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于中学课堂的鲁迅《故乡》的情感解读与体验

2017-03-11封玉莹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8期
关键词:故乡文本情感

封玉莹

(宝鸡文理学院,陕西宝鸡 721013)

鲁迅的《故乡》被选编入人教版九年级第三单元,主要写了一个知识分子形象的“我”在回乡处理迁居事务过程中的见闻和感受。大多数的教学将文中作者刻画的几个人物做以详解,将人物在历史背景下的悲剧性的改变拿来反映辛亥革命前后二十年间的中国农村面貌,但是如果单从这个社会批判的角度出发,对《故乡》的主题作划一化的阐释,恐怕是不恰当的。由于《故乡》是作者以其亲身经历和感受为素材写成的小说名篇,且小说中的“我”,无论从身份还是从思想感情来看,都明显带有作者的身影,所以《故乡》的主题必然包含着作者某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故乡》有其自己的情感主题。

自《故乡》面世开始,它的内容研究就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意义及不同的角色来挖掘此文的意蕴,较为充分地诠释了鲁迅作品的深刻性。但是,《故乡》一文一旦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面对中学生这一接受群体,便应提炼出这一群体在这一发展阶段所能接受和理解的东西,而并非由教师将自己及前人对此文本的合理解读都强行灌输给学生。并且,我们主张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时应该引导学生进入到作品所预设的情境当中,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文本中的各个情感要素,正如顾永丰在《让情感熏陶回归语文课堂》一文中提到:“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语言形式,而语言主体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是潜伏于其中的,只有深入作品中的语言主体的生命、心灵之中,才能叩开作者的心灵之门,与其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故乡》中“我”的心境是极为复杂的,而这种复杂只有让学生进入到作品中、回归到作者描绘的特殊情境下,才能真正理解这种“复杂”都包含了怎样的状态与感情。

1 教师讲解《故乡》面对的群体特点

上文已经提到,《故乡》作为教材定篇是面向九年级学生的。一部分教师认为,十五六的学生首先对故乡的概念基本是全无的,毕竟年龄尚小阅历较浅,感受不到故乡对于一个人一生之中的情感影响。对于文中作者着重刻画的几个人物,除了为提高语文学习效果将其性格特征加以总结和分析之外,对于学生内心的影响并无多少。但这样一篇常读常新的经典作品,接触越是早就越能让学生有足够时间感受它的余音,“越是初级的教育,其意义和价值越是长时段的、恒久的,其作用要在学生一生的发展中思考,而不应仅仅从当下的时效来感受,来判断”,比如我们经常在某一刻顿悟出曾经并不以为然的一个道理,再比如小学一年级《悯农》文本,其影响对于每个接受过素质教育的人无疑都是十分深远的。

九年级是初中阶段向高中阶段的一个过渡,这一阶段是一个人一生情感发展最重要的阶段。《故乡》所在教材中的单元,均是以回忆孩时生活为主,正好是此阶段学生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即将感悟真正的人生的一种印证。不仅如此,《故乡》也深刻地将过去与今日做了对比,让学生在少年时期开始了解每一个时代的焦虑。因而,正确地认识《故乡》对于其面向的学生群体的作用,对教学与学生的发展积极意义是尤为可观的。

2 读者(学生)要将自己确立为“理想读者”

阅读《故乡》,首先要确立“理想读者”的所在,即不是以读者自己,而是以“某个角色”的身份去阅读、去评论。前文提到,作品中的“我”是带有明显的鲁迅本人的影子的,在阅读此文本时,我们要对作者所描述的画面与环境在头脑中还原出足够的画面感,将自己融入到画面之中的“我”,感受“我”在此时此刻的心情,现以文中几个画面描述为例。

从开始接触文学作品至今,学生对于“寓情于景”这一艺术手法已经了解到足够程度。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认为因作品中“我”的心情是悲凉的,所以作品用了灰色阴郁色调的景物加以衬托,这样的情景关系就大致适用“寓情于景”一说。但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应单纯靠讲解极力地让学生被动记住此文结论,而是要还原画面,纯理论的灌输并不可能完全让学生感受到“我”的心情,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进入画面,也就是作为“理想读者”来阅读。读者在文字中构图,将自己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下,比如在文章开头作者写到“我”冒着严寒回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路上的景象描绘“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将“我”替换成读者自己,对于回故乡,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期待,但最近又是许多不顺,坐在寒冷的船舱中,看到故乡如今也是萧条,读者的状态很容易就进入到作品之中。这样下来,再读下文,更能体验作者的心理状态。

文本之中有一段对于少年闰土的回忆,画面鲜明亮丽: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本是心事重重的“我”在回忆到这个画面时有了瞬间的对故乡的一丝期待,转而再听到这个画面中的主人公——闰土的一声“老爷”,好似这样美好的画面就像笼罩了一层氤氲之气,以“理想读者”的角度感受作者的心瞬间冰冷到极点。

“我”处理完故乡的事情之后,坐船归去时,段落开头“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流水声,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似是一句简单的描述,但回归画面:黑色的天,母亲和宏儿已经睡着了躺在旁边,“我”却是失眠了,听到船底流水潺潺想来也是尤为静谧的一晚,一个对国民有着忧思之情的“我”,想到此次回归故乡的种种,加上与以往记忆的对比,那些复杂的感受涌上心头,让“我”难以安睡。回想过往岁月,昔日活泼的少年闰土与今日麻木不仁的中年闰土,豆腐西施杨二嫂,作者还花了足够的篇幅来回顾少年时的自己和闰土看瓜的场景,写到天很蓝闰土很有生命力,读者进入这种情境下自然感受得到“我”这种欢愉,而在时隔一些年月之后的苍凉的现在,对比之下,那种悲凉与伤感、忧虑自会从读者心头溢出。文章最后一部分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复杂的感情,在这一阶段画面感与置身其中会自觉让学生真正感受作者最后无奈、愧疚、失落、哀其不幸等等复杂心情。

3 《故乡》的课堂意义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她不是纯粹的“文本课程”,而是体验课程。学生在学习文本之时,也应侧重于情感的熏陶。以《故乡》为例,文本之中有很多“鲁迅特色”的语言我们可加以赏析,但从之中有了不一样的生命体验也是语文作为情感熏陶课程的很重要一方面。“语文教学是一个情深意切的过程,是一个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一个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

《故乡》带给中学生的,再不是童年之时的烂漫天真,单调的愉悦,而是即将进入人生另一阶段时感知更复杂的人生新体验,对生活与生命有更多的思考。进入情境,真切感受萧瑟环境之下作者的家国之思,在个人感受之下对于这个时代的一些希望,也从中熏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之感。基于中学课堂,教师从此出发,大抵更易让学生感受到文本可贵之处。再到学生中年读此篇,才应是另一种深究。

[1]朱建军.《故乡》综述:阅读、研究、与深度学习.中学语文教学[J].2014(2)

猜你喜欢

故乡文本情感
故乡的牵挂
走在故乡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