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川飘色民俗文化的绘画表现

2017-03-11广东海洋大学艺术学院广东湛江524088

文化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粤剧工笔人物画

金 金(广东海洋大学艺术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文化视点】

吴川飘色民俗文化的绘画表现

金 金
(广东海洋大学艺术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吴川飘色艺术是广东省吴川市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一门集戏剧、音乐、美术、魔术、杂技、力学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2000年,正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发掘、保护这一民间艺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探索性地用工笔人物画的绘画方式来表现和记录吴川飘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吴川飘色的实践记录和历史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吴川飘色艺术为中国工笔人物画艺术的创作提供的民俗性素材,具有开创性意义。

吴川飘色;民俗艺术;绘画表现

一、粤剧根基决定了吴川飘色的艺术形式远远高于其他民间艺术形式,成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吴川飘色艺术是广东省吴川市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2000年正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川飘色是一门集戏剧、音乐、美术、魔术、杂技、力学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被外国友人誉为“东方的隐蔽艺术”。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色板,色板上装饰着固定姿势的人物。人物只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着,在高可逾人的空中手舞足蹈,飘然欲飞,故而叫做飘色。吴川飘色艺术作为大型的民俗文化活动,早期主要记载于文字和一代代的口口相传。飘色艺术源于粤剧,一说相传清朝初期,许多粤剧艺人响应太平天国号召,纷纷反清,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后,清政府下令禁止粤剧表演。艺人为了生计,在民间迎神赛会时制作了飘色游行,借以补贴家计。飘色一经推出便立刻受到了群众的喜爱。吴川的粤剧编导陈寿全将佛山沙湾的飘色艺术引入吴川,由三五飘逐渐发展为十飘八飘,最多的一板飘色竟有十六人之多。飘色是将粤剧的戏曲形象由舞台转向了田野,由固定演出转为了移动巡演,将一段粤剧的故事情节搬到了移动的舞台上,被人称作“流动的戏剧”。飘色的人物造型以及妆容装扮也源于粤剧的服饰与造型,飘色与粤剧一脉相承,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中国工笔人物绘画赋予了吴川飘色艺术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工笔人物画作为中国绘画传统中的一种绘画形式,是用工整细密的笔法来描绘物象,造型手法上强调写意性的概括、提炼,并主张以神韵、神态的需求为前导来把握物象的本质形态,即意象造型。发展到东晋已日渐成熟,顾恺之的传世摹本,《女史箴图》是以人物为主体的叙事性手卷,也是我们看到的最早的人物题材卷轴画。唐代人物画达到鼎盛期,通过工笔人物画表现出来的叙事及大型事件场面的作品也有珍籍存世,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便是该时期的代表作品。五代工笔人物画的杰作《韩熙载夜宴图》同样是一幅叙事性画卷,作者顾闳中受后主李煜之命前往韩熙载府第,靠目识心记窃绘了韩熙载政治上失意而无意为官、荒诞不羁纵情声色的夜宴故事,画面不仅设色华丽,色彩的布阵匀称、凝重,变化自然,节奏迭起,是工笔人物画的典范。上述重要的古代传世佳作,都被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作为当时历史性事件或者活动的资料,进行考证和研究。

通过以上对于古代大型叙事性长卷绘画的研究,可见散点透视法是中国画的基本造型法则,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视域和时间的限制,可根据需要,移动着进行观察,不同视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到画面上来。散点透视法较焦点透视法更适合流动性较大的吴川飘色活动。可以通过各个点的观察,将活动的整个场面都一一记录在画面中。宏观上,可以将整个活动的内容和过程,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表现出来。微观上,每一个表演人物的表情神态、动作和服饰道具都可以细细刻画。笔者在探索中也试过单一的人物造型和构图,或是组图的方式呈现场景,都无法具体将细节和整体性完美地表现,也可通过不同的人物设计,分段的叙事情节,拥有独立的构思及表现内容,都可在长卷中任意挥洒。再从色彩着点,纵观传统的工笔绘画在用色上都极为节制、单纯,极具装饰性,体现出崇尚简雅古丽的审美准则。工笔重彩更适于表现人物众多、服饰艳丽的飘色艺术。所以在此作品创作时运用长卷构图方式,色彩上可采用矿物色达到装饰用色的特点,运用丰富的冷暖对比,才能生动的表现出人物服饰的颜色与人物身份、动作、情态及故事情节协调呼应。在整体表现方式上,结合对以人物为主体的叙事性的古代绘画的研习和历史考证,探索性的用工笔人物画的绘画方式来表现和记录吴川飘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吴川飘色的实践记录和历史性研究,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吴川飘色艺术为中国工笔人物画艺术的创作提供的民俗性素材,具有开创性意义。

三、吴川飘色艺术给中国工笔人物绘画带来新题材,促进了中国工笔绘画图式的变革

吴川飘色已发展成为集戏剧与杂技为一体,集木艺、铁艺、画艺、扎艺、布艺等于一身的成熟的高台表演艺术形式。艺人的文化素养决定了每一台飘色的艺术性,梅岭社区的第三代飘色传承人黎明老先生原为陶艺厂的工人,他在陶艺厂积累的绘画功底和审美经验在飘色设计中发挥出了独特的艺术美感。笔者在调查过程中看到了上百张黎明老先生留下的设计手稿,每一张都绘制得十分精美,人物装扮服饰、道具以及色梗的力学平衡都绘制得十分详尽,有的手稿还认真地添加了注释,标明该飘色的历史典故。每一台飘色几经修改,单是一个“普天同庆”的手稿竟有数十张之多。古朴的造型手法和民间手工艺人淳朴的审美相结合,每一台飘色都散发着浓浓朴拙之美。这些飘色艺人为飘色艺术性的提高提供了必要条件,民间表演艺术的的智慧在飘色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吴川飘色艺术给中国工笔人物绘画带来了新的题材,民俗风情的活动带给中国画的创作思路是积极的,它把民俗的故事情节、地域风情、民间的审美符号等元素作为创作的灵感,输送给画家,使得画家在创作选材时视野更加开阔,信息量不断增加,创作的手法更能贴近生活,从而更加自由地表现出民俗的特色。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川飘色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艺术体的内涵量、表现方式的多样化都给予了画家更自由、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思考。同时中国工笔人物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大科类,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特别注重人物内在精神与个性的刻画,在此次的实践和研究中,深刻的认识到民俗性题材与工笔人物画的结合符合了现当代对于艺术作品精神性和创造性的追求,而此类的题材真正的扎根于民间,高密度、高层次的民俗文化活动不仅反映了人民在党领导下美好幸福的生活,也是从侧面记录当代历史人民文化生活的一个演变过程,通过中国工笔画形式的绘画表现,更是将会催生出一批纯粹的精神审美为基础的鉴赏性的艺术作品,促进了工笔画图式的更新和变革。

通过对吴川飘色艺术的研究,抛开不同的创作手法和作品的内涵性来看,吴川飘色艺术作为工笔画创作的题材扎根俗世,从人生百态和民俗风景中去挖掘,具有反映客观实际的现实力量。通过工笔画对于细节的刻画,用极其写实的技法来表现人民大众在民间表演娱乐中的情绪性格,反应了这个时代城市经济发展中广大群众对于艺术的理解和定位,这种以画面来体现重大民俗活动的创作手法与观念正是独特题材与绘画结合后在审美功用之外的社会附加价值和历史存在意义。选择吴川飘色为题材,与中国传统画本质上继承和发展历史规律是和谐的,对现实世界的精神性追求是一脉相承的。

四、吴川飘色的民俗文化与中国工笔人物绘画表现研究的重要意义

通过此次对吴川飘色的民俗文化与中国工笔人物绘画表现研究,在肯定吴川飘色艺术乃至其他民俗艺术对于中国绘画创作的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既要民俗题材的工笔画作品在城市化语境下不断发展和弘扬,也要从民间艺术的表征下通过绘画艺术弥补其精神内涵的不足。中国社会的发展正逐步向传统的乡土社会脱离,走向城市一体化。如何通过现实的艺术表现方式,记载民俗文化艺术的精髓和表现特征,作为历史考证资料和在城市化进程中,民俗艺术所产生的变化,是我们在绘画艺术创作的同时所肩负的责任。

飘色活动大多是通过一些影音资料和照片进行记录,在调查和研究过程中,大多影像资料并未经艺术的加工,拙朴味道过于浓厚,在对外宣传和影像记录时艺术感偏低。同时整体场面的记录受摄影和照片功能以及拍摄场地的限制,观者只能欣赏到局部的表演。随着时间的推移,影音资料和照片老化和保存不当的缺失,对整个历史事件的记录是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整体表现方式上,结合对以人物为主体的叙事性的古代绘画的研习和历史考证,探索性地用工笔人物画的绘画方式来表现和记录吴川飘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吴川飘色的实践记录和历史性研究,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吴川飘色艺术为中国工笔人物画艺术的创作提供的民俗性素材,具有开创性意义。民俗文化的题材在整个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是紧密相连的,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当跟随这一历史步伐,不断的开创新的民俗题材的图式,艺术的根本是为人民服务,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记录人民的生活,这才是艺术存在于这一历史时刻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董丽娟】

2017-02-22

本文系湛江市2014年科技计划项目“湛江传统民俗的艺术表现研究”(项目编号:2014C01020)的研究成果。

金金(1982-),女,浙江绍兴人,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画研究。

G127

A

1673-7725(2017)06-0019-03

猜你喜欢

粤剧工笔人物画
SINGING THE CHANGES
罗登祥的工笔绘画
花开的声音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1949—1951年粤剧“戏改”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
赵炳宇工笔人物画工笔
《夏日》国画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