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性

2017-03-11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8期
关键词:西式中华文化年轻人

黄 敏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进入新世纪,我国在世界的地位越来越高,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西方人开始重新审视中华文化,国内也兴起一股传统文化热,形成一种中外呼应的局面,国外最典型的就是孔子学院的遍地开花,汉学热;国内最典型就是重读经典,诗词大会等等。伴随着祖国的强大,民族自信心极度增强,但也面临着一种隐忧,那就是当代大学生,他们是社会的一股强大的力量,对文化的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思想活跃,追求时尚,如西方节日,影视等,而民族的传统反倒被忽视了,如七夕节,重阳节,元旦等,如果任其发展,民族特色终将慢慢逝去,光有民族经济而没有文化,复兴从何谈起?中华民族几千年之所以传承,生生不息,就是因为几千年来,民族文化得以很好的传承。因此在现代化的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发扬民族文化,在民族文化现代化同时,也要保持民族特色及连贯性。因此,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就有其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深的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但是近现代以来,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和谐声音,又让人们把眼光重新关注她,在前行中能够成为每个中国人发展的立身之本。

1 中国传统文化淡化的根源

首先是近代中国的落后,外族的入侵,极大的践踏了国人的自信心。鸦片战争的失败,八国联军的入侵,日本的侵华,让国人的盲目自信到民族的自我怀疑,甚至一度要废除汉字的局面。国人在屈辱与贫瘠中生活,咀嚼不到生活的滋味,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掌握在极少数统治者及一部分文人手中,普通大众他们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这双重的影响,让传统文化在普通大众传播上仅限形式,而不知其深意,何谈传统文化复兴呢?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像刚入城的乡下人,为了发展经济,而忘了身上美好的东西。传统文化一心想摆脱那些似乎有些落伍的淳朴,西方月亮比中国圆,当国人真正富裕起来的时候,又在怀念过去,想回到从前,但是社会形势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特别是年轻人,及其娃娃一代人,已经是土洋结合的人了,要想改变,已经不是说说就可以了,而是需要系统对,长期的坚持。

再次就是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重经济,轻文化的被动局面造成的。当商品化的大潮席卷全国时,谁也不愿意为了那廉价的尊严,而忽视唾手可得的眼前利益,不知不觉中西方的文化就在中国大地上占有一席之地。反倒是中华文化,却被无情的忽视了,今天出现的国学热,诵读经典等,它给人的印象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传播的范围有多大,接受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持续性与否,都有待检验。

2 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侵蚀及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西式快餐。饮食上,西式的饮食简洁,卫生,中式饮食繁琐,味重;文化上接受了西式快餐文化,而把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讲求底蕴的东西忽视了,结果是造成了文化上的短视现象的出现。追求或者崇拜明星,成为年轻一代人的时髦或者口头禅;中国式英雄反而受到嘲笑,中国厚积薄发的精神在淡化,民族的互助精神也出现危机等等。

二西式服饰。现代婚姻服饰表现的最明显,他们接受西式婚纱,认为结婚选择西式就意味着神圣与圣洁,而中式红头盖,红礼服基本退出年轻人的视野;在婚姻仪式上,西式的教堂婚礼成为富裕阶层的首选,这就造就了既有文化上的侵蚀,又有观念上的迷失,再过多年,我们民族的文化就只能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

三西式节日。大学校园里,年轻人过节张口就是西方的情人节,万圣节等,东方的节日就像一夜之间消失在当代大学生的视野里,即使有也是索然中消磨过去的,元宵,春节,七夕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好像是一种久远的过去,有印象,没过过或者是没有味道;西式礼物,圣诞老人,玫瑰花,等等,给人的感觉成了年轻人的首选,每到周末,校园里鲜花就成了必备的选择,中式红豆,佩玉,折扇等却不受重视,年轻一代更倾向西式的浪漫。

四西式影视文化。崇尚英雄主义,个人主义,而忽视了民族的集体主义。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市场化中变得似乎是一种道德的虚伪,不愿谈及,甚至成为我们国家发展的一大毒瘤,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摔倒了,没人愿意扶,虽有法律层面的,但个人认为更多的是民族价值层面出了问题。

也有人认为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这是文化的多元化,这是一种文明的进步,是中西文化的交汇。表面看是中西文化的融汇和碰撞,是一种进步,究其实质还是民族文化不自信,也是中华文化在教育过程中的缺失。

二迷失。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大家还沉浸在享受之中,对于受够了几千年的压抑中国人来说,他们希望换种活法,这无可厚非,但是,在接受外来文化时,把民族的忘了,当我们再回首祖先留下的遗产时,却所剩无几,我们的精神家园可谓是瓜果飘零,让人嘘唏,最后除了钱,就是钱了。心灵的东西一旦丢失了,要再重新找回,找得回人,但是找不回神,可以说这是我们的灵魂没有了,很让人后怕的局面。

3 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国家在引导层面上没有遵循现代文明的规律,而是由其自我发展。中国文化本身很优秀,但是中国文化更注重思想层面,在内容方面,却没能够吸引年轻人。西方文化有其独特面,那就是现代化 ----市场化,让其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一种日用生活商品一样,注重包装,注重情调,满足了年轻人求新求个性特点,如情人节,鲜花,葡萄酒,烛光晚餐,特别能够满足浪漫情怀。而中国文化则显得不足,在现代化脚步上滞后 ---市场化运作缺失,如中国的相思豆其实很出名,但是他没有成为一种大众化商品,也制约了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播,也就失去了年轻人的追捧。

其次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开放性特点决定的。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她并不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总是在比较中来兼容并包,善于借鉴和吸收,但是这种局面出现在外来文化具有特别的优势时,中华文明这种自然消化能否顶得住西方文明的狂风乱炸呢,是丢盔弃甲,还是像小草一样,经历过寒冬,重新立起来呢?

4 如何来改变这种局面呢

既然已经形成了,也不必过于惊慌,就像中华文化并没因为汉政权失败而消失一样,而是顽强的延续下来,但是这种顽强是建立在汉文化的先进性基础上的,但是现在局面不一样,形势复杂,且中国文化是处于被动局面,因此要把握好当前局面,审时度势,解决目前文化传播中的困境。

首先从国家层面打造传统节日。这种打造不仅仅是政府的事,还应发动商家共同营造,这样,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既具有权威性,又具有时代性。

其次强化教育。就是打造传统文化教材,精心选编知识体系。在知识与故事中让年轻人在不知不觉中感受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中外文明交流碰撞中,传统文化不会因为时代发展而变得虚无。

[1]李康,吴亚初,李浩.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高校体育文化评价研究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年5期

[2]李志义.高校体育文化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理论构想.《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年3期

猜你喜欢

西式中华文化年轻人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年轻人如何理财
年轻人
国际学校:留学无需“小别离”
有趣的西式餐具
家庭版西式料理
通过项目教学模式提高西式面点专业实践教学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