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先秦至西汉齐鲁两国经济发展特点

2017-03-11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鲁国齐国中华书局

岳 园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 山东济南 250014

浅谈先秦至西汉齐鲁两国经济发展特点

岳 园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 山东济南 250014

洛阳金村汉墓中出土了一件专门盛放盐和豉的调味盒,有趣的是方盒上刻着“齐盐”和“鲁豉”的字样。出土的许多类似方盒上,同样刻著这四个字。篆刻的这些字到底有什么含义?这与先秦时期齐国和鲁国各自独特的风格有关。齐国“因其俗,简其礼”,鲁国“变其俗,革其礼”。两国迥然不同的“立国精神”,促使齐鲁两国经济发展亦有显著的不同。通过梳理先秦至西汉齐、鲁两国经济发展,分析出造成差异的四方面原因,总结出两国经济发展的特点,齐国渔盐经济发达,鲁国农业经济发达。

先秦至西汉;齐国;鲁国;经济;特点

西周统治者在东夷地区分封了齐国和鲁国之后,齐、鲁两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路线。齐国“因其俗,简其礼”,鲁国“变其俗,革其礼”。两个国家以此为基础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经济政策,齐国重视鱼盐经济,而鲁国却发展形成了单一的农业经济,本文试通过对两国经济进行梳理,然后对两国不同的经济发展路线进行比较。

1 “齐盐鲁豉”方盒的出土

洛阳金村的汉墓中出土了一件长方形陶器方盒,方盒的正上方有两个平行的高出陶体的圆口,陶器方盒内部一分为二,互不相连,可以分别盛放物品。方盒的正面清晰的刻着隶体字,右侧刻“齐盐”,左侧刻“鲁豉”。从这件陶器的形制和刻有的文字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是专门盛放调味品的调味盒。“类似洛阳发现的这件陶合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也有收藏,其上同样写有‘齐盐’、‘鲁豉’。”[1]初唐的书法家、文学家虞世南编写的一部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的《北堂书钞》,其卷一四六“豉”条引用了汉诗“白盐海东来,美豉出鲁门”,来赞美“齐盐鲁豉”的品质上佳。

西汉黄门令史游所作的识字书《急就篇》,用辞简理博的韵诗介绍了西汉的名物知识。其中一句“芜荑盐豉醯酢酱”中提到了盐和豉两种物品,说明盐和豉是两种不同的商品。盐即我们妇孺皆知的食盐,先秦时期食盐的种类就已分为海盐、井盐、池盐等,其中尤以海盐做出来的菜肴味道最佳。豉是大豆泡透煮熟发酵制成的调味品。豉的原料为大豆,古书上多记为“菽”。《楚辞·招魂》中说道“大苦咸酸,辛甘行些。”王逸注:“‘大苦’,豉也。”[2]从《楚辞》的创作年代看,人们在春秋、战国之际就已经发明了豆豉。

《汉代盐豉方合赏析》中指出,出土的调味盒上刻有“齐盐、鲁豉”的字样,不能说明当时市场上所买的盐、豉均产自齐鲁之地,而是齐国的盐业和鲁国的豆豉远近闻名,“齐盐鲁豉”成为了盐和豉华丽装饰的代名词。因为先秦时期齐国出产的盐和鲁国生产的豉质量最好,所以其他诸侯国贩卖盐、豉时就会在调料盒上雕刻“齐”和“鲁”的字样,以求可以卖得上乘价格。从两个种类的出产商品可以看出齐国和鲁国经济发展的侧重有所不同,这与他们截然不同的经济发展路线密不可分。齐国重视盐业经济的发展,而鲁国重视农耕经济的发展。

2 齐国的盐业发展

先秦时期海盐生产主要有四个产盐地,其中之一就是齐国。在山东半岛的沿渤海地区,考古发现了大量制盐容器“盔形器”。传统的制盐方法是“人对海水或沿海地区的卤水用盔形器等加热蒸发以使其蒸发结晶出盐。”[3]山东半岛发现大量制盐的生产工具“盔形器”,说明当时此地的盐产规模非常大。

西周初年,“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4]周武王为了屏藩周室、酬谢功臣大封诸侯,封太公于齐,从此以临淄为中心的齐国开始了新的发展路线。无论是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都有齐国的身影。齐国国力强盛、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主要归结于他实行的是鱼盐经济发展路线。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了齐国的地理方位,“齐地,虚、危之分野也。东有甾川、东莱、琅邪、高密、胶东,南有泰山、阳城,北有千乘,清河以南,渤海之高乐、高城、重合、阳信,西有济南、平原,皆齐分也。”[5]《史记》记载了齐国国土广袤,“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两千里[6]。”

尽管齐国国土茫茫千里,但是齐国“厥土白坟,海濒广潟”,多为丘陵地和盐碱地。这就从客观上导致了齐国与平原诸侯国相比,农业经济的发展受一定的限制。所以太公初封于齐国之时,“太公以齐地负海潟卤,少五谷而人民寡,乃勤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7]。”太公一改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本地优势的鱼盐经济。《史记》中也记载“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8]。”齐国东部的莱州等方国,海洋资源丰富,为了争夺更为优势的产盐地,太公“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先后两次攻打莱州地区,将莱州等地收入齐国国土范围内。齐国因为得天独厚的海洋环境,克服发展农业自然条件的限制,“靠海吃海”,凭借丰富的渔业和盐业,促进了齐国的经济发展。

进入春秋后,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通过管仲的改革,齐国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进行的改革措施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经济方面的改革,“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9]管仲实行的“官山海”、盐铁专卖政策,保证了齐国的财政来源。当时齐国国都可谓是屈指可数的富饶之地,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10]。”这种因地制宜发展鱼盐经济的措施,“齐人皆说”。

秦统一诸侯后,在出产盐的郡县设盐官对盐业进行管理。统一驰道后,全国在编织交错的交通路线中连接成一个整体,使得齐国的盐产品开始运往全国各地。进入西汉后齐地的盐业依然发达,齐地盐制和全国的盐制政策是一致的,经历了民营、官营、民营征税的变迁。这时此地因从事盐业生意致富的商贾众多,据《史记》等史料记载有齐地“起富数千万”的刀间,有武帝中前期的东郭咸阳,东郭咸阳“致产累千金”,称为“齐之大常盐”。

齐国带河蔽海,适合发展鱼盐经济。经过先秦至两汉的盐业发展,到西汉时期全国各地的市场上均以齐地生产的海盐品质最高。

3 鲁国的农业经济

豆豉的制造需要充足的原材料,据《夏侯阳算经》记载:“今有大豆一万三千四百五十四斛五斗,每斗造豉一斗五升,问豉几何?答曰:两万一百八十一斛七斗五升[11]。”上述的算法详细记载了豆豉作坊制造豆豉所需原料的大致用量。秦统一各国之前,各诸侯国长期混战,导致商品经济还处于不发达的境况。秦灭六国实现全国一统以后,实施“修驰道、车同轨”的政策,各地区间商品交换进入了发展阶段。在先秦各国纷争不断的情况下,鲁地与其他诸侯国粮食交换处于钩深致远的阶段,加之粮食是战争的后盾,各国限制粮食的外流,所以包括鲁国在内的各诸侯国的粮食多以自给自足为主,这就反应了鲁地制造豆豉所需要的原料大豆主要来自本地的生产。

西周初,武王“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12]。”《汉书·地理志》记“鲁地,奎娄之分野也。东至东海,南有泗水,至淮,得临淮之下相、雎陵、童、取虑,皆鲁分也[13]。”鲁国国内河流湖泊交错,泗水和汶水等河流流域适合农业生产,河流冲积而成的平原形成大量肥沃的良田,宜“五谷桑麻六畜”,所以鲁国建立后,因优势的土地资源采取了与齐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政策,造就了鲁国十分发达的农业经济。

鲁国盛行的重农思想是其经济发展的主流思想,同样影响了鲁国农业经济发展。“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周公旦为周武王的弟弟,分封到鲁国时,从意识形态上继承了西周长久以来的重农思想。《诗经·鲁颂》反映了春秋时期鲁国注重农业发展的传统,《駉》篇毛诗序说“僖公能尊伯禽之法,俭以足用,宽以爱民,务农重谷[14]。”《閟宫》里“黍稷重穋,稙穉菽麦。奄有下国,俾民稼穑[15]。”歌颂鲁僖公能兴祖业的同时也表现出鲁国后君对重农思想的继承。

春秋社会变革中鲁国率先实行了“初税亩”的土地改革措施。之后,鲁国又陆续实施了“作丘甲、用田赋”等税收政策。到了春秋末年,鲁国为了增加农耕土地面积进行了大规模的“烧泽而田”。这些政策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土地开始由公有转变为私有,这不仅促进了鲁国的农业发展,而且增加了鲁国的财政收入。社会变革后的鲁国,农业已成为其发展的支柱型产业。

秦汉时期,国家一统,生产力飞越发展,国家领土不断扩大。根据《汉书》的记载:秦时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入汉后从高祖起全国不断新增郡县,到孝平帝时全国共有郡国一百零三个。农田的开恳到西汉时也达到一个高峰,疆域内的田地有一亿四千五百一十三万六千四百零五顷,鲁地内的农耕地也在持续递增中。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武帝以降,汜水(今山东曹县)人沮胜之又在赵过“代田法”的基础上创造了“区种法”等农业生产新技术,推动了黄河下游农业生产的发展。

4 齐国和鲁国经济的比较

“任何一个国家,必有其立国之形势。此种形势须有国力来支撑。不断用力支撑此种形势,而求其强韧与扩大,即所谓‘立国精神’[16]。”齐国与鲁国建国的“立国精神”迥异,齐、鲁在分封之前,同属于海岱地区,同为东夷族的天下,拥有共同的“海岱文明”。自西周分封伊始,齐国“因其俗,简其礼”,鲁国“变其俗,革其礼”,齐国与鲁国的统治政策“分道扬镳”,各自为政,两个独立而又紧密的“世界”由此产生。对齐、鲁两地的经济发展进行梳理后,可以清晰的看出两国经济侧重面的不同之处。通过比较,试探讨出以下几方面的不同导致齐鲁两地经济的不同:

4.1 地理环境的不同

齐国与鲁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截然不同,一个地广一个地小,一个多丘陵一个多平原,两国必然无法实施相同的经济政策。齐国因临海拥有富饶的鱼、盐资源发展鱼盐经济。鲁国则因地处平原拥有肥沃的土地发展农业经济。

4.2 对文化继承的不同

齐国和鲁国对东夷文化的继承采取了不同的态度。齐国是殷商文化、东夷文化的综合体。“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齐地史家遗址(临淄桓台县境内)发掘出土了殷商前期的甲骨文,这说明齐文化渊源应与殷商文化有关[17]。”齐国在继承东夷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殷商文化,保留了殷商的商业思想,易于接受各种职业,齐国国都内“具五民”,士、农、工、商、贾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因此齐国的风俗杂糅多变,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西周十分重视农业,周人认为他们的始祖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鲁国的国君与西周同为姬姓,“周公成文、武之德”,所以鲁国保留了较少的东夷文化而继承了大量的西周文化。《史记》载“邹、鲁、滨、洙、泗,尤有周公之风[18]。”“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19]。”从周公旦的儿子伯禽继承鲁国的统治开始,鲁国享有特权可以郊祀天地,亦可以祭其先祖后稷以祈农事。《诗经·鲁颂·閟宫》第三章即是鲁僖公祭祀后稷的颂词,足以看出他们对于农业的重视。

4.3 人文思想的不同

齐国当地民族之间的“横向”融合,以及对殷商重商思想的“纵向”继承,导致了齐国思想上“海纳百川”,出现了一批与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相比颇有先见的的名臣,如管仲、晏婴等。战国时诸子百家众聚齐国的稷下学宫,共享学术盛宴,齐地人文思想变得更加多样,与鲁国只有单一的重农民本思想相比更加活跃。

鲁国先后出现了两位儒学大师:孔子和孟子。儒家思想中包含的重农思想浓厚,如孟子提出“恒产”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用”《孟子梁惠王上》。儒家思想历经时代发展,到西汉中后期的盐铁会议,重农思想依然存在,《盐铁论·力耕》中体现出来,“古者十一而税, 泽梁以时入而无禁, 黎民咸被南亩而不失其务……是以古者尚力务本而种树繁,躬耕趣时而衣食足,虽累凶年而人 不病也。故衣食者民之本,稼穑者民之务也。二者修,则国富而民安也。”[20]

4.4 商业发展不同

齐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主要与齐国风俗习惯好有关。 而齐国“甚富而实”的经济背景也导致了“其俗弥侈”。《史记·货殖列传》中记“齐、赵设智巧,仰机利[21]。”这种奢侈的生活习俗促进了齐国发展商品经济。在战乱的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商品依然出现在其余诸侯国的市场中,这种发达的商品经济就促进齐国鱼盐经济的发展。鲁国风俗尚简,《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邹鲁地区“地小人众,俭啬,畏罪远邪[22]。”鲁国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贵族消费,而不以商品交换为目的,导致货币经济还不发达,与此相适应的是容易发展自耕农经济。

5 结语

齐国和鲁国从建国之初,其立国之精神就迥异,齐国“因其俗,简其礼”,鲁国“变其俗,革其礼”。对齐、鲁两地的经济发展进行梳理后,发现在不同的“立国精神”指导下,齐、鲁两地独特的条件导致了经济发展亦有显著的不同。齐国带河蔽海的地理环境、多样的文化继承、百花齐放的活跃思想以及发达的商品经济,鲁国膏腴沃壤的地理环境、保守的文化氛围、重农重民的民本思想和发达的自耕农经济,这些独特的条件促使两国经济发展的着重点不同。全文通过地下方盒的出土和现存文献的梳理印证了齐鲁经济发展的特点:齐国渔盐经济发达、鲁国农业经济发达。

[1]李丽霞,徐婵菲.汉代盐豉方合赏析[J].中原文物,2009(2):109.

[2]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216.

[3]高慎强.先秦食盐经济文化地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16.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3:1480.

[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4:1659.

[6]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3:1513.

[7]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4:1660.

[8]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3:1480.

[9]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3:1497.

[10]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3:2257.

[11]夏侯阳.夏侯阳算经[Z].御製武英殿聚珍版,91.

[1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3:1515.

[1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4:1662.

[14]阮元审,卢宣旬校.十三经注疏:诗经[M].台北:艺文印书馆,90(民):762.

[15]程俊英.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997.

[16]钱穆.国史大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2):45.

[17]邵先锋.齐文化与鲁文化之异同论[J].管子学刊,2007(4):34.

[18]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3:3266.

[19]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3:3270.

[20]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2:27.

[2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3:3270.

[2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3:3266.

K207

A

岳园(1989—),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明清时期齐鲁士人文化。

猜你喜欢

鲁国齐国中华书局
Modeling and dynamics of double Hindmarsh–Rose neuron with memristor-based magnetic coupling and time delay∗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柳季与岑鼎
齐国强 作品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建筑史话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On the Resurrection of Humanity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Jian’an Period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
《齐国军事史》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