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美术馆在现代学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2017-03-11杜延平
◎杜延平
校园美术馆在现代学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杜延平
美术馆是博物馆的一种,是收集、保存、展览和研究美术作品的机构。它们可作为提升公众文化艺术修养、开展和推进艺术教育、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提供交流平台和获取资料信息的有效场所。
2014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学校与社会艺术团体及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国家文物局也下发了《关于开展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建立馆校合作机制,切实将艺术馆青少年教育纳入到中小学校日常教学体系中。
在美术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名家(名师)讲座、艺术鉴赏等不同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欣赏、学习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艺术想象力,进而提高其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完善学生的品格。多方位的美术实践与教育,为学生系统地学习美的知识提供了更多可能,有助于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一、展示价值
作为以艺术品收藏和展示为主要功能的场所,美术馆必将会成为不同年龄段学生接受艺术熏陶和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我国学校美术馆教育发展迟缓,建有美术馆的乡镇一级学校更是稀少。这就凸显了学校美术馆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学校美术馆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公众美术馆,它对学生的艺术熏陶、美术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
美术馆的强大能量,是集合很多对象排列并置所产生,与作品单一存在大不相同。美术馆借着这个绝妙的排列组合力量,让一群儿童在一个独立庄严的空间,共同展示自己与同伴的画作。儿童美术馆这个群体并列展示的功能特色,正可以为困难重重的儿童美术教育打开一道照明的光亮。很多教过儿童画的美术人都知道,艺术教育的困境,多半不是儿童创造力有问题,是大人观念出了问题。
将儿童的创造力悬挂在美术馆的特定场域,有相当深层的用意与意义。这里暗示了一种连结,连结孩子彼此,也连结孩子与大人,让孩子透过画来说明自己。从作品并列中,我们能找到孩子成长发展的线索:儿童的绘画有他们自己的发育进展阶段,父母不能急,也急不来。
二、审美感知价值
本来美术教育最大的目标与期待,不是为了要孩子制作艺术品,或造就专业画家,着眼的是整个艺术创造的实证经验以及培养对艺术正确的知识、能力、态度、习性与价值观。可惜现代的父母老师们成长过程中绝少有艺术创作的学习体验,很难领会艺术的内在精神,了解幼儿与生俱来的原创能力的珍贵。家长评比论断的重心还是作品的好坏,使得孩子们在创造美感的路上徒增很多挫折与伤害。
过去在升学主义影响之下,昔日的儿童,即今日的成人错过了美感觉知的引发机会。虽然一般美术馆的展览观众逐日增多,但是参观美术馆,并不表示就懂了艺术,艺术不仅仅是看来的。我们不能低估“基础认知”所扮演的角色。很多人从美术馆出来仍然困惑,欣赏的层次还停留在好不好看、喜不喜欢的二维思考评断中。所以艺术学习的成果,不只是知识信息的获取,必须能有知有感,成为生命情性的一部分。
三、再教育价值
博物馆新时代已经来临,收藏不再是重心,教育才是美术馆的心脏,也是它的灵魂。在这里不只儿童该被教育,成人的美学自我教育更该再度被提示与推广。因此,校园美术馆的定位是“教育中心”,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儿童的父母、儿童的老师、儿童周边的相关人士以及社会大众。这已经概括了一个全民美术再教育的可能性。这个宗旨,非常清晰而明确,成为儿童美术馆的使命目标,也成为一切规划、发展、执行的考量方向。
这些展示的画作,意义不在展示本身,而是结合了多重内涵与附加价值,一方面着重在儿童应该学到,而学校却没有教导的部分,弥补学童缺乏的影像及动态学习经验。另一方面增加大人对儿童画的阅读能力,儿童画不只要被阅读,更要被理解。成人们将在这里被教导认识解读孩子的原创性、孩子的符号语言以及孩子的美感品味。校园美术馆将成为孩子的最佳诠释者,并且将这样的理解贡献给所有的家长、社会以及教育界。
未来儿童美术馆将以课程角度来规划展览与教育,以课程规划为主的展览在世界美术馆中并不多见,但是一系列的为父母以及老师设计的美术教育进修课程,将倡导美育的“美学性回归”,整合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落差,以期提升校园生活的美感品质。
学校美术教育长期不受重视已经是世界性的潮流趋势,我们今天逆向而行,创立一座校园儿童美术馆,以力量与希望发动成人艺术再学习的可能性,唤起社会大众对美术教育正确的认知。让校园儿童美术馆成为美术教育研究的资源与材料,也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平台,这是创馆的初衷,也将是我们一路坚持的理想与目标。
(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教研室)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