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改革的思考
2017-03-11王昱
王昱
(山西工商学院,山西太原 030062)
1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课程特点与要求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主要是在会计学专业开设,它是研究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活动以及相关的会计实务的专业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与企业会计课程是同样的地位,它属于会计的另一分支,尤其是在我国预算会计改革加速推进的今天,越来越多学校的会计专业都开设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这门课程。它与企业会计课程在具体的科目设置上联系不大,但是其整体的会计核算思想和会计处理方法是一致的,因此也需要《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等会计专业其他基础课程作为先导。
设置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拓展专业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预算管理与会计改革的最新进展,深入理解关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财务活动的特点,系统地掌握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及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的基本过程,并能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程具体要求包括:
1.1 知识要求
学生应该全面掌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掌握其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记录、财务报告的编制方法以及一些特殊业务的 “双分录”核算方法。同时,对政府职能和政府预算管理体制、财政收支的管理技术和手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1.2 能力要求
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会计素质,树立“双分录”的核算思维,能够将所学知识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一般经济业务相结合,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1.3 德育要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工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处理会计实务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遵守相关的职业道德。
2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陈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改革,传统的对于预算资金进行管理的会计目标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的单位财务状况。为了更好地实现财务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目标,政府会计相关政策近几年经常变动,我国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2014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新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2016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2017年1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相关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不断完善,课程内容随之产生变化,导致课程内容更新速度加快。但是因为教材的出版有一定的周期,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任课教师及时关注相关领域的政策、及时追踪相关研究热点,有任何变动都会影响到教学内容上。但是有些老师没有及时关注最新的新闻热点和政策,缺乏对最新知识的更新和整理,就会导致学生无法掌握最新的会计知识,学生也就无法在真正进入相关领域工作后,将理论知识融入具体的会计实务工作中。并且,大多数老师都不具备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工作经验,实践能力较缺乏。
2.2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目前《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这门课程,由于课时较少、教学内容较多,导致教师无法采用更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一般是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而对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发掘不够,缺乏对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鼓励和引导。并且由于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这门课程的特殊性,一般政府财政部门、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公布范围有限,学校获取其财务资料进行课内实验实训具有较大难度。同样也是因为政府单位的特殊性,加之会计专业学生数量众多,高校很难在这些政府单位为学生安排实习岗位,所以导致这门课程在课堂教学之外,通常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对学生会计实务的操作和训练。
2.3 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通常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的考核方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70%。并且,本课程一般安排在会计学专业的高年级作为考查课学习,学生的重视程度较低。学生认为只要考前突击、临时抱佛脚也能顺利通过终极考核,因此导致许多学生平时上课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考核方式有待转变。
3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应用型课程改革的建议
3.1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该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仍处于不断建设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及时了解最新的改革动态,向学生教授最新的知识。结合学生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认知规律,并且结合实践工作,进行应用型课程改革。首先改革教学内容,以工作实体组织为依托设计教学情境,针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当中的四大会计主体,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分别设计教学情境,结合实际工作内容,以工作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效果。
3.2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在改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用型课程改革的关键是从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增加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该课程的学习和企业会计确实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其思维的方式又有很多相同或者相似的地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比学习的方式,在复习企业会计的同时学习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相对应的知识,或者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进行总结的方式学习。
第一,比较教学法。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与企业会计构成了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这两者在环境特征、财务报告目标、基木假设等方面都具有其特殊性。在讲授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时,应注意将其与企业会计相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将二者在会计基本理论、会计要素构成、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报表编制等方面进行对比,使学生在比较中掌握各自的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内容,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比较的同时,学生对于企业会计的基本原理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第二,案例教学法与讨论式教学法。在每一章的教学内容中至少应安排一个案例分析,通过案例教学法能使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也能够得到锻炼,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式教学可以和案例教学结合使用,通过课堂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3.3 改革考核方式
首先,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经济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组织规模发展不断壮大,为大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很多学生毕业之后会进入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岗位。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核算方法与企业会计有较大的区别,仅仅掌握企业会计的核算方法是无法胜任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核算工作的,因此学习本课程对于学生将来的工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政府会计目前处于改革和建设之中,属于比较前沿的会计研究内容,可以作为会计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进行深入研究。最后,本课程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难易程度较低的一门课,很多同学的“畏难”情绪,其实是源于不了解该课程的的内容。学生提高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后,投入相应的精力和时间,就会得到能力和技能上的提升。
考核评价应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角度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重视程度,进而对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适当减少期末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将考核内容在原来“平时成绩十期末考试”的基础上,增加过程考核部分。具体来讲,根据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考核内容包括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要求分析准确、讲解清晰、表达无误,以及一个小组在分析时表现出的分工合作能力。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表现、课程作业,其中课堂表现涵盖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主动发言情况。过程考核与平时成绩这两部分所有项目共占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以笔试形式进行,考核学生对各项必备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对于本课程的理解与认识,或是以课程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于政府会计改革相关问题和理解,占总成绩的40%。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可以为学生们大四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设计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应用型考核方式,将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陈思颖,殷文玲.《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的教学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267-268.
[2]牟秋菊.《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5):118-1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