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及其解决对策研究

2017-03-11杨慧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9期
关键词:学会心理健康大学

杨慧敏

(山西工商学院商学院,山西太原 030062)

1 大学生存在的一般心理问题

1.1 生活环境不适应造成的压力

学校环境的变化,对于刚入校的大学生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他们所面对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新的学校、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有的学生是第一次离开家里,这意味着他们今后将开始新的独立生活,许多事情都要自己解决、自己处理,而不能再依靠父母。还有一些学生要适应学校所处位置的地理气候、地方风俗、饮食习惯以及语言文化等。当这些事情超过学生个人的承受限度时,就会造成心理压力。

1.2 学习环境不适应造成的压力

有许多学生在之前的班级中成绩非常优秀,他们往往是老师、父母的骄傲,对自己有很大的信心,但进入大学后发现班级中有比自己更为优秀的学生,“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如果他们不能接受这种现状,就会表现出自卑的心理,自信心下降,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成绩下降,导致恶性循环发生,出现自暴自弃的心理和厌学情绪等不良症状。此外,大学里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目的跟学习要求都发生了变化:学习内容上,注重一专多能的培养,大学的课程更多、信息量更大、知识结构也更加复杂;学习方式上,强调启发、研讨、自学式的教育,课堂上的教与学不是最重要的;学习目的上,大学的学习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级的专门的人才,以就业为导向,而不像中学以升学为导向;学习要求上,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学生要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1.3 人际关系不适应造成的压力

在大学里,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变得相对来说松散而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变得相对紧密。短期内,学生要与新的老师、朋友、同学建立起一种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往往需要很多的人际交往技巧,而有不少大学生因为缺乏必要的经验和知识,所以对这一问题感受到了压力,出现了一定的人际交往障碍。比如他们在学校的各类组织——学生会、社团中表现出回避的状态,不能积极地自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往往和学生相处的关系也不太融洽,逐渐自我封闭,每天的生活基本上是教室、宿舍、食堂的“三点一线”。当理想与现实形成反差,这些学生就会因为较大的情绪波动而出现心理问题和消极避世,比如沉迷于网络游戏,变得更为消沉、消极,从而产生失望、自卑的心理。

1.4 恋爱与性心理的压力

现在大学生恋爱已经相当普遍,但是存在有些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和解决恋爱中出现的问题,部分大学生把失恋看成是极端严重的生活事件,一旦失恋就会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学习、生活以及自我评价等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大学生还存在有性意识的困扰,因为他们属于青少年人群,性生理已经逐渐发育成熟,同时性心理也基本成熟,彼此都将关注点转移到异性身上,比如:性幻想,常常想到性的问题,遇到异性脸红,做性梦等。当这些问题的困扰达到严重程度时,就会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有的学生不能正确面对性行为和性心理,所以性行为大多停留在自慰的水平上比如手淫。对自慰行为不能正确对待或者有不正确的认识,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和处理,会形成心理问题。

2 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策略

2.1 适应生活

要学会适应新的生活、新的环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活上学会整理内务,学会照顾自己,学会正确理财,学会自我管理,学会在大学生活中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娱乐时间,给自己的大学生活做一个完整的规划。大学生活是多元的,要有一个属于自己风格的大学生活。

2.2 适应学习

进入大学,要适应学习情境的变化,学会积极主动,学会根据老师所教的内容以课程安排,给自己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不断开发新思路,探索新方法,从而激发自己的学习动力。以获取知识为乐,体验学习中的快乐,既要学习好本专业的知识,又要积极参加比赛、讲座、社团等活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找准自己的兴趣点和学习目标,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理念,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2.3 积极主动适应人际交往

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与原则,积极参加社团组织培养合作与竞争的精神。从而克服人际交往障碍,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在课堂上或者实践过程中,努力跳出自己的人际生活舒适圈,通过与人交流而总结经验,克服与人交往时的人际偏见;在宿舍中,以宽容大度的品格,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学会采取求同存异的方法,做到“外圆内方、有礼有节”,尊重其他人不同的生活习惯,对其他人不同于己的观念持开放态度。善于发现并能够发挥自己的优点、特长,从而增强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和魅力。

2.4 开展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校园应结合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向学生宣讲心理生理健康知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网络、微信、校园广播、报刊、心理健康知识手册等手段,多渠道地进行宣传。开展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课程,如学习心理学、情感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爱情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重视并且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积极开展心理筛查,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早发现、早关注、早治疗。运用正确的心理咨询方式,有科学的规划心理咨询内容。邀请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师与部分学生开展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谈话和团体辅导。

3 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保持健康的心理、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开始丰富灿烂的大学生活、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学生个人的终身的发展。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发展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实现,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刘东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36-37.

[2]樊熙梦,浦甲东.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7,38(1):48-49.

[3]江立成,魏婷.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6.

猜你喜欢

学会心理健康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学会分享
学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