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档案学研究队伍的职业化倾向
2017-03-11夏慧
夏慧
(肇庆学院档案馆 肇庆 526061)
关注档案学研究队伍的职业化倾向
夏慧
(肇庆学院档案馆 肇庆 526061)
档案学研究队伍呈现出职业化倾向。其主要原因是档案实践部门不重视研究工作;档案局(馆)人员研究动力降低;实践部门中档案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解决职业化倾向必须要重视档案研究工作;综合档案馆人员应重拾档案研究主业;着力推进实践部门中档案人员专业化进程。
档案学研究 研究队伍 职业化倾向 档案人员
近年来,我国档案学研究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倾向,那就是研究队伍越来越趋向职业化[1]12。所谓职业化,本指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要求从业者以专业精神和专业技能完成好组织或单位安排的岗位职责[2]。而本文所指的职业化,是专门特指在档案学研究中,其研究者主要集中于某一两个行业的倾向,即研究者越来越向高校这个行业的人员(主要是高校专业教师)集中的倾向。此种倾向不利于档案学研究的发展,长远来说也不利于档案事业的发展。因此,档案界很有必要正视和研究此现实问题,并设法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基于此,本文试作如下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档案学研究队伍职业化倾向突显
20世纪80年代,我国档案学研究力量主要有二支队伍:一支是高校档案专业教师队伍,另一支是档案实践部门中的档案工作人员(尤其是其中的专业技术人员)[3]109。但近几年来,档案实践部门中进行档案学研究的人员越来越少,逐渐从以前的主力军变为“游击队”,研究力量只剩下高校档案专业教师这一支队伍了。据统计,发表在《档案学通讯》和《档案学研究》这两个档案学领域最具权威的期刊的论文,高校作者论文数呈逐年增长态势,特别是2006—2010年,高校作者发文数占比大幅增加,《档案学通讯》占比70%以上,《档案学研究》占比45%以上[4]12。有学者统计过2006年1月至2010年3月发文量超过10篇,或论文被引频次超过10次的作者机构,档案学科有31名核心作者(即高产作者),其中29人来自高校,仅有2人来自其他行业[3]111。
二、档案学研究队伍职业化倾向的原因
事实上,职业化倾向是上述两支研究力量此消彼长形成的结果。一方面,高校专业教师在完成一定教学工作之外还要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量,他们必须在规定时间或周期内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研究压力不言而喻;另一方面,档案实践部门因多种原因导致研究者越来越少,这也正是本文想探讨的主要内容。
1.档案实践部门不重视研究工作。目前,我国有4100多家各级各类档案馆(室),是世界上最大的档案事业体系。但作为这个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档案学研究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有体制方面的客观因素,亦有档案工作者自身的主观因素。首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轻学术重管理。特别是“局馆合一”后,一些地方档案局(馆)“行政化”倾向明显,工作重心、人力资源、有限的财力等方面都向行政管理倾斜,局(馆)领导忙于行政事务,没有有效参与档案研究工作,主观上弱化了档案学研究这一工作职能。其次,档案业务部门轻研究重实务。一些基层单位的领导认为,只要把档案收集、整理、保管等日常工作做好,能够为查阅者提供利用服务就可以了,至于档案研究工作则是可有可无的。再次,档案人员研究动力不足。理论上说,档案人员是可评聘与个人待遇挂钩的专业技术职称的,但我国的实际情况是除事业单位档案人员外,其他单位档案人员不能评聘专业技术职称或职称不与个人待遇挂钩,如此就很难调动每个档案工作者开展学术研究的积极性了,大多数一线档案工作人员不重视档案研究工作也就不足为奇了。
2.地方档案局(馆)人员研究动力下降。我国档案从业人员虽然有百万之众,但专职人员却不足十万人[1]12。这其中,半数以上的专职人员是地方各级档案局馆人员。如东部某省2011年档案专职人员共3967人,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综合档案馆共有专职人员2314人,占全部专职人员的58%以上[5]72。按理说,人数众多且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方档案局(馆)人员本应是档案学研究的重要力量。事实并非如此,地方档案局馆人员研究动力逐年下降,特别是2006年参照公务员管理之后,这种情况更加明显。由于不能兑现专业技术工资,客观上导致从事研究的局(馆)人员越来越少,这也是职业化趋向问题日趋严重的重要原因。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专业技术人员逐年减少。以上述东部某省为例,1999年全省各级档案局(馆)专业技术人员占全部专职人员总数的77%,而2011年这一数据下降到63%,专职档案人员中愿意从事专业技术的越来越少[5]79。二是评聘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人员不多。数据显示,我国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工作人员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占全部人员总数的8%;具有馆员职称的占全部人员总数的28%;具有助理馆员职称的占全部人员总数的25%;无职称人员占全部人员总数的33%[6]11。与高校人员相比,地方档案局馆工作人员做档案研究的压力太小,研究动力下降已是不争事实。
3.档案人员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专业化程度不高是档案实践部门整体研究基础颇为薄弱的重要原因。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各级综合档案馆工作人员中,档案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占总数的7%;档案专业大专、中专和职业高中学历的人员占16%;受过档案专业在职培训的档案人员占37%;其他没有受到过任何档案专业培训的档案人员,其比例达40%[6]11。即便是文化综合素质普遍较高的高校档案馆(室)人员,其专业化程度同样不容乐观。据统计,2014年驻山东五所高校档案馆46名专职人员中,档案专业毕业的只有5人,占全部专职人员的11%,80%以上为非档案专业毕业[7]44。上述情况,除了历史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恐怕与缺乏档案职业准入制度有关。与西方发达国家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有较高门槛相比,我国档案部门的从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这主要反映在档案部门聘用档案工作人员时,对其资格条件几乎没有较高的限制,非专业的或没受过任何档案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人员能够轻易地获得专业职位,成为档案从业者的大多数,结果导致大量的档案专业毕业生被拒之门外。如苏州大学历届档案专业毕业生只有40%的学生能够对口就业[8]19。这样,既造成了档案专业人才的极大浪费,又无形中削弱了档案学研究的潜在力量。
三、解决职业化倾向问题的途径
档案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外国档案实践部门工作人员占档案学研究力量的60%左右相比[9]33,我国档案实践部门的研究力量相当薄弱。因此,如何提升档案实践部门的研究力量,解决职业化倾向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1.重视档案学研究工作是档案部门的职责。一方面,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把档案学研究纳入日常工作的议事日程,要求每个档案工作者都积极参与到档案学研究中来,不要以为档案学研究是专门搞档案学理论研究者或档案教师的事。在这方面,我们的档案行政管理者应该向曾三前辈学习,他不仅是优秀的档案行政管理者,更是优秀的档案理论工作者。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档案自然形成规律与档案运动规律至今仍在影响着档案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多数研究成果出自档案实践部门。因此,我们基层档案工作人员也应把档案研究当成是自己的工作职责之一,认真研究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将自己在档案工作中的心得体会总结出来,将档案实践中的一些规律提炼出来,并上升为研究理论。
2.档案学研究工作是地方综合档案馆的工作职责。我们知道,档案学是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其理论对实践的依赖性也较强。档案馆是档案业务第一线,实践经验十分丰富,国外就有相当一部分档案学基础理论是从档案馆产生的。因此,我国的各级档案馆应重拾档案学研究之主业并真正承担起研究之责任,这也是我国档案学发展的需要。而地方综合档案馆人员,因其对档案事务决策有重要的影响力,更应该有效参与到档案学研究中来,否则长期不研究档案业务,极易造成档案工作者队伍整体研究水平的下降。为调动档案馆专业人员开展档案学术研究的积极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设法采取切实措施,而考虑在档案局(馆)恢复职称评聘制度,则是增强档案专业人才学术研究动力的重要举措。
3.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目前,我国档案学研究力量主要集中于高校教师队伍,档案专业教师占档案学研究力量的50%—70%[9]33。相对而言,档案实践部门的研究力量尤显薄弱。要使我国档案实践部门的研究力量大增,必须从根本环节上着手,也就是先要致力于提高档案从业者的整体专业素质。而提高档案从业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提高档案工作从业的准入门槛。档案馆(室)招聘从业人员尽可能录用高校档案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或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二是加大职业培训力度。通过继续教育,对从业人员采取脱产、半脱产进修、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逐步提高其专业素质。三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建立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这种制度就是针对已从业人员,通过考试确定其相关岗位的从业资格,从而提高档案工作从业者的条件资格,形成一种间接准入控制制度[8]18。这样,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档案职业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扩大潜在的档案学研究群体。
综上所述,档案学研究是各行各业的每个档案工作者的责任,绝不仅仅是某一两个行业的档案人员的责任。档案学研究职业化不利于档案研究水平的提高,不利于档案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扩大档案实践部门的研究群体。因为,我国档案学研究要获得飞跃发展,需要更多来自实践层面的力量,需要档案界不同的研究群体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探究,并为之努力。
[1]周峰林.档案学术研究的现状与前瞻:专访《档案学研究》总编辑付华[J].浙江档案,2013(10).
[2]佚名.什么是职业化[EB/O L].[2016-06-25].ht t p://w i ki.m bal i b. com/w i ki/%E8%81%8C%E4%B8%9A%E5%8C%96..
[3]徐拥军,张斌.中国大陆档案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海峡两岸档案暨缩微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4]王增强.档案学研究中档案实践工作者的地位:与“中外档案学研究差异之原因分析”一文作者商榷[J].档案学通讯,2014(5).
[5]孙大江,隋韧,等.1999-2011年江苏档案职业景况透视:基于江苏省档案事业统计年报的统计分析[C]//中国档案学会.社会变革时代的中国档案职业发展.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6]傅华.在数字繁荣的背后:我国档案工作人员的状况分析[J].浙江档案,2007(1).
[7]刘旭光,王玉国,等.高校档案馆档案职业非专业化调查报告:以驻鲁五所高校为例[C]//中国档案学会.社会变革时代的中国档案职业发展.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8]王新才,谭必勇.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与中国档案教育的发展前途[J].图书·情报·知识,2005(6).
[9]朱玉媛.中外档案学研究特点之比较[J].档案学通讯,2009(5).
★作者夏慧为肇庆学院档案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高校档案综合管理。
G 271.6
A
2016-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