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山西大学堂旧址为例

2017-03-11臧泽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33期
关键词:大学堂山西材料

王 星 臧泽峰

(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山西太原 030000)

社区课程资源是指学校所在的社区环境中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各种资源的总和。与教材相比,社区资源更加具有亲切感和独特性,是校内课程资源的有效补充。以笔者学校所在的社区为例,这里的山西大学堂旧址是山西教育近代化过程的见证者,是近代中国在内陆省份建立的首个高等教育学府。充分挖掘山西大学堂的历史价值,一方面有利于增进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拓展历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笔者以山西大学堂为例,尝试在实际教学中对社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1 社区课程资源开发案例——《欧风美雨下的山西教育》

1.1 课题导入

幻灯片显示山西大学堂工科楼历史照片,教师对山西大学堂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简单介绍。师生互动,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大学堂旧址现为我校学生日常学习活动场所,学生对大学堂有着较为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学习环境入手,调动积极性,引起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和期待。

1.2 新课教学

第一部分:主权之争

(1)教师引导:为什么我们要创办一所新式学府?为什么会在山西创办?是谁创办的?

(2)利用史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基督教在山西的传教情况和山西教案的相关背景。了解清政府实施“新政”的背景,为大学堂的创办进行铺垫。

材料1:“耶稣教被杀教士一百五十余命,被毁教堂医院七十余座。”

——《关于山西大学堂创办西学专斋的奏折与合同》 [G].山西文史资料全编(第十七辑).406

材料2:“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今者,恭承慈命,一意振兴……总之,法令不更,痼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朕与皇太后久蓄于中,事穷则变,安危强弱全系于斯。”

——改写自1901年1月29日上谕的翻译,Reynolds,China1898-1912,pp.201-204

(3)幻灯片呈现李提摩太、岑春煊照片,教师对其进行简单介绍。呈现材料,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结合人物背景,分别了解二人的办校目的,体会创校初期的中西博弈。

材料1:“我是绝对不同意这种建议的……如果我接受这样的条款,就意味着传教士所传授所信仰的东西,对这所大学毫无价值,也就等于承认对传教士和本地基督教的屠杀是正义的。”——李提摩太.《亲历晚清四十五年》[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83

材料2:“惟订课程、聘教习、选学生,均由彼主政,未免侵我教育之权。”“极力磋磨。”

“西学专斋遇有商改课程及应办事件,由西学总教习随时与总理督办会商改订。惟课程无论如何商改,均不得与第七条所列各学科稍有违背,及于此外增立别项名目。”——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 [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250

(4)呈现材料,引导学生体会岑春煊坚定的爱国立场及过人的胆识和智慧。

材料:第十条:日后双方如发生办学纠纷,只由合同签字双方解决,而不牵涉公使馆等外交机构,防止将办学问题外交化。

第十九条:警惕教育失权及避免国内反对的最后一道防线,毕竟中西合办教育“系各省未见之事”。

——谭群玉、曹天忠《岑春煊与清末新式教育》 [J].《学术研究》,2014(10)

(5)教师小结:为了进一步传教,更为了使我晋省成为文明之域,山西大学堂诞生了。山西大学堂是内忧外患的条件下,民族自觉和列强侵略共同作用的产物。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山西大学堂在建校之初便形成了中、西两斋并设,“一校两制”的模式,规定期限为整整10年。10年之后,大学堂才完全置于国人的管理之下。西人教学管理,并不是毫无利处,然而在主权频失的历史背景下,积极维护我国的教育主权则是理所应当,毋庸置疑的,而能够保证教育主权不落入外人之手,则充分显示了以岑春煊为代表的晋省官绅不可小觑的胆识和智慧。

(设计意图):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归纳信息的能力,拉近校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通过设置情景和问题讨论,使学生知道山西大学堂是受到义和团影响下清末“新政”的产物,是在危机情势下,中西势力不断博弈的结果,进而感受教育近代化的起步之艰。

第二部分:中西并立

创办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是山西教育近代化的最早试验者。

(1)幻灯片显示山西大学堂校园平面图,引导学生大致了解山西大学堂的格局分布,知道大学堂采用东西分区、中西分立的管理方式。

(2)显示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山西大学堂中、西斋课程设置和授课形式的区别,归纳得出新旧教育模式并存的特点。

材料1:“高老师是红顶花翎,缎袍补褂,冬皮夏纱,还带有朝珠。谷老师是蓝顶蓝翎。……学生则是铜顶布大褂。高、谷二老师用的是长杆(二尺多长)旱烟袋,贾、田二老师用的是水烟袋,各有差役一名,专为执掌烟袋,立在屏门后边,静候主人用眼指挥。”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014

材料2:“课程以英文、算学为主要科目,没有国文,完全把英国教学整套移来。”“西斋按照学生学习程度、基础状况之不同分为不同班级进行授课,课有定时,每星期上课三十六点钟,星期日休息。”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015

(3)教师总结:一个大学堂里,却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小学校”,不仅上课地点不同、课程设置不同,就连同学之间都视若仇寇。中斋学生认为西斋学生“数典忘祖”,西斋学生则耻笑中斋学子只会“之乎者也”,落后于世界大势。一个要学经、史、政、艺,一个则要物理、化学、英文等无所不包。为什么要搞出这么多麻烦来呢?(学生自由回答)看来,改进教育模式,我们还需要时间。1904年新学制颁布,中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改革,新的,终于战胜了旧的。然而,谁又知道,在偌大一个高水平的近代学府里,还发生过如此啼笑皆非的事情呢。

(设计意图):中西并立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这里选取校园格局、课程设置等进行对比,意在说明山西大学堂设立之初并未如愿以偿地立刻走向近代化,而是体现出新旧交织,甚至相互攻击的特点。通过对这一历史的了解,使学生知道,虽以教育救国的理想办学,但新学是否能救国却并未在一开始达成共识。通过阅读材料,体会发生于大学堂的争执和对立,进而使学生感悟中西并立背后体现的近代教育模式的转变之艰。

第三部分:观念之争

制度的改革可以通过政治手段来推进,而思想层面的转变却非强制推行可以达到目的。

(1)通过材料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了解在清末背景下山西本土思想观念之保守。

材料:“每岁冬至,塾无不祀神,中孔子,右文昌,左魁星。书生谓之夫子爷爷,文昌爷爷,魁星爷爷。师与诸生换次进香。直至光绪二十年后,才知文昌等神诞妄,师有讲导以明者。”——《徐沟县教育志》 [Z].38

(2)呈现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山西大学堂招生制度和大致情况,体会学校发展的不易。

材料1:“山西大学堂初成立时,人们都以洋学堂看待,青年士子犹多存观望态度,不肯投入,尤其是不肯入西斋,传统教育影响颇深。”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 [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007

材料2:“西斋专科毕业者,奖以进士学衔;中斋高等科毕业者,奖以举人学衔。以后清廷成立学部,各省设立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其学生卒业奖励,即多参照山西大学堂的办法办理。”——南桂馨《山西大学堂纪略》 [J].《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163

(3)教师小结:最难的是接纳。为了吸收人才学习西学,不得已采用奖励科举的方式。这不仅说明科举制度虽已废除,但功名观念却根深蒂固,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科举制在教育新旧交替过程中的过渡作用。一方面,山西作为内陆省份,信息闭塞,对新事物的接纳相当缓慢;另一方面,在西方炮火威逼下的近代教育发展使得我们的老乡带有严重的抵触心理。由此看来,思想近代化是教育近代化的前提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使学生对山西近代思想观念有一定了解,并能够尝试分析原因。知道山西大学堂办学之初遇到的来自民间的阻力,认识到思想的近代化才是一切近代化发展的前提。

1.3 总结提升

师生共同总结山西大学堂创立发展的特点:近代内忧外患的产物;中西并立,新旧并存;创办之初受到一定的民间排斥……

山西大学堂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种种困难,才初具规模。这种挣扎和冲突,是欧风美雨下的山西,乃至中国教育近代化曲折发展的真实缩影。而如此艰难之事业,正是在以岑春煊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不懈努力下才得以逐渐达成。据统计,作为清末三所国立大学之一,山西大学堂在短短10年间,就先后培养了不同科类的毕业学生多达593人,并先后派选96人出国深造,对人才培养所作出的贡献甚至超过了京师大学堂。这些毕业学生后来分布在不同的领域之中,为山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正是他们,存着赤城的救国救民之心敢为天下先,才换得山西作为内陆省份所取得的惊人教育成就。此时此刻,我们就坐在他们曾经晨读夜诵的教室里读书和学习,希望我们也能像这些先辈一样,怀抱着的最纯粹的理想,和为民族的命运而不懈奋斗的决心,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本课内容,增加学生对大学堂旧址的了解,增强对校园的情感。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感受到山西教育近代化的曲折与艰难,进一步认识到如此伟大之事业是众多晋省知识分子共同努力的结果,从而为接下来的大学堂课程资源开发做好铺垫。

2 教学反思

山西大学堂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作为社区课程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和开发好山西大学堂,有利于发挥校园文化优势,增进学生对近代历史变迁的理解和感悟。本课案例设计通过梳理大学堂创办的过程,以山西大学堂为代表的传统教育转变之难为线索,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归宿,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培养家国情怀的目的。然而,山西大学堂涉及众多历史人物,其创办涉及中外新旧等各方势力,内容丰富且十分复杂,一节课难以面面俱到。本课呈现史料较多,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学时间较为紧张,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教师唱主角的问题,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较小。凡此种种,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

[1] 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山西文史精选[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86.

[2] 赵立法.山西高等教育简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3] 侯伍杰,主编.山西历代纪事本末[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 山西大学纪事编纂委员会.山西大学百年纪事(1902-2002)[M].北京:中华书局,2002.

[5] [英]李提摩太.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M].李宪堂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大学堂山西材料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山西叹五更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材料
西游大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