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中和”思想的现代意义
2017-03-11周萍
周 萍
(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广州 510320)
【责任编辑:周丹】
【文化视点】
论儒家“中和”思想的现代意义
周 萍
(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广州 510320)
中国美学讲究生命的和谐共生,因此,儒家的“中和”思想在中国美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从生命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的和谐;人类自我身心的和谐等方面阐述了“中和”美学思想在各个领域中所发挥的价值,以及其在当今中国社会中的现代意义。
中国美学;儒家;“中和”思想;现代意义
千百年来,儒家的“中和”思想影响着中国各个方面的发展,“中和之道”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指的是中正,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道德思想;“和”则指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等之间关系的准则。《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孔子阐述的是融自然的中和与人为的中和,在突显人的主题的同时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赋予了“中和之道”更广泛的含义。
一、生命的和谐
中国美学的和谐首先是一种生命的和谐。[2]《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思想把“中和”与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生命的和谐发展正是一种中和之道,只有顺应了宇宙万物的生存之道,万物才能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从现代角度讲,环境的恶化、生物濒临绝种,是违反了宇宙万物的生存之道而产生的后果。儒家的“中和”思想有助于我们产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儒家思想重视人道主义,把人看作主体来对待。因此,生命的和谐更侧重的是人生命的和谐,顺应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以达到人本身发展的自然和谐。《国语·郑语》载道:“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阐述了“和”与“生”的相互联系,即没有和谐,就没有生命。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
大自然的生生不息离不开生命的和谐,人的生存亦是同理。人只有和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得到更长久的生存。儒家的“中和”思想有利于人类生态意识的发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乐记》曰:“和,故百物皆化;和,故百物不失。”既然和谐对于生命的滋养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现代生活中,人们更应该重视这一原则。
现代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片面强调人类征服自然的方面,在强调做自然的主人的同时,忽视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工业化逐渐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人类为了眼前利益,做出种种与自然不和谐的相处行为,也逐渐暴露出严重的后果。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不得不又回到原点,遵从儒家所提出来的“中和之道”,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此,中国儒家的“中和”思想一定程度上指导了人类前进的方向。
三、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的和谐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3]孔子在论与人交往时,提出“中行”为本的思想。儒家讲求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体现在施行“仁”政方面。只有施行“仁”,才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4],把仁礼贯穿于人与人的交往之中,把和谐秩序与和美的人际关系确立为仁礼的基本目标。
一方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共同创造和谐理想社会的愿望。儒家的“人和”侧重于道德的和谐,注重群体之间的和谐。随着社会化生产的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生产成为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儒家“以和为贵”“普遍和谐”的思想被重新提出,社会建设中更提出了“共创和谐社会”的政策方针。
另一方面,在今天经济政治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发展不仅可以影响个人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繁荣及在世界中的地位也能产生重大影响。着眼实际,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乃至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都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旨在处理好国家社会稳定发展以及在国际间的友好关系。
四、人类自我身心的和谐
儒家和谐思想强调人的情感愉悦及人的内在生命与外在世界的协调。中和思想阐述了以人的心灵和谐为起点,以宇宙和谐为最终目的,强调和己性,则能和人性,和人性,就能贯通宇宙与个体的和谐。
儒家思想重视人自身的修养。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5]儒家始终坚持“为人生而艺术”的态度,重视“乐教”与“诗教”。[6]《中庸》载道:“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中”是人的修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所以“中”的哲学中包含的也是人格修炼的思想。
目前,修身养性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追求之一。由于社会物质的不断膨胀,过分追求物质生活所造成的身心失调在一定程度上腐蚀着人的心灵。儒家的“中和”思想从人的内心出发,提倡人们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万事万物,平衡物质与精神的比例,对人追求健康的生活态度有着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儒家的“中和”思想已经渗透在当今社会中的各方各面,在中国这个儒教的国度中,其将延展出更丰富的内涵与现代意义。
[1][3][4]程实权.论语读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50.228.230.
[2]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03.
[5]宋凝,孟德民.孔子语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85.
[6]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0.
B222
A
1673-7725(2017)10-0026-02
2017-08-01
周萍(1985-),女,广东揭阳人,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