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的风格特质及时代镜鉴

2017-03-11杨尚昆

武陵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话语权恩格斯马克思

杨尚昆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东广州 510900)

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的风格特质及时代镜鉴

杨尚昆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东广州 510900)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所呈现的学术话语风格独特,彰显出三大特征:通俗化与大众化的统一、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批判性与斗争性的统一。当下,开掘其学术话语影响力的宝贵资源极具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微观上,有利于学术文风的革故鼎新;中观上,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宏观上,有利于中国式学术话语国际话语权的建构。就目前来看,建构中国式学术话语权亟待从三个方面着力推进:下大力气打造一支专业的学术队伍,养成良好的理论思维品格,全力搭建国内国际两个学术交流平台。

马克思恩格斯;学术话语;风格特质;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所指马克思主义是基于其狭义范畴的考量,即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原生态的科学理论体系。“学术话语”一般是指构成一种知识体系的语言文字形式的概念、术语、范畴和文段[1]。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话语指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学术活动中表达学术观点与阐述学术思想时所使用的语言和文字,直接体现着文章的风格,是彰显学术文风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引起学界高度关注的是,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是一名学者,其次才是思想家、革命家。他们研究的领域从哲学到政治经济学再到社会学,不断拓展延伸。他们研究的价值从理论到实践,改变并持续影响着整个世界的走向。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在其著作等身的经典文本中,马克思恩格斯以独树一帜的学术话语开创了一代新风,引领了世界潮流,促进了其研究成果的普及和理论思想的全球化传播。毋庸置疑,在学术之风日趋颓废的今天,在学术话语权渐次没落的当下,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话语风格熔铸而成的整体图景具有可资借鉴的重大时代价值,为我们构筑新的学术话语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与发展路径。

一、文本探源: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的风格特质

马克思恩格斯的学术研究立足时代背景,契合民众需求,揭露社会现实,其目的在于致力于时代重大问题的解决和全人类的解放。他们的政治观点和思想主张见诸其煌煌论著的字里行间。从整体上看,其学术话语风格独特,充分彰显出三大特色:通俗化与大众化的统一,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批判性与斗争性的统一。

(一)通俗化与大众化的统一

通俗化与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风格整体图景的基本特点。通俗化是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大众化是通俗化的目的和归宿。“玄奥高深、晦涩难懂”并非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话语标识。“玄奥高深、晦涩难懂”是广大学人和研究者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误解与误读。究其原因,有对专业术语不解引发的困惑,有历史时差跨越引起的不解,也有马克思恩格斯治学严谨、见闻渊博、著述过丰与研究者认识不足形成的落差。他们在全球视野中探索无产阶级摆脱资产阶级枷锁的宏大问题,而没有或很少受过教育的工人和大众是其不得不直接面对的受众群体。马克思恩格斯在进行理论创作时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化影响不仅在于其真理性认识,还在于要有符合无产阶级受众群体性特征的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这一创作宗旨给马克思恩格斯学术成果的翻译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需特别指出的是,《共产党宣言》继德文原著一版再版之后,还被译成俄文、法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意大利文、波兰文、丹麦文、罗马尼亚文、保加利亚文、英文、日文等多国语言而风靡世界。截至19世纪末,《共产党宣言》几乎已经拥有了全部欧美国家的不同译本[2]。1920年8月,陈望道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首个中文译本。从此,马克思主义开始真正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在先进知识分子中并通过他们广泛传播。列宁评价《共产党宣言》是:“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革命使命的理论。”[3]3《共产党宣言》的面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正如列宁所说:“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斗争的无产阶级。”[4]它以大气磅礴的意境,气韵畅达的语流,简短扼要的篇章,鲜活灵动的文字,通俗而不庸俗的话语风格使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听到了振聋发聩的希望之音,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国际化、大众化、工具化成为可能。

(二)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融合是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整体风格的突出特点。思想性是马克思恩格斯学术著作的根本主张,艺术性是其学术著作的重要品质。思想是艺术的本体依托,艺术是思想的形象表达。从本质上论,两者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脱离了艺术性的思想是苍白无力的,丧失了思想性的艺术必然是绣花枕头。“马克思在语言的形象化方面,可以和最伟大的比喻大师媲美。”[5]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比喻、类比、反语等修辞和辅之以生活化意象的描述是其常用的表现手法,使人们在生动形象、自然温和、平易近人的理论灌输和思想渗透中,感受理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也大大增强了。面对反对者的诋毁和狡辩,马克思在他的第一篇政论文《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斥道:“这些规定一开始就使探讨脱离了真理……真理像光一样,它很难谦逊!”[6]面对政敌的嘲讽和打压,马克思指出:“最好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3]69面对探索真理的困顿和艰辛,马克思指出:“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7]在论及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和作为特殊商品的货币(金银)之关系时,马克思指出:“简单的商品形式是货币形式的胚胎。”[8]87在剖析商品的价值规律时,马克思讲到:“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就像房屋倒在人的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8]92在阐述新地租理论时,马克思说:“土壤肥力和人的生殖能力成反比,这不免使像我这样多子女的父亲非常狼狈。尤其是,我的婚姻比我的工作更多产。”[9]192贴近生活的只言片语使高深的理论变得容易理解,也反映了马克思乐观幽默的情怀。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作用时,马克思指出:“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就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10]62在控诉和抨击宗教的虚伪嘴脸时,马克思综合运用了反语、排比和比喻的手法,笔锋犀利地指出:“要给基督教禁欲主义涂上一层社会主义的色彩,是再容易不过了。基督教不是也激烈地反对私有财产,反对婚姻,反对国家吗?它不是提倡用行善和乞求、独身和禁欲、修道和礼拜来代替这一切吗?基督教的社会主义,只不过是僧侣用来使贵族的怨愤神圣化的圣水罢了。”[10]78在披露德国社会主义的浅薄之时,马克思运用反语这一修辞以辛辣的口吻讽刺道:“这种郑重其事地看待自己那一套拙劣的小学生作业并且大言不惭地加以吹嘘的德国社会主义,现在渐渐失去了它的自炫博学的天真……‘真正的’社会主义像瘟疫一样流行起来了。”[10]83-84这些富于艺术色彩的连珠妙语如同缕缕春风,使呆板的理论变得活灵活现,使紧张的节奏变得舒缓有致,极大地提升了思想的亲和力、征服力和生命力。

(三)批判性与斗争性的统一

批判性与斗争性是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风格表征的独有特点。学术批判是革命斗争的迫切需要和现实任务,革命斗争是学术批判的理论应合与目的使然。“对于那些想要探索社会发展历程的内在动力的人来说,马克思是权威性的人物,因为他首创了批判性研究方法。如果我们想要进行这样的研究,都必须向他学习。”[11]马克思的批判都是单刀直入,从不拐弯抹角的。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必须突破,要“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但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12]。基于黑格尔为普鲁士官僚制度和君主等级制度辩护,马克思毫不客气地指出:“黑格尔应该受到责难的地方,并不在于他如实地描写了现代国家的本质,而在于他用现存的东西来冒充国家的本质。”[3]324“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10]57“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称: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10]90这些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心潮澎湃的句子,兼具批判和斗争的特征和效用。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用铿锵有力的话语批判了一切剥削、压制无产阶级的恶势力,并号召性地发出了与之斗争到底的强烈呼吁。总的来说,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神圣家族,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从《共产党宣言》到《政治经济学批判》,从《资本论》到《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中开展斗争,在斗争中坚决批判。“批判”俨然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论著与学术话语的天然底色,和斗争一起贯穿其思想发展的全过程。没有批判和斗争,就没有唯物主义的诞生,也不会有剩余价值的发现。正是在不断的批判和斗争中,马克思才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30岁便成一家之言,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派别。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最终完成也深深地打上了“批判”的烙印。此外,马克思的自我批判和斗争精神令人肃然起敬。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结尾处写道:“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样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却是多年诚实探讨的结果。但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13]犀利流畅的笔触、直言不讳的表达、高度自觉的解剖,是马克思留给世人的又一宝贵财富。

二、价值考量: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的时代镜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角色分工的精细化,学术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下,学术界的学术氛围渐呈衰糜之象,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陷入困境,中国的学术话语在世界范围内影响乏力,中国式学术话语权难以有效建构。为此,从独领风骚的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中吸取营养和智慧,破解学术迷思、重塑学术气场是非常必要的。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的价值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考量。

(一)从微观审视,有利于学术文风的改进

其一,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的通俗化表达为当前学术文风的虚幻化境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想参照。从学术的发展规律、个性特征和表现要求来看,追求学术话语的规范化、专业化与程序化是其应有之义。然而,一味地追求必然导致学术生态环境深陷异化、僵化与恶化之困境。尤其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风的虚幻化已是学界的共识:无病呻吟者有之,假大空谈者有之,故作高深者有之;选题缺乏新意,指涉对象不明,阐述语焉不详,价值功用不大。学术论文如同鸡肋嚼之无味弃之可惜,非但思想性、可读性不强,还严重缺乏活力、创造力和生命力,阻碍着学术的正常发展。学术的关键在于思想观点的澄明,问题解决方案的科学论证。学术的使命在于“拨云见日”而非故意“云山雾罩”。其二,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的精辟与务实风格为当下克服追求篇幅的学术通病提供了重要启示。一篇论文动辄上万字,一部论著数以几十万字计,有些期刊杂志甚至将此作为量化考核的重要标准。殊不知,文字多、篇幅长和厚重感、说服力之间并不成正比。拖沓冗长只会增加读者的负担,消弭其对学术的敬畏。对此,习近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存在一种很不好的文风,喜欢写长文章、讲长话,但是思想内容却匮乏得很,就像毛主席所批评的那样,像‘懒婆娘的裹脚’……就是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讲完即止,用尽可能少的篇幅,把问题说清、说深、说透,表达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14]细数马克思恩格斯的众多学术作品,除了代表作《资本论》是鸿篇巨制以外,其余的都篇幅适中。马克思的一系列政论文皆短小精悍、旗帜鲜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更是简洁有力、立意确然,仅用了不到1 500个字,却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确定。要特别提醒的是,向资产阶级公开宣战的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最伟大的纲领性文献”的《共产党宣言》也不过14 000多字,但其句句珍珠、字字玑玉,以高度独创性精神、极其凝练的话语与环环紧扣的逻辑铸就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其三,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的批判性特质对于营建积极健康、自由竞争的学术氛围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批判不是一种既定立场的双向骂战和人身攻击,而是一种基于以怀疑为前提的具有颠覆倾向与重塑态势的理性思维模式。大疑大进,小疑小进,不疑不进。没有思想激荡和观点碰撞就难以擦出智慧的火花。没有怀疑和批判,社会便不会进步。从现实的学术生态来看,迷信权威的多,敢于质疑批驳的少;一团和气的多,敢于争论争锋的少;歌功颂德的多,针砭时弊的少。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学术研究只能沦为低水平重复性的无聊文字游戏。这恰恰是导致目前我国学界貌似繁荣却一潭死水的根本所在。批判性学术话语正是批判性学术思想的外化和彰显。当然,批判性学术话语并非是对异见者的恶语中伤,而是对其观点的争鸣和驳斥。

(二)从中观审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其一,学术话语的小众化阻遏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党和广大理论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美好夙愿。但是,只有作者本人、业内人士和期刊编审才能明白其意的艰涩难懂的学术话语正如一座无形的大山挡住了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小圈子”必然导致“小众化”。而通俗化是大众化的前提。把专业知识普及给非专业人群,就要纡尊降贵,放下学者专家的身段,说群众能懂的话。试想,如果马克思不能将深奥的理论问题讲得通俗易懂,《共产党宣言》何以能传遍全世界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习近平指出:“改进文风,必须从思想和感情深处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群众的思想最鲜活、语言最生动。深入群众,你就来到了智慧的大课堂、语言的大课堂,我们的文件、讲话、文章就可以有的放矢,体现群众意愿,让群众愿意看、看得懂,愿意听、听得进。”[15]当下,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整体还不高、文盲半文盲还大量存在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明白晓畅、简洁有力的语言风格才真正符合老百姓的群体诉求。学术话语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其二,学术话语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双重缺失是导致马克思主义难以大众化的重要原因。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性认识,是指引人类不断走向胜利的思想明灯和理论瑰宝。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主要传播途径主要是学院式的理论灌输和僵硬死板的说教,因此实效不佳、影响不大。思想的呈现需要艺术的配合,用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才能跨越“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的鸿沟。所以,学术话语的表达要“上连天线下接地气”,多采用打比方、举例子、作类比、讲故事等艺术化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稀释理论的枯燥晦涩,近距离地贴近现实生活。惟有如此,马克思主义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真正走进人民群众的心田。贴心才能入耳,入耳才能入心,入心才能服人,其“大众化”才能完成华丽转身。

(三)从宏观审视,有利于提升中国式学术话语权的国际地位

中国式学术话语是向国际学术舞台传递中国声音、呈现中国面貌、展示中国成果的载体和平台。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中国的学术影响力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然而,与之不匹配的是,中国的学术话语权却不高。学术话语权,是指在学术领域中,说话权利(right)和说话权力(power)的统一,话语资格和话语权威的统一[16]。据有关媒体统计,中国发表的SCI论文数量连续六年位居世界第二,但篇均被引次数较世界平均水平尚存不小差距[17]。究其根本原因,一方面在于思想性不强、原创性欠缺;另一方面在于学术话语的诘屈聱牙。中国的学术能否走向世界?学术话语的穿透力与表达力至关重要。这首先取决于语言的置换。国际社会语言的多元化和以英语为主的西方语系是中国学术必须要直面的现实。如果国内的学术话语摆脱不了晦涩难懂的局面,表达不通俗晓畅,会给翻译工作带来巨大困难。加之学科、专业、国界等因素,论文翻译前后显示的信息难免不对称或者出入较大,会直接影响学术交流的效度、知识传递的精准度与成果的发布、推介。譬如说,“灵魂、本质、精髓、核心”等概念范畴,无论直译或意译,其内涵及语义的差异都很难体现,令人费解。可见,拥有学术发言权的前提在于“同声传译”能力的培育,即首先要让国际社会听得懂中国的学术之音,然后才能产生认同感和亲切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无疑,中国经济的腾飞和跨越式发展源于学术的繁荣和驱动。而学术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内在规律。从时空场域来看,一个国家学术影响力与感召力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它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淀的过程。一方面,它取决于学术成果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以及它能带来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它又依赖于传播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以及它能引发的国际舆论反响。也就是说学术成果的呈现,要内容和形式兼备,在言之有物的同时,凸显其地域性和民族性,向世人展示中国特色的学术风貌。语言文字是思想表达、理论传播和成果推介的载体,因此要重视学术话语的构建。目前,我国学术话语权的获取必须借助全球视野,将学术话语的影响力和生命力纳入学术评价体系并把它放在首位。这就急需以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话语为时代镜鉴,以共通性与适应性为基本要求,以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价值指南,以通俗化和大众化为目标取向,既要善于批判异己学说又要敢于自我解剖,在持续不断的学术论争中架起通向世界的桥梁。

三、前景展望:建构中国式学术话语权的现实路径

学术话语权是学术话语体系的核心要件。建构中国式学术话语体系应从建构中国式学术话语权开始。总体上来说应从三个层面着力推进。

(一)下大气力打造一支专业的学术队伍

中国式学术话语权建构的基石在于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参与国际竞争的根本要素。要从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和意识形态论辩的紧迫感出发,致力于培养一支马克思恩格斯式的职业化、专业化、高水平并且有鲜明个性、有独立人格、有责任意识、有学术使命感的“四有团队”。其中,职业化、专业化、国际化、高水平是对“四有团队”的总要求。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学术话语权应当与其经济影响力、政治感召力及文化传播力相匹配,与其在世界舞台的地位和话语权相呼应。“有鲜明个性”指的是,学术主体的话语体系要能彰显中国风格与民族特色;“有独立人格”指的是,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应该独树一帜而不能自甘堕落为西方的附属品和传声筒;“有责任意识”指的是,作为建构中国式学术话语权的引领者要有强烈的情感皈依和责任担当;“有学术使命感”指的是,要树立为建构中国式学术话语权奉献终身的使命感与自豪感。中国式学术话语权的建构是一项艰苦、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人才团队的建设是重中之重。

(二)养成良好的理论思维品格

这是中国式学术话语权建构的关键环节。“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18]要从理论上大胆创新学术话语体系,打破西方学术话语霸权,摆脱对西方学术话语的依附,占据学术话语的制高点,必须养成良好的理论思维品格。一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话语领跑全球。“人权”“民主”“自由”“软实力”“普世价值”等概念均源自西方国家,继而形成广泛的世界影响。在中国学术领域,盲目追随潮流、创新意识不强导致自身学术话语缺失而照抄照搬西方者大有人在,中国学术某种程度上沦陷为西方学术话语的“实验田”和应声虫。对此,习近平指出,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9]。眼下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在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新的学术概念、学术范畴、学术体系,尤其要善于创造新思想、新理论以及新方法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小康社会”,从“和谐社会”到“和谐世界”,从“和平崛起”到“中国梦”等等,就是具有“中国烙印”的新的学术话语,对此进行有效诠释和传播将有力冲击西方的意识形态霸权。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创新学术话语的竞争与学术话语权的争夺必将日趋激烈,为此,我们必须锤炼好自己的理论思维,在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博弈中占据主动地位。

(三)全力搭建国内国际两个学术交流平台

这是中国式学术话语权建构的重要举措。学术交流平台是开展学术活动、构筑学术话语权的依托和载体。从现实情况看,我们要积极搭建国内、国际两个学术交流平台。国内是基础平台,国外是拓展平台。国内交流平台的职责功能在于,通过学术期刊、学术评价、学术访问、学术会议等有效途径营造学术氛围,遴选学术专才,组建“四有团队”,培育学术尖兵。对外则要抢先建立以中国为主导、以汉语为工具的学术交流平台。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汉语热”持续勃兴,“中国模式”的影响力愈益凸显。而随着美国国力的相对衰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也将慢慢丧失,这使学术话语权在中西之间的流动成为可能。为此,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在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上,积极创新学术话语,秉持理论自信,推进学术交流,垦拓学术空间,构筑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顺利应对世界学术话语格局的变化。

[1]普慧.论中国学术话语的当代建构——基于历史进程的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8.

[2]张光明,罗传芳.马克思传[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8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91.

[5]刘凤舞.马克思传略[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21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0.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2.

[10]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1]罗伯特·L﹒海尔布隆纳.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M].马林梅,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5.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14.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

[14]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441-442.

[15]习近平.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J].求是,2010(5):3-7.

[16]郑杭生,黄家亮.“中国故事”期待学术话语支撑——以中国社会学为例[EB/OL].[2012-04-25].http://theory.people.com.cn2012-04-25.

[17]中国SCI论文数全球第2港媒:仅及美国一半[EB/OL].[2015-05-10]. http://news.ifeng.com.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19]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责任编辑:张群喜)

Marxism Academic Discourse Style and Value

YANG Shangkun

(College of the Pearl River,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900,China)

The academic discourse in Marx and Engels's classic works is unique in style:popularity,unity of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artistic form,unity of criticism and struggle.At present,it is of significance for us to excavate the precious resources of Marx and Engels's academic discourse influence.At micro level,it is beneficial to innovation of academic style;at medium level,it is conducive to the dissemination of Marxism;at macro level,it is beneficial to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academic discourse on international stage.Nowadays,we should establish the Chinese academic discourse from three aspects:building up a professional academic team,nurturing a good theoretical thinking,building up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platform and domestic communication platform.

Marx and Engels;academic discourse;style characteristic;value

C 04;A1

A

1674-9014(2017)02-0036-06

2016-12-22

2016年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特色创新项目资助及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经费资助“马克思学术观的当代价值应用研究”。

杨尚昆,男,河南新乡人,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人学及其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话语权恩格斯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