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儿童生活经验实施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2017-03-11赵振荣
◎赵振荣
关注儿童生活经验实施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赵振荣
2016年,国家落实了法治教育进教材,并融入法治教育的大纲内容。秋季开始,各年级将原来的品德学科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兼顾道德与法治两个角度。
刚接触这个版本教材时,许多教师还真有些不知所措,脑海里瞬间冒出一连串的有关道德、法治方面的概念和条条框框。对于刚进校门的一年级孩子来说,他们能接受吗?能听懂这些严肃的课程内容吗?带着这些疑虑,本人翻开教材研读,细细体味培训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体会到原来道德与法治教育应该是“无痕”的。教材也尽力以生活化、活动化为重点,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挖掘真实事件中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价值,使学生在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将正确的道德认识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本人感觉关注学生生活经验是实施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更好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
一、关注“儿童与自我”是实施教学的开门锁
由于当今社会背景和家庭结构的原因,使得独生子女变成班级的主力军。不同的生活氛围,使孩子从小就在无意当中形成了娇惯蛮横、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养尊处优、自由散漫等个性。
教学中,本人先观察每个孩子的言谈举止,再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并在课后与班主任、家长进行沟通,追察孩子的活动表现。结合教材内容,本人适时适度地给孩子讲一些浅显的规章制度、文明礼仪,使孩子不会觉得内容乏味、遥远、枯燥,反而乐于接受,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教学第三单元“养成生活好习惯”和第四单元“开心游戏”时,本人调查学生在家里有没有刷牙的习惯,有没有写完作业后及时整理书本的现象,有没有在学校玩游戏时耍赖的情况,有没有与同学闹矛盾的时候等等。教学从与孩子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和行为入手,再潜移默化地进行卫生、规矩、能力的教育,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交流中、判断中明辨是非,懂得道理。
二、关注“儿童与学校”是实施教学的助力器
其实每个家庭都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文明程度与和谐气氛能够带动社会的文明与和谐。家庭、社会相依相伴,每个人不仅是家庭的重要成员,也是社会大家庭的一份子。孩子终将要与社会接轨,那么怎样做一个文明道德、遵纪守法的社会合格公民呢?
教学前,本人还是先关注班级孩子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在询问中倾听孩子的所见所闻。当今社会,孩子了解信息的渠道很多,但因年纪小,缺乏分辨的能力,判断不出信息是否正面、阳光……所以在教学中,本人采取不同方式帮助孩子对问题进行梳理。例如,教学第一单元“学校是我的新家”和第二单元“安全生活每一天”时,本人课前先和孩子们谈话交流:“同学们,你们今天上学是从哪里出发的?”学生大声回答:“家里。”“是的,家里,这是我们生活和休息的地方。但是,今天我们又有一个新家,你们想知道吗?”学生们回答:“想知道。”“这个家,就是我们求知学习的学校。”然后,本人顺其自然地引出主题,让学生把对家喜欢与不喜欢的地方讲出来。从孩子们的回答中,可以发现,有的家庭气氛温馨、有爱,有的充满矛盾、战争;有的家父母勤劳朴实、家境殷实,有的父母貌合神离、家里冷清……可想而知,孩子们受到家庭的影响是多么得深刻。
那么,孩子走入学校这个大家庭该怎样适应同学、老师、班级呢?本人觉得课堂教学就起到助力器的作用。结合孩子对自己家庭生活的体验,本人将教学内容过渡到班级、学校,让学生明白如果大家团结友爱、遵守班规校纪,人人从自己做起,那么班级、学校就是我们的乐园。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孩子们一定是满满的正能量。
三、关注“儿童与自然“是实施教学的启明星
教材遵循“感知—明理—行动”的道德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道德的综合发展。学生每天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都会面临道德问题。在教学中,本人创设特定的、典型的真实情景,从中凸显精炼的道德冲突,引导孩子在开放的情景中解决冲突,在冲突中悟出做人的准则和道理。例如,教材第五单元“有趣的冬天”:冬天是我们东北人喜欢的季节,尤其孩子们更是对雪花飘舞情有独钟。教学中,本人播放大人与孩子在滑雪场里玩雪的热闹场面,让孩子看后思考“滑雪注意什么、想到什么……”;孩子们经过思考纷纷讲出自己的观点,比如注意安全、讲秩序、爱护滑雪用具,不仅如此,孩子们还想到滑雪场工作人员的辛苦、大自然为我们带来的美景等。在教学“欢欢喜喜过个年”时,本人播放一些反面的案例,如“有的孩子嫌压岁钱少,在家宴上大呼小叫,把瓜果皮乱扔等”,让孩子们在这似曾相识的情景里对号入座;然后,讲出其中的利害,让孩子发自内心地感悟“原来在这美好的冬季里,不仅能享受大自然的馈赠,更要用美好的性情去维系家人的关系,做个有素质的孩子”。
其实,孩子在内心深处都有一块“私心地”,这块心地怎样收获到“公、善、真、美、良、理”的丰硕的果实呢?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真的需要多下些功夫,认真思考。关注学生生活经验,不是用高大上的空道理生搬硬套,而是接地气,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有实效。
(作者单位:本溪市明山区高台子学校)
(责任编辑:杨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