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7-03-11刘玲燕
刘玲燕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曲阜 273100
“发现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刘玲燕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曲阜 273100
新课程改革提倡独立自主、发现探究的学习模式,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逐渐更改很久以来学生单一面学习的现状。本文立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究发现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着眼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结合在此过程中出现的教学问题,结合新的教学观点,具体探究发现法在高中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可实施性和具体实施策略。
发现法;语文阅读教学;自主探究
新课程改革使发现学习理念深入人心,传统意义上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课堂已难以生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对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调整,高中语文的课程学习方式与教学评价方式也随之产生变化。现如今,语文课堂教育更加的注重对学生语文文学素养的提高和表达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对学生的发现与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培养,而阅读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发现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而《新课标》中提出的“学习多角度和多层次的阅读方式,做到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进而获得新的体验与发展”和“(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够对文本做出自己独立的分析和判断,努力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进行阐释和描述,做出评价和质疑”。两条,更是体现出在当下的阅读教学模式中,教育界需积极的探索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和契合语文教学现状的新式学习方式。
而将发现法引入到高中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则无疑是给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是,推行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需要很长时间的研讨与实践。鉴于此,如何让发现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我们当前需要亟待解决的课题。
1 “发现法”在阅读教学模式中的可实施性研究
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三大弊端。
1.1 学生阅读的单一性
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中学生的阅读材料主要是两种:一是课本,二是杂志作品选,其他就是一些快餐式的小报。学生对于名著经典的阅读量极少,甚至连语文课外读本的阅读情况也不容乐观。从有关专家针对高中一年级学生做出的对《语文读本》阅读情况的调查研究来看,学生阅读发展现状令人堪忧。在参与调查的850名样本中,认真阅读的学生占不到总比例的5%;仅有18%的学生勉强读过,而79%的学生的阅读情况则相当不理想,学生普遍反馈,在阅读书籍方面,若老师有要求就读一点,若没有硬性要求就干脆不读,或仅仅阅读感兴趣的部分,甚至压根没有去读。学生对读本的阅读质量尚且这样令人担忧,就更不必说其他的课外阅读形式了。
1.2 教师讲课的理念性灌输与学生单方面被动性接受
尽管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这一观点上达成共识,但结合实际来看,教师在课堂上还是讲的太多,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时间太少。有专家曾为此做出专项调研,调查结果表示:在45 min上课时间内,学生自主独立读书的时间达到10 min及以上的仅占10.9%,达到5 min的则占36.9%,而仅有2 min自主阅读的学生则占比29.71%;调查同时发现,学生每周的自主读书时间超过一小时的仅占25.59%。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单方面把学生理解为被动的接受者,课堂上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教师与学生是绝对服从关系。就此现状,我们不得不做出深刻反思:在以教师为主讲的课堂里,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下降,长此以往会降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说都是在填鸭式的教学中消失殆尽。久而久之,多数学生依赖老师而不独立思考,遇到问题等待老师的解答,因而形成思维惰性。如果不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要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何其困难。
1.3 相关阅读练习测试的封闭单一
在研究阅读练习测试中,我们发现,阅读练习题的答案都具有唯一性。而结合现实,“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读者生活阅历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对同一个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分析各大考试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自我”的丢失上:学生答题时只思考出题人的答题思路,没有真正的按照自己的思考去组织答案,这从本质上来说违背了学生思考学习的原则。总结为一句话,学生做相关阅读练习测试时,只想到作者、作品以及答题套路,根本没有立足自身的思考实际。
2 语文教学的“发现法”教学观点研究
“发现法”作为一种具有严格定义的教学法,首次提出是在美国的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一书中。在布鲁纳看来,发现学习,就是在教师教学过程中,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和老师提供的相关信息,在老师的引领下,自己自主的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发现学习”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进行讨论、交流与合作找出答案,这一过程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这种学习兴趣则会促使学生再一次的去发现和学习,充分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现教学法又名探究法,是指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是单纯的将学习内容直接提供甚至灌输给学生,而是给学生营造一种问题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而在认知学习过程的中,学生能够同时体会到发现知识的兴奋与完成任务的信心,这种兴奋感和自信心能够进一步演化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3 “发现法”在高中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具体实施策略
就当前情况看,高中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阅读层次的单一,学生思考探究较少,教师主导性过强。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发现法”,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又能体现语文学科教学特点。语文学习并非是一个机械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发现探究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是理解与对话,是自主探究创造,是发现与建构。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应用发现教学法,进而让学生学会自主的合作探究并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发现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通过“激趣、启智、探究”这三个层面来实现。
3.1 “激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就阅读教学而言,是通过讲解课文使学生学会一定的原理知识,明白相应的人生哲理。阅读教学的精髓在于简化纯文字性的表述和长篇累牍的道理讲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恰当的中心句,一步步归纳总结文章中心大意,深切领会主旨。兴趣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首要因素。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行之有效的递进性安排,首先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以积极的心态去阅读学习。
3.2 别出心裁设计导语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试想,若教师没有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必定会产生厌学的情绪。教师在阅读教学的导入环节要联系文章内容和实际教学情况,从而精心设计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
3.3 张弛有度控制课堂节奏
教师的讲课速度要适中,简繁有致,对文章内容的安排要有起伏涟漪。一节课有45 min,教师每一分钟都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一般来说,上课之初,学生的注意力会停留在上节课或课间活动,这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缓解学生的压力。当教学进入重难点问题时,教师应适时强调学习内容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意志力的控制下产生学习的间接兴趣。
3.4 毫不吝啬夸奖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向老师提出质。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他们成功是给予鼓励,在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增强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阅读兴趣。
3.4.1 “启智”——启发学生思维,举一反三
从阅读教学过程来看,学生的思维会由活跃变得受阻,直至最终停滞不前。一堂课下来,学生思维的活跃性集中在前半节课,后半节课就会出现分神倦怠的状态。这时候,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牵引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使其突破心理倦怠期,能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
在阅读教学中,针对那些较难、涉及面较广、内涵丰富的问题,更要求教师认真设计提问并灵活分层推进,逐步化解授课难度,使学生渐入佳境。
3.4.2 “探究”——自主探究,合作研讨
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动思考者,要把激发学生的独立学习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鉴于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优秀教学方法区别于其他的重要体现。
在问题情境创设问题上,教师不宜用标准答案束缚学生,有的甚至不必给标准答案,要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研讨,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发言,相互补充,相互借鉴,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分析过程,形成一套固定的思维模式以应对类似的阅读思考题。
“发现法”是一个看似具体,实则抽象的概念方法。“发现”代表着一种活跃的思维方法,阅读教学存在现有的几大弊端,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尤为突出。面对高考的压力,许多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求知探索欲,同时时间紧任务重,学生无暇阅读大量书籍,无疑给阅读教学带来更大的困难和挑战。问题已经存在,而“发现法”教学是引导阅读教学改进的一个开端,素质教育也强调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我们承认“发现法”目前还不是很完善,但总体上符合新型教育教学观,符合现代教学潮流,我们现在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探索更行之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发现教学法,最终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真正为学生成材保驾护航。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王学东.有思想地教阅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3]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夏丹,周洪影.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
[5]李艳.发现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河南大学,2011.
[6]贺忠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发现学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G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