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级名师工作室的设置与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
2017-03-11郭辉雄
◎郭辉雄
经验名师工作室
校级名师工作室的设置与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
◎郭辉雄
我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通过校级名师工作室的设置、示范、引领与辐射作用的发挥,培养业务精湛的名优教师,打造优秀教师团队。
一、明确工作室的定位与职能
基于打造一批在教育、教学、科研方面特别优秀、在区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名优教师,学校成立了骨干教师工作站,由一名副校长任站长。同时,组建校级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工作站负责名师工作室的管理与指导。工作室负责人从获得市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区名师、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获得过省级及以上荣誉的优秀教师中产生。而专业水平与素质则要求教育教学或学校管理个性鲜明,教育教学科研经验在区级以上推广并产生影响,具有专业与课程建设的改革创新能力,具备教学团队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团结并推进全体成员专业成长。校级名师工作室由名师负责人引领,以学科内容为纽带,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充分利用名师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凝聚和吸引中青年骨干教师共同发展。
工作室成员选拔采取自我申请的方式,但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及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和上进心,能够承担相应的职责任务,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会网络交流。学校中层干部以普通成员的身份加入工作室,服从工作室负责人的领导,参与工作室的活动,同时给予管理上的帮助。
工作室负责人主持工作室活动,并对成员进行指导、培训、考核。每个成员围绕工作室的目标、内容,制定个人发展规划,进行学习、实践、反思,参加工作室活动。学校划拨工作室专项经费,并给成员优先参加各级学科培训、优先参加各级课堂教学大赛的机会。
二、确定工作室各自的重点研究方向
学校根据现有师资(含外请退休教师),最初成立三个工作室。利用我校聘请的名师资源,发挥引领作用,分别以其名字命名工作室。三个名师工作室各有侧重:“兴敏工作室”主要是数学学科,着力于数学课堂文化建设和课堂的有效与高效,以主题探讨、课例研究、教学反思为重要载体;“王芳工作室”则主要为语文学科和班主任工作,针对班主任多为语文教师的校情,以语文课程育德、语文与班级文化建设为重点,通过例会、主题活动、指导学科和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进行常规、范式、创新和团队磨课;“辉雄工作室”涵盖所有学科,主要为教育科研,指导成员进行学习、教学、研究,写经验、设计、案例、课题论文并投稿,以集体培训、主题研讨、课题研究、个别指导为主要形式。各工作室按照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的要求,根据所在工作室的目标、任务、重点,制订工作计划,开展活动。
之后,学校根据课程发展规划,出于推出示范课、团队磨课、指导学科或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等需要,也为了充分发挥优秀中年教师的作用,又成立了“导师工作室”,给会上课、会评课、会导课的中年教师以导师“名分”,让这些教师积极指导、帮助青年教师,积极进行课程、课堂改革的探究与实践。
如学校成为市乒乓球特色学校后,为进一步打造乒乓球特色,加强乒乓球教学与研究,又成立了乒乓球工作室。由全国优秀辅导员、多次获区市乒乓球和体育教学大赛等级奖的教师担任工作室负责人,带领全体体育教师以乒乓球特色课程为切入点,进行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带动普及性乒乓球校本课程的扎实、深入开展。再如“辉雄工作室”产生了重庆市特级教师雷鸣,学校根据雷鸣的教学、管理特点,以她为负责人成立了“雷鸣工作室”,主要侧重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与品德的学科整合教学,同时给课堂教学低效、教材把握差的教师以帮助。
学校先后成立的六个工作室,总成员占全校教师的一半以上。各工作室既独立开展工作,也注重室际交流。学校的一些大型活动、赛课、研究课,往往是各工作室的通力合作。各工作室充分挖掘各位成员的潜质,激励、指导各成员增强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挖掘、培育、提炼自己的特长,使自己的专业更有特色。
三、发挥工作室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因为各工作室负责人都是学校指派的特别优秀的名师,也都是各工作室能独当一面的导师,学校给工作室负责人充分的权利,建立由其负责的培训、考核机制。工作室以负责的名师引领为主,通过公开教学、主题研讨、现场指导、专题讲座、课题研究、公开课讲评、观摩考察等形式对学员进行培训。同时,注重开发教师个性化课程,内容与形式灵活多样,突出参与式、案例式、情境式、菜单式等专题培训内容与形式,以满足不同教师的发展需求。名师工作室研训一体,搭建学习共同体。成员们在合作交互中,敞开心扉,交流思想,积聚智慧,在相互影响中获得有效的教育和发展。工作室以论文、研讨会、报告会、学术论坛等形式向校、区乃至全市辐射,展示工作室的工作成果,引领课程教学改革。
学校要求,工作室的每个成员要在学科组内为青年教师成长发挥应有的带头、指导作用,同时带徒弟,将自己在工作室所学,在实践中的尝试与感悟传递下去,指导帮助徒弟提升专业素质,在“教导别人就是教导自己”中成长。
作为城区小学,我们还注重工作室的“以城带乡”,把教师校际研训作为工作室的重要课程,在基于教师个体专业成长的共同需要与愿望下,以教师个体的成长发展为关注焦点,确定共同的目标,围绕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通过理论学习、专家引领、同伴交流、协作互动,通过网络式、课题式、“走教”式、开放式等研训形式,交融智慧,共享经验与资源,互促共进。多数成员还带有校外多所学校的多个徒弟,又通过校外徒弟,影响、引领更多校外教师。
四、围绕问题或主题开展课题研究
为了让成员成为有理论的实践者、有思想的教育者,各工作室将课题研究作为提高成员业务素养的另一个重要抓手,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方向、基础教育的形势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在课题申报、校本教材编写、班本课程建设、论文发表等方面狠下功夫。研究问题从学校、教师、学生、教育教学实践中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及时在教育教学行动中检验、实践、推广研究成果。本着价值性、可行性,有明确研究指向、研究目标、内容、方法、思路,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聚焦课堂的课题实践研究,积累案例和经验,以研促教,以研促学,将成员培养成智慧、创新、探究型人才,让每位成员都成为研究性教师。
各工作室既注重成员的群体课题研究,也鼓励成员有自己的个性化课题。群体课题主持人既可以是工作室负责人,也可以是工作室成员;主研人员既可以在工作室内,也可以跨工作室甚至在全校或校外。我校立项的中央电教馆重点课题“基于网络的小学校际课程共同体的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小学数学‘预学后教’学习模式研究”、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发展中心课题“国家课程校本实施案例研究”、市教育规划办课题“‘以城带乡’校际教师培养机制与模式研究”以及区级课题“基于学教研的教育写作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基于课程资源整合的小学语文教学优化策略研究”“课内外阅读与培育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基于生活经验的小学乒乓球活动研究”,针对性强,指向明确,成员们边教学边思考,边实践边研究,课题研究带动教学改革,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让教师由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
五、重视基于“学教研”的教育写作
每个工作室在重视学习、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教育写作,以写提研、促教。
一是在阅读中写作。在阅读文献、报刊时,我们倡导对观点、角度、新意、疏漏等进行剖析、怀疑,并在怀疑中吸收。或从中受到启迪,或从中发现问题,或从中找出新意、甚至更前沿的内容。
二是在实践中写作。每位成员都把教育教学过程作为研究的过程,把自身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中捕捉“新鲜”的写作素材,形成文章。这样,教育教学不再是痛苦的事,而是极具诱惑和情趣。
三是在反思中写作。成员们把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实践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总结、提炼自己的做法、经验、观点和策略,从理论的高度予以提升,写成反思性文章,弄清隐藏在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更加合理、高效。
四是在现象中写作。成员们每天接触的是大量活生生的教育现实,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是参差多态的教育教学案例,这些都是教育写作最好的材料。一堂课上发生的有趣或者尴尬的事、某个教育事件、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同行之间甚至非同行之间有关教育的谈话,都是成员们写的内容。
五是在过程中写作。对公开课、示范课或重大活动,我们都要求成员从理论的高度构思,从全新的角度呈现,既注重活动实效,又兼顾投稿价值。比如:将活动方案、活动汇报进行修改、增删,择其精要或特色突出的投稿;将活动反思或教学片断与反思、活动设计、活动设计与评析(反思) 投稿;将形成的经验、论文投稿。
我们的教育写作,根植于“学教研”,又反过来指导“学教研”。“学教研”的水平提高,写作的档次也提升;写作水平提高,“学教研”档次也提升。通过教育写作,成员们释放教育情怀,张扬教育个性,开发教育潜能,升华教育境界,丰盈教育生命。
校级名师工作室并不依靠行政指令完成教育教学研究任务。工作室负责人与成员之间是自我约束的师徒协作、帮扶关系,不存在上下级领导关系。校级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之间思想与理念相互交融、碰撞,互助合作,其示范、培优作用和科研效果远远超过了教研组或者备课组。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州区汉丰第五小学)
(责任编辑: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