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婚俗文化的变迁
2017-03-11李子轩陈桂斌蒋春苹王紫凝
李子轩 陈桂斌 蒋春苹 王紫凝
四川旅游学院烹饪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1
彝族婚俗文化的变迁
李子轩 陈桂斌 蒋春苹 王紫凝
四川旅游学院烹饪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1
彝族文化源远流长,彝家婚俗文化更是在中华文化大家族里面独树一帜。他们尊崇可嬉祖,不可嬉戏婚。彝家的文化承受住了岁月的磨砺,不断弥补自身不足使其趋于完善,以顺应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各民族的大融合,彝族婚宴文化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消除奴隶制度对婚俗的影响,废除一夫多妻制,遵守法律的一夫一妻制,摒弃落后的婚礼习俗。彝族的婚俗与时代共同进步,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又吸收了先进的文化。
彝族 婚俗文化 变迁
广袤的华夏大地上民族林立,在这无垠大陆的西南角,孕育了一个经久不衰的民族——彝族。彝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文化。彝族特有的传统民俗文化在中国民俗之林独树一帜。婚宴文化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近来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彝族的婚宴文化在整个彝族发展历史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与日常行为活动。彝族的婚宴文化囊括了彝族宗教、彝族饮食、彝族文字、彝族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的内涵。所以特此对其展开深度研究。
在上下五千年的史中,由于立足在穷乡僻壤之处,且受当时所谓的正统中原人士所轻视,彝族曾长期被鄙夷为“夷族”。直至建国之后毛泽东主席才为其更名为彝族。但彝族在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仍长期保持着奴隶社会的形态,存持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所有以租成员都要依据自身的姓氏、身份、辈分的高低被划分为三六九等。换个角度说,这种等级制度出现之后,他们的出生就被打上了等级的烙印。小的方面依次分为兹莫、诺合、曲诺、阿加、呷西,五个等级,社会地位从高到低排列。大的方面就划分为“黑彝”和“白彝”两个方面。不同等级之间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家庭地位都有着严格的区分,两个等级之间隔着的是一个天堑。呷西作为最底层的锅庄奴隶,是无权决定自己的婚姻的,奴隶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呷西的婚姻,婚配情况呷西不可不从。彝族的婚礼习俗可以说一直披着奴隶制的外衣。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建国以后民主改革取得胜利,一举推翻奴隶制度后,彝族的婚宴文化才逐渐推陈出新。婚宴文化是民风民俗的一种,是长期的社会形态所演变出来的,不会立刻随着旧制度的消亡而消亡,而是伴随着新的社会形态的建立淘汰不符合时代背景的陈规旧矩,形成一系列新型的婚宴文化。尤其我国奉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民族发展的政策,这更加有助于彝族婚宴文化逐步推进与完善。
1 从本民族内部婚姻制到多民族混合婚姻制
彝族长期处在奴隶社会,与外部交流沟通较少,统治者需要民族内部的婚姻关系来维持社会的稳定,这就造成了统治者将婚姻作为社会管理的工具。彝族不与外族通婚,族内的婚姻也具有极其苛刻的要求。由于社会层次较低,所以对于这样的婚姻形态多采用“习惯法”来负责监督、协调。若是违反婚姻制度,不仅会受到习惯法的制裁,而且会被全族人民唾弃。但是习惯法存在很大的可伸缩性与操作性,若是被裁决人社会地位低,家支较小,就容易受到更加严厉的裁决。因此逃婚、殉情、私奔、苟合被处死的事情时有发生。
伴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现代化改革不断推进,信息时代的来临,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多的彝族同胞选择走出他们狭窄的聚居地,与其他各族人民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接触更加多元的文化与现代化的科技。即便是不舍离开祖先的彝族人,在他们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现代化的产品,比如手机、电视等等。现在彝族人可以与其他民族通婚,孕育后代,不再受到陋习的惩罚,且受到了当今婚姻法律的保护。但在一系列的婚礼流程中,彝族仍然极大地保留了传统的婚礼程序与婚宴习俗。
2 从同族等级内部婚姻制到全社会各阶级自由通婚制
等级内部通婚制主要与奴隶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紧密联系。彝族择偶的范围仅能在同一阶层之内,又必须在同一个氏族之外,严禁同一家支内部通婚,每一个家族成员必须与外家支成员成婚,才能维护统治阶级中的高贵血统,这是彝族内部维护等级制度的一大手段。彝族婚姻有鲜明的等级差别,如最底层呷西的子女一旦到了结婚生子的年纪,将会被主人指定婚配,不得违背。一些掌权者为了延续自己的控制,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们会主动为其奴隶配婚,让奴隶们的子嗣因出身问题,世代为奴。还有部分长期奴役的呷西会被奴隶主从中作梗终生不许其结婚生子。
而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陈规旧俗被社会抛弃,等级制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当代无论是什么阶级,什么身份,只要男女之间你情我愿,都可以向民政部门申请结婚,谋求自己的幸福。现如今再也无人有权利去支配他人的人生自由与婚姻选择,一律奉行自由婚姻的原则,彝族自由选择婚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过去的兹莫、诺合、曲诺、阿加、呷西等封建等级,不再成为男女婚姻的阻碍。
3 从一夫多妻制到与一夫一妻制
一夫多妻制是旧时奴隶制社会一个重要特征,一夫多妻的现象在奴隶主以及兹莫这一等级表现得尤为突出。一般来说多是二妻者比较多,三妻以上的人极其微少。而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与彝族特有的封闭的奴隶等级制度密不可分。在闭塞的环境和封建的制度下,人口流动小,人际交往比较局限,有钱的男性把他们在社会与经济上取得的成功延伸到了生殖领域,女性也趋向于与成功的男人结合,为他们生儿育女。由于奴隶主自身的主观因素,为了自身经济势力的提高与特权地位的巩固,需要儿女帮助他们加强经济剥削、控制政治文化。彝族社会中几个妻子的地位不像中原有妻妾之分,基本上是平等的。被分为媳莫阿累,意为原妻,媳莫阿史,意为新妻。但由于每个妻子身份地位都近乎平等,没有正房侧室的分别,因而也就更容易产生纠纷,引发家庭混乱。每个妻子并不住在一起,而是各自与自己的孩子建立一个家,分住在不同的地方,甚至可能不是一个村子的人,她们相互之间具有单独的独立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每一个妻子就代表了一个家庭。但是彝族的一夫多妻制仍然受到等级内婚与同民族婚配制度的限制,
彝族一夫一妻制度的形成与建立要归功于新中国政府,他们在解放以后加强学校建设与去文盲行动,用行政手段与文化手段促进彝族地区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改革。这样,在广大的彝族地区渐渐取消了一夫多妻制、买卖婚姻等众多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奴隶社会下的不合理的等级制度下和不合理的传统婚俗制度被挨个废除,开始主张民权至上,人人平等,过去旧的婚姻习俗不再具有约束力。社会的上层阶级主动放弃一夫多妻的权利。一方面这是男女平等、婚礼合礼的体现,另一方面由于法律的约束,一些优势群体也不能与其他女人发生关系,这有利于整个大社会的稳定。在社会稳定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几乎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4 从婚俗复杂化到婚俗简化
婚姻是彝族人在人生旅途中最看重的三件事之一,三件事情几乎要耗费彝人一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至于每一场婚礼都是仿佛是人们蒙住了男女双方的眼睛,然后指引着他们走着固定的流程。比如婚前新娘要节食禁水、哭嫁、跨鞍、入门、揭盖头、分发辫、开戒食、抢树桩。婚后要“坐家”、夫妻初夜需要抗争等等。尽管婚礼流程十分繁多,但是几乎没有人厌倦,他们都如朝圣那般虔诚地走着每一个必经的流程。
当前彝族婚礼的程序组成,不仅保留了自己基本的一些特色细节外,还广纳汉族和西方的一些婚礼习俗内容,逐渐出现了一个婚礼出现两套甚至多种婚俗文化共举的局面。彝族人自己的婚俗内容也有改变,比如新郎出面迎客、赴宴双方亲人共同出场、参加婚礼的客人赠送钱物等形式。同时还去掉了一些旧的婚俗细节,例如新娘出嫁前不在节食禁水、哭嫁等。从整体来看,彝族婚俗流程在简化的过程中,海乃百川和现代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5 彝族婚俗的展望
民族大融合和改革开放,为彝族人带去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使得彝族的婚俗文化更加独具特色。那些没有顺应时代发展和与社会进步背道而驰的封建旧习俗,随时间的推移渐渐地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从改革以来,彝族婚俗在继承了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着自身,也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着文化。但是现代化的一些弊端出现在彝族,一些优秀的文化习俗披上了商业的外衣,比如泼水抹黑等习俗只会在外来人面前出现,当外来人离开以后,这种民族文化就会被他们逐渐遗忘;一些恶搞习俗也逐渐出现在婚礼上,比如捆绑父母游街等等。这也许是一种文化的畸形发展,但更多的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彝族经历的从民族内部通婚到多民族混合通婚、从同族等级内部婚姻与到全社会各阶级自由通婚、从一夫多妻到一夫一妻、婚姻流程的由繁到简,都是彝族文化进步的表现。现代的经济推动了彝族文化的发展,彝族婚俗文化的进步,而彝族文化的进步也反作用于彝族经济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文化软实力也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部分,保持与传承特色的民族文化也应该作为一项重大的任务。想要让中华文化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走出家乡,不仅要带回先进的文化,还要让我们的民族特色文化走出去,继承和发展好我们自己的特色文化,让他在争妍斗艳的文化百花林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色彩。
[1]金尚会.中国彝族文化的民族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
[2]苗纯娇.彝族[M].吉宁.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06).
C91
A
本文系《彝族婚宴文化与特色菜创新研究》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