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专家型教师的培养策略研究
2017-03-11倪誉丹
倪誉丹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南昌 330000)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传统“工匠型”教师已不能满足教育的发展,现代社会急需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和高素质的教师,尤其是专家型教师。优质的师资力量建设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要想提高教学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质量如何。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主线,只有教师具有扎实的内在学识和高素养,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推动新课程的教育改革,培养出高质量高标准的新型应用人才。
1 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1.1 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具有丰富的知识体系以及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专家型教师的一个明显特征。专家型教师不仅要有高水平的知识储备,还要能全面熟悉地掌握这些知识,并运用到实践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知识的构建创造条件。包括合理的知识类型;合理的知识组织;善于制定合理的计划。首先,专家型教师需具备以下知识类型,即学科专业性知识、教材知识、课程知识、教学法知识、学生的知识、相关联的知识。其次,合理的知识组织也至关重要。基于以上合理的知识类型,专家型教师对深层结构更为敏感,在教学实践中易于发现知识链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能准确的把握知识主线并及时进行整合,有效捕捉动态生成性资源服务于教学,而非专家型教师多数停留在表层结构。再次,专家型教师还善于制定合理的计划,从不同的维度可以分为整体计划、局部计划、调整计划。包括教师常规工作的全部计划、教学计划以及应变计划。
1.2 工作高效率
专家型教师工作效率较高,在技巧方面已经到达自动化的熟悉程度,即以有限的心理资源去完成无限的工作,无需耗费过多的精力。其次,专家型教师善于计划、监督自己的进步和评价自己的工作表现,即反省式教学,不断从教学中反思自己的行为,总结经验,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监督和认知。再者,有意义教学也是专家型教师的一个重要特征。专家型教师善于用问题激励学生的研究意识,所设计的问题与学生的身心特征相符,给学生平等的回答问题机会,巧妙的点评学生的回答,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学得更有意义。
1.3 创造性思维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专家型教师能在第一时间区分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快、狠、准地抓住事物的重要细节,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无效信息过滤,对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并应用到教学中。用类比和观察等方法去解决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转变传统“工匠型”教师的角色,自身以创造者、探究者的身份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构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 专家型与非专家型教师的差异
2.1 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异
由于专家型教师的知识储备量比较大,经验丰富,在解决问题时,会花较多时间和精力去思考问题的本质是什么?与问题相关连的知识点有哪些?透过问题表象去挖掘内在,从而找到根本原因所在。遇到不同的问题,专家型教师会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去审视问题,抓住事物的关键点,冷静分析问题。而非专家型教师在解决问题时,条件反射是立马着手去做,审视问题不够透彻,容易停留在问题表层,往往忽略了问题的本质所在。
2.2 自我认知的技能差异
专家型与非专家型教师自我认知的技能差异可以归结为他们在掌握的结构化、组成图式的知识、熟练的技能和灵活的解题策略上的差异。也就是说,自我监控、反思、审视方面的存在着较明显差异。专家型教师在解决问题时,会更注重自我监控、反思和审视自己对问题的解决是否正确,在自我认知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所在。而非专家型教师在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即刻想办法着手去解决问题,而往往忽略了自我认知、反思总结自己是否做对了,过于想要去解决。
2.3 有意义的知觉模式差异
知识储备量、实践经验是造成知觉模式差异的关键因素,而非年龄问题。专家型教师具有过硬的知识储备量,以及日积月累的实践经验。当遇到问题时,能根据问题的根本所在提取自己的知识库,快速做出反应。而非专家型教师在这方面相对比较弱,不具备知觉较大的有意义的刺激模式,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快速提炼和记忆有效重点信息。
3 专家型教师的培养策略研究
优质的教育资源和高素质的教师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不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培养专家型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将教育知识内化于心,有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基于此,培养专家型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克服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是由于在工作过程中压力过大而产生的消极、懈怠、厌倦的精神状态,从而表现为对工作的不满、幸福感指数下降等。负面的情绪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充满挫败感,长此以往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阻碍教师自身发展。培养专家型教师的首要关键点就是要克服职业倦怠,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和精进上进的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3.2 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理论修养
从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理论修养不局限于阅读书籍,去死记硬背教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其内化为教育的敏感和直觉。要改变传统的教研进修学习方法,打开思维模式的局限,可以组织跨学段和学科的研究活动;开展学生发展视角的课堂观摩;组织学校办学特色分享活动。提升教师理论修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达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会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教师常年奋战在教育一线,缺乏内在的理论修养,往往容易停留在经验和感性层面,出现理论与实践的断层,制约着专业发展。
3.3 在教学中展开行动研究
培养专家型教师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就是在教学中展开行动研究,在教学中教师既是研究者,也是教学者,教师可以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考察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行为。在改造教学实践的同时,不仅能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提高教师的洞察力,还能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的个性发展,形成具有个人意义的专业内涵和熟练的教学技能。
[1]宋广文,都荣胜.专家型教师的研究及其对教师成长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3(1):26.
[2]连榕.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心理特征的比较[J].心理学报,2004,36(1):44-52.
[3](波兰)弗·兹纳涅兹基.知识人的社会角色[M].郏斌祥,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斯腾伯格.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原型观[J].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版,1997(1):36-37.
[5](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