四人指四位军机大臣,六枝桅杆,指的是从唐朝沿袭而来的三省六部制中吏、户、礼、兵、刑、工这六部,两枝新桅指的是满清为应对新的世界局势而设的外务部和商部。八个管帆的指当时全国的八位总督,彼此之间互不通气各不干涉。

这艘船的处境万分危急,无一处没有伤痕,更有浪花从已经破坏之处灌进去。象征着当时中国已处于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对于如何挽救危亡,船上有一种演说家,他们高谈阔论收敛钱财,比喻当时的革命派。还有一类人是来自下等水手,他们痛恨一切外来物,认为前来送向盘和纪限仪的老残等人用的是外国物件,一定是天主教徒,他们仇视和洋人勾结者,要求船主杀掉这些他们眼中的“汉奸”。这类人影射的是当时的义和团,在小说中,老残对北方的义和团和南方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恶毒的诋毁和诅咒,攻击他们都是“乱党”。

主人公老残的救亡方法是送船主一个罗盘,让他找到方向,以及告知船主太平时和风浪时行船的不同之处,若依言而行就能登彼岸。老残的向盘和纪限仪都是外国的,所以刘鹗事实上是在说向外国寻求解决方法。而这方法就是刘鹗所说的“教之之法安在 ?仍不越修路、开矿、兴工、劝农四项而已。……以无款而路矿不办 ,与借洋款而路矿速办相比较 .则借洋款者是矣。”[1]

刘鹗本人是反对革命派的,认为贸然推翻满清统治将导致群龙无首天下大乱。他赞成温和的改良派,主张在不推翻最高统治的前提下去慢慢富国强民,这和康有为他们维新变法的主张是一致的。

王阳明曾云,“只此良知,无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沉溺之患矣。”所谓良知,乃是要此心不为私欲私意所障碍,要此心纯是天理。王阳明认为知善知恶是良知,但社会动荡时期恰恰让人很难看清楚何者为善何者为恶。小说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这种对拯救危亡的思考,当时很多小说都有涉及,如《孽海花》、《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流史》、《西游补》等等。

2 治理天下——致良知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提出的的“拔本塞源论”中提及,“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2]这一说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太谷学派延续了这一观点,刘鹗一生行事,都在奉行养天下之责。他认为国之大病,在于民失其养。他曾写信给黄葆年,“圣功大纲不外教养二途,公以教天下为己任,弟以养天下为己任。”[3]这学说在当时也被普遍认同,康有为认为“养民之法:一曰务农,二曰劝工,三日惠商,四曰恤穷。”[4]

刘鹗毕生皆以养民为任,光绪十四年,他协助河南巡抚、山东巡抚治理黄河,取得显著成效;后来他担任外商公司买办,积极筹划开矿、修路。他认为“晋矿开,则民得养而国可富也。国无素蓄,不如任欧人开之,我严定其制,令三十年而全矿路归我。”[5]他先后创办了上海五层楼商场、坤兴织布厂、海北精盐公司等实业,但均告失败;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京城发生严重饥荒,刘鹗向联军购买太仓储粟,再平粜给老百姓,缓解了北京饥荒。光绪三十四年,他因为私售仓粟以及勾结洋人等罪名被流放新疆,次年在乌鲁木齐逝世。

《老残游记》一书中,老残就是刘鹗本人的影子,老残游走行医,而刘鹗本人早年科考不顺于是转而行医经商;老残协助山东巡抚张宫保治理河工则更是直接取自刘鹗本人的人生经历,刘鹗的父亲刘成忠曾在河南祥符、汝南、开封等多地任知县,他注重实学,在治理水患上颇有心得。刘鹗年少即跟随父亲,在各方面都深受父亲影响。

事实上,晚清的文人多有参与办报、出版,推行新思想以教天下者,如曾朴创办小说林社并发行《小说林》杂志,介绍外国小说,后来又创办真善美书店并创办《真善美》杂志,出版发行了大量法国文学作品,他本人更写作了《孽海花》,书中明确赞扬了民主革命。《官场现形记》的写作者李伯元先后创办主持了《指南报》《游戏报》《繁华报》《绣像小说》等等报刊杂志,针砭时弊暴露官场腐败,以期促进社会变革。

3 乱世自处,心外无物

《老残游记》中,玙姑和逸云是作为智者而存在的两位女性,她们是作者心中理想人格的代表。前者是隐士,而后者则是在半清不浊的尼姑庵中陪人说笑的姑子。玙姑在文中的出场,是申子平山中遇虎之后来到一户人家求借宿,用餐休息之后,看见窗外,月色又清又白,映着层层地叠的山峦,如同仙境一般,动了去闲步一回的心思。而转念一想,这正是来时遇虎之地,遇虎之月。彼时只觉阴森惨淡惊心动魄,而此刻山月依旧,却有心旷神怡之感。因为心境不同,对外界的感受也不同,这正是王阳明所说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6]

玙姑对申子平婉婉道来的“三教合一”观点,认为三教道里子都是一样的,只是面子上有分别。三教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诱人为善,引人处于大公。若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在这一点上,儒家最为亲民,长沮桀溺等不屑于孔子,孔子反对他们赞扬不已。释道两教为避免别人不信服,弄了无数玄虚,以天堂地狱各种话来恐吓人,反倒不合初心。

王阳明认为三教的智慧都是平等的,可以互相借鉴,但释道各有局限,应以儒家理论将三教知识融会贯通。“仙佛到极处,与儒者略同。但有了上一截,遗了下一截。终不似圣人之全。……若论圣人大中至正之道,彻上彻下。只是一贯。”[7]但释道过于玄虚,“只说明明德而不说亲民,便似老佛。”[8]“仙家说到虚,圣人岂能虚上加得一毫?佛氏说到无,圣人岂能无上加得一毫有?但仙家说虚从养生上来,佛氏说无从出离生死苦海上来,却于本上加却这些子意思在,便不是他虚无的本色了,便于本体有障碍。圣人只是还他良知的本色更不着些子意在。”[9]

玙姑谈及宋儒的迂腐,她认为孔孟都直言好色乃人之本性,而宋儒非要说好德不好色,明明自欺欺人,不诚极矣,他偏要说“至诚”,岂不可恨。玙姑认为今之学宋儒者,恰恰是孔孟所深恶痛绝的乡愿。这正是对王阳明学说的认同,“先生尝谓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善能实实的好,是无念不善矣;恶能实实的恶,是无念及恶矣。……故圣人之学,只是一诚而已。”[10]这种对人真性情的提倡从晚明以来在文学文论上影响极大,汤显祖的至情说,李贽的童心说,袁枚的性灵说无不根源于此。

逸云对德夫人诉说自己悟道的经历,从迷恋上任三爷开始,一路盘算让任三爷为她添置东西,又想象自己嫁入任家的场景,最后发现终是没有好结果,于是在梦中一白发老翁点拨下大彻大悟,看破俗世欢情,“近来我的主意把我自己分做两个人:一个叫做住世的逸云,既做了斗姥宫的姑子,凡我应做的事都做。不管什么人,要我说话就说话,要我陪酒就陪酒,要搂就搂,要抱就抱,都无不可,只是陪他睡觉做不到;又一个我呢,叫做出世的逸云,终日里但凡闲暇的时候,就去同那儒释道三教的圣人玩耍,或者看看天地日月变的把戏,很够开心的了。”[11]出世的逸云,事实上是在精神修行,王学的修养功夫,也是从心性上下手,强调一个悟字,顿悟之后,再辅以渐修,最终达到吾性自足的圣人之道。

心学在晚明和晚清影响极大,这和时代背景不无关系,明朝初年朱元璋以高压手段将天下士人收为己用,若不出仕,就有可能族灭其家。洪武年间科举考试开始走入八股模式,极大束缚了文人的视野。不管在现实生活还是在精神领域文人都被拘束在狭小空间中,他们的自我价值和朝廷紧密相连。于是当仕途出现波折时,文人就会出现生命意义丧失之感。而王阳明的理论恰恰指出,人生价值的标准无需向外寻求,他人的褒贬、先圣的言谈、世俗的认同都不是判断价值的标准,标准源于自己内心。衡量自我生命意义的标准便是追求自我的心安与自足。这拓展了文人的精神世界和生存空间,使他们的自我生命得以安顿,重塑了他们的心态。

清代初期,统治者尊崇程朱理学,加之残酷的文字狱,使得一时之间万马齐喑,文人纷纷转向学问考据,他们将个体意识和自我观念湮没在典籍之中。晚清时期,国势衰微,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救亡之声四起,随着国外科技和思想的涌入,各种思潮纷纷涌现,清初以来一直被排挤的心学在这一时期出现复兴,王学著作开始有文人刊刻印行,湖南、江西、浙江等地有中下层士大夫开始讲习心学。

《老残游记》反映了新旧交替时期社会对阳明心学的接受,这和时代对个体的注重、自由平等观念的提倡不无关系,对何以教养天下的担忧,对理想人格的塑造解释了良知、致良知、诚意、自悟、知行合一的晚清特色,在精彩的故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之后让我们看到了阳明心学的一脉相承。

[1][3]刘鹗:《风潮论》,刘德隆等编《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40,300 页

[2][6][10]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5,156,27页

[4]《康有为政论集·上倩帝第二书》, 中华书局,1981,第126页

[5]魏绍昌编,《老残游记资料》,中华书局,1962,第190页

[7][8][9]《传习录校释》,萧无阪,岳離书社,2012,第30,43,157页

[11]刘鹗,《老残游记》,岳麓书社,1993年,第133页

猜你喜欢

王阳明良知圣人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良知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
“良知”的义务
良知说话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