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创新研究
——以《经典中国故事赏析》为例

2017-03-11李佳欣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赏析育人思政

夏 赟 李佳欣

重庆文理学院体育学院 重庆 40216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创新研究
——以《经典中国故事赏析》为例

夏 赟 李佳欣

重庆文理学院体育学院 重庆 402160

本文以实现以文化人、创新思政教学机制为基点,明确提出构建《经典中国故事赏析》课程具有实现思政教学理念的创新、实现思政教学形式的创新、实现思政教学改革的深化的突出价值;同时基于政策导向和现实基础明确课程性质定位、课程内容遴选、课程实施策略的细化,旨在为课程构建的可行性提供理论支撑。

中国故事;中国文化;教学改革;实施策略

高校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目前高校思政教学面临主流政治信仰的偏离、传统文化认同的弱化、价值多元化等方面的冲击,高校思政课必须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针对性的改革[1]。详细阐述出高校思政课课程实效侧面的存在问题。思政课教学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是不可避免,我国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要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在教学的内容上要突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2]。说明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程相结合是重要的发展趋势。

中国经典文化在育人方面已有实践基础。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方式,成立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社团组织、举办传统文化论坛,为热爱传统文化的大学生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举办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积极传承本民族传统节日,增进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再次,在思政教学中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坚定马列主义、社会主义信念,有助于大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3]。中国经典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从前期研究基础来看具有可行性和突出价值,但其独立存在于教学体系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1 《经典中国故事赏析》课程构建的背景

1.1 经典中国故事的内涵价值逐渐挖掘凸显

“讲好中国故事”对于坚守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改进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以经典中国文化为内涵的优秀中国故事随着政策的导向和各界的关注正在以声音、图像、文字等形式逐渐普及,功能逐渐被受众接受。文化育人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以中国故事为载体正在全社会逐渐推行,其内涵价值正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1.2 经典中国故事的育人功能匹配以文化人

以文化人是当前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路径和渠道,前期的实践基础已经证明我国优秀文化具有显著的育人功能。中国故事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外化形式和抓手,从理论上来说具有突出的育人功能;同时,经典中国故事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手段逐渐受到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应用,前期的应用基础表明中国故事同样具有显著的化人功能。因此,经典中国故事的育人功能在本质上与以文化人具有一致性。

1.3 经典中国故事的教学内容符合创新趋势

前期研究成果表明,当前高校思政课程的实施机制还有不足之处,其现实的育人功效还不尽如人意,原因之一是教学内容的陈旧和实施机制创新不够导致学生学习和接受的主管能动性不足。经典中国故事以我国优秀文化为基点,凝练在历史长河中的优秀案例,以故事叙述的方式进行教学,一方面以兴趣点抓住学习的好奇心,二方面以新形式吸引学生主动性,三方面以新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以上说明中国经典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2 《经典中国故事赏析》课程构建的价值

2.1 以中国经典文化为内容有助于实现高校思政教学理念的创新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来看,教学理念决定教学行为,是实现五大教学改革的先决条件。但笔者认为教学理念的改革是实现五大教学改革的先决条件。以历史经验证明的优秀文化、以学生层面的现实需求、以政策导向的创新趋势为基础,构建《经典中国故事赏析》课程,在实现文化传承的同时,还提出了思政课程构建的新思路,对创新思政教学理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2 以经典中国故事为载体有助于实现高校思政教学形式的创新

教学形式是当前从业人员重点关注和研究领域,他具有可视化和实践化特征,也是2016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的核心关注点之一。为了取得教学实现,教学形式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结合时代特征和实际需求,以文化的内容、故事为载体,探索和创新思政教学形式意义深远。

2.3 以全新教学机制为抓手有助于实现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深化

教学机制包括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是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经典中国故事赏析》课程以发展视角的教学目标、以全新的教学方法、以吸引眼球的教学内容、以实践基础上总结的教学策略,构建整体教学机制。不仅从理论上具有可行性,从实践操作上也具有可行性,一旦构建成功,讲师教学机制的革命性创新。

3 《经典中国故事赏析》课程构建的策略

3.1 课程性质的定位研究

从本课程的影响、实效、规模等方面综合分析明确定位于通识教育选修课。一方面从本课程的影响来看,由于前期没有相应课程的存在,也没有经过宣传,由此其陌生性决定了其前期的影响范围;二方面从实效来看,由于没有实践基础,其实效探讨仅停留在理论和设想层面,具体的效果没有参照依据,而必修课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通识教育选修课在开设时具有时代性和不稳定性,其实效决定了其选修课的前期低位;三方面通识教育选修课具有限定学生人数的特点,便于控制规模,全新的课程由于其综合局限性规模不宜过大,而应该在实践进程中不断扩大。综上所述,从理论上与实践上综合来看,将本课程暂时定位于通识教育选修课具有可行性,也有利于该课程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3.2 课程内容的遴选原则

不可否认,高校学生各具特色,具有显著的专业特征、成长背景和文化习俗,因此在遴选教学内容应该注意以上三个问题。一方面在构建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专业特征,其教材的板块设置应尽可能多的设计综合的社会科学,从体育到地理、从科技到国防、从战争到经济;二方面在构建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新生代大学生的成长背景,随着90后逐渐毕业,95后大学生成为主力军,他们成长的时代背景和以往大相径庭,对95后大学生讲大跃进的励志故事、讲铁人王进喜的故事、讲饥荒年代的悲惨故事由于其陌生性不能激起内心的共鸣,而95后大学生的兴趣点则在于时代背景下与他们成长息息相关产生的时代楷模和先进事迹,比如姚明的高度和刘翔的速度;三方面应充分考虑受众对象的文化习俗,学生群体成分复杂,首先他们来自不同的省市和地区决定了不同的生产生活习惯,其次来自不同的民族决定了不同的信仰和爱好,再次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语言特征的差异性。

3.3 课程实施的执行机制

课程想要长期存在并持续健康发展,其规范性是前提、特色性是保障、发展性是基调。一方面规范性是课程存在的前提条件,按照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的要求,首先是教学文件的编写要规范一致,设计到教学大纲、教学周历、课程简介、任课教师简介、教学教案等文件,不仅要规范,而且要具有内在的逻辑统一;二方面课程的特色亮点是立足且存在的保障,如果不能吸引学生选修该课程则没有存在的价值和空间,首先要重视语言风格的多元化,有些地方的方言不仅能增添语言的多元还能平添幽默感,比如云南话作为前电视节目《开心蒙太奇》的基础就受到好评,其次要重视故事呈现的多载体,以宣讲为基础,植入电影、图片、动画、声音等数码科技,能体现课程教学的多方位;再次突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老师的监管下,引导学生自己讲自己的故事,不仅能避免枯燥性,还能激起学生潜在的能动性;三方面该课程的发展性是持续前行的基调,时代在发展,课程也要发展,这也是当前高校思政教学应当重视的问题,以学年为单位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融入具有时代性的前言故事,更有利于课程的持续健康发展。

[1]王国炎.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教学改革与建设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0(5):113-114.

[2]李慧娟.论文化安全视阈下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J].经济师,2016(6):189-190.

[3]陈志宏.以经典阅读为基础的思政教学改革与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16(5):173-174.

[4]王子蕲,卫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1):82-85.

G641

A

重庆文理学院校级科研重点项目:讲好“中国故事”对高校师生“文化自信”的提升研究(Z2016TY30)。

猜你喜欢

赏析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