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劳动素养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2017-03-11刁丽敏
◎刁丽敏
培养劳动素养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刁丽敏
自古以来,中外教育家就相当重视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教育家拉伯雷重视体验教育,主张学生要亲自实践,参加劳动来学习操作。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育论》中强调“为生存而学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教育会产生劳动能力”,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劳动已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成了生存的第一需要。
陶行知先生发展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创造性地提出并科学实践了“生存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这些都足以证明,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加强劳动技术素养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我国目前的教育水平、科技水平包括创新能力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面对世界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对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而我校在教育教学的内容上也适时引入对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紧跟时代的步伐。
众所周知,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如何在各学科中,在主题活动中渗透劳动素养的培养,从而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提升少年儿童的实践能力,使其初步形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品质和劳动能力,对此,我们做了大胆的探索。以下是本人在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求
新课改倡导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每个学生都有接受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权利,这就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如何关注全体学生?如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采用开放式主题实践活动进行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能发挥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 结合实际生活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学校利用主题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劳动态度教育,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劳动品质教育,利用大扫除、劳动小能手竞赛以及去社区参加捡拾白色垃圾、去除小广告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这些密切联系现实社会生活的开放型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互相交流、启发、学习,共同探究,提升动手能力,同时促进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二) 丰富劳动素养的培养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每周五的大扫除时间被我校利用到了极致,它是检验我校全员劳动素养的窗口。在老师们榜样力量的感召下,学生们从家里被娇惯的小皇帝、小公主,蜕变成不怕脏、不怕累的劳动能手。即使是有残疾的学生此刻也坐不住了,大家的热情感染了他,他也会力所能及地干些事情。
当学生很快把学校打扫得焕然一新时,师生们的身体虽然劳累,但心情是愉快的,这就是劳动的魅力。老师们的淳朴和勤劳也感动了很多家长,学校大扫除时经常会看到教室里有男家长扫屋顶、擦灯管,女家长擦玻璃,老师擦地,学生摆桌椅的繁忙劳动场面,家长和老师在共同劳动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现在每天早上、中午,学生放下书包就拿起了拖布、抹布,没有人计较谁是值日生,他们已经把每天的晨扫和午扫当成了一种习惯。
(三) 在各学科中渗透劳动素质的培养,使其与其他学科互相融合
劳动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学生在一次次的劳动和实践活动中,在“获得劳动体验和劳动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和习惯”中日久天长积淀下来的。我们鼓励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劳动素养的培养,低年级的美术课添加手撕画、高年级的美术课添加十字绣。数学课上,我们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做教具。
体育课上,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做沙包、沙瓶、鸡毛键等活动器材。低年级的劳动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正确的生活习惯,穿衣服、整理书包、洗手帕等小竞赛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实效性。高年级的劳动课更是丰富多彩,新鲜的果汁、香香的土豆丝、鲜鲜的饺子都是师生劳动的成果。
学校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民主、自由的环境,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学以致用,发挥创造力。在活动中我们提倡合作,引入竞争,培养了学生的生活技能和生存能力,同时加强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全面思维能力等多种综合能力。
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单纯的模仿操作不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学生只有在进行深入思考,充分理解,产生思想后才能创造出具有新意的作品,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
(一) 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创设情境
学校大队部每年都利用寒暑假时间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利用身边的废弃物手工创造一些工艺品,创造小发明,学生上交的作品越来越有创意,而且参加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在开放的时空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被充分唤起,创新精神得到持续培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这就是教育的目的。
(二) 以“会动手”“能设计”锻炼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心智
“爱劳动、会动手、能设计”是劳动素养的培养目标,它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既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又实现了新课改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其中的“会动手”突出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能设计”则突出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将两者结合,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需要和条件来产生想法、制作与行动,最终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和技术实践能力。
我校的六一民族艺术节以师生定节目内容,学生参与节目编排及最终由学生进行节目评选为模式进行筹备,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和丰富经验,自主获取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在实践中提升劳动技术素养,最终实现“爱劳动、会动手、能设计”的目标。
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孩子们的劳动态度积极而诚恳,在家受到父母的夸奖,在社区活动中因为表现突出而多次受到表扬。孩子们的校服干净了、书包整洁了、对校园环境更加爱护了,这是劳动素质培养的成果。
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劳动素质培养的总目标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它关系到每位学生劳动态度、实践能力和劳动素养的形成,关系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今后,我们将在这项工作中付出更多努力,进行更多尝试,为实现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营口市站前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