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汾农村地区丧孝的表现形式及其现代价值探讨

2017-03-11姜聪聪

文化学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灵堂孝子临汾

姜聪聪

(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责任编辑:王崇】

【辨风正俗】

临汾农村地区丧孝的表现形式及其现代价值探讨

姜聪聪

(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丧孝是传统孝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中国人不仅强调生前的孝,更重视死后的孝,其具体体现在一系列的丧祭礼仪中,并在现代社会依旧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祭礼和葬礼两方面分析了丧孝的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了丧孝对现代社会的价值。

临汾农村地区;丧孝形式;现代价值

中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核心思想即为孝文化。孝文化,不仅体现在父母生前的孝,也体现在父母去世之后的“孝”,正如《礼记·祭统》所言:“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1]甚至于有些儒学者把死后之“孝”看得比生前之孝更为重要,认为“养不足以当大事,唯送死可以当大事”。[2]因此,丧孝成为传统孝文化的重要内容,至今仍占重要地位。

一、丧孝的形式

人去世后的孝,即为丧孝,主要表现为丧礼和祭礼两部分。

(一)丧礼

中国很早便有了灵魂不灭观念。人生病是灵魂暂时离开了身体,人去世则代表灵魂永远离开了身体,而丧礼是送逝者灵魂去往另一个世界的必要手段。“在以往几千年的历史中,绝大部分都不认为死是生命的终结,而把它看成是人生旅途的一种转换,即从‘阳世’转到‘阴世’(冥界)。因此,人从死去的这一刻起,也就意味着踏上了新旅途,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从死亡到丧葬的仪礼,即以此种观念为出发点,葬礼被看作是将死者灵魂送往死者世界必经的手续。”[3]因此,丧礼是非常重要的,它甚至被作为衡量孝与不孝的标准。

临汾农村地区大多采用土葬形式,从去世到入葬有一系列繁杂的仪式,具体有以下几个流程。

第一,报丧。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院子(逝者生前所居之处)门口挂白幡;另一种是孝子穿孝服去亲戚家通知,但这种通知一般是不允许进家门的,认为会冲撞主人并带给人家灾祸,所以只能跪在院门口。另外,还要请村中的“阴阳”先生,推定出下葬的时间,烧七、周年等具体的日子,并写在白纸上,贴到墙上,丧祭之礼便按此进行。

第二,设灵堂。举行一系列的祭奠活动,根据逝者年龄大小,灵堂会设3至7日不等,这既是为出殡做准备也是与逝者进行最后的交流。灵前要点长明灯,孝子要轮流守夜,每晚临睡前和第二天天刚亮,所有孝子要集中烧纸跪祭逝者。守灵期间,孝子要十分留心,灵堂内是不允许猫进入的,因为猫会引起诈尸,但狗却可以,这也与猫狗之前的忠奸形象相一致。

第三,出殡。这是整个丧礼的最重要阶段。出殡前一天会先将灵堂由屋内移到屋外,而出殡当天在鼓乐的配合下会有很多的祭奠活动。首先,由道士引导孝子,按辈分、性别依次拜祭,通常是由灵堂走到村中的某处,然后返回。其次,会请专门哭丧的人在灵前哭祭,孝子跪列两旁直至唱段结束,哭祭的内容多是逝者生前对家庭、对社会的贡献。最后,起灵送葬。规模很大,先是鼓乐引领,再是纸扎队伍,之后是棺木,最后为送葬的队伍,沿着之前规划好的路线走到墓地。送葬队伍到达谁家门口,谁就会在门口点一个小火堆,意为避灾。到达墓地后,只有男子可以进入,女子随即返回。返回时,每人手拿一把麦麸,一路闭口不言,直到到达逝者生前所居之处,把麦麸放到逝者居处的门角或者曾经居住的炕角,才允许说话,意为给后人留福气。

第四,下葬。临汾农村地区大多采用土葬,会有坟丘,以便后世祭祀。

(二)祭礼

丧礼的结束并不意味与逝者关系的结束,还需要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各种祭祀礼仪。

第一,烧七。逝者去世之后,每隔七日要烧纸祭奠,共烧七次,前后四十九天,认为如此才能将逝者灵魂聚全,让逝者顺利地进入另一个世界。

第二,周年。逝者下葬后,每年都要按时进行祭祀,共祭九年,其中比较重视奇数年份,这与中国古人认为奇数为阳,代表正面、主动,历来重视奇数相一致。祭祀大多是烧些纸钱、衣物之类,只有第九年的时候比较隆重,这是定期进行的最后一次祭祀,所以所有的亲朋都会参加,还会用纸扎些房屋、汽车、电器等日常生活用品烧给逝者。之后,便是每年清明祭祖的时候才会按时祭祀。

第三,守孝。为期三年,守孝期间,春节第一年贴白对联,第二年贴黄对联,第三年才贴红对联,初一到初五不能串门走亲戚、不作乐。三年之后,才能进行正常的节俗活动。

第四,扫墓。每年清明节前三天回乡扫墓。清明节被认为是逝者最大的节日,所以不管多忙都会选择回乡扫墓。除了烧些纸钱、元宝,还要准备一些吃食:蒸些蛇形、猪形馒头,或用豆沙作馅或包裹鸡蛋,总之不能是实心的;祭祀的菜品中要有莲藕,寓意后代聪明(有眼儿)。在逝者去世之后再出嫁的后辈,认为嫁后成为别人家的人,逝者是不认识的,她的祭品逝者是收不到的,因此不必回家扫墓。

二、丧孝对现代社会的价值

(一)传承孝道,强化亲情,维系家庭关系

整个丧礼、祭礼,虽然是基于灵魂不灭观念为逝者灵魂能更好地去往另一个世界而进行的活动,但其更重要的影响在于对生者的示范、警示作用。

《孝经》有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4]也就是说,孝是道德的根本所在,是通过教化所习得的。《大戴礼记·盛德》也言:“凡不孝生于不仁爱也。不仁爱生于丧祭之礼不明。丧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致爱故能致丧祭,春秋祭祀之不绝,致思慕之心也。夫祭祀,致馈养之道也,死且思慕馈养,况于生而存乎?故曰丧祭之礼明,则民孝矣。故有不孝之狱,则饰丧祭之礼也。”[5]丧祭之礼是对于逝者的孝,更是对生者的教,是在特殊场合下向生者、后辈展示孝、教化孝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后辈们会追颂逝者对家庭的贡献,以表达对逝者的感恩之情,也会引起后辈共同的回忆使彼此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而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的祭礼,会使一个家族的人,在节奏快的现代社会有更多的机会聚在一起,从而传承孝道,强化亲情,维系家庭关系。

(二)显示身份,明别亲疏,维护社会秩序

丧礼过程中,孝子所穿丧服是最能体现与逝者亲疏关系的,祭祀时也有严格的长幼、尊卑。《礼记·祭统》说:“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是故有事于太庙,则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论,此之谓亲疏之杀也。”[6]对于一个家庭,长辈的去世使原有的家庭关系发生变化,需要重新认定新的家庭中心;对于社会而言,也需要新的能够代表这个家庭的人,而丧礼的过程正是向亲邻展示新身份的过程,是维护家庭和社会伦理的重要过程。

(三)示范教化,谆世明德,利于良好风尚

《论语》中说:“慎终追远,则民德归厚矣。”[7]孔子也说:“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因此,历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孝道的示范和教化作用,甚至于《唐律疏议》《宋刑统》等文献对于不公开举丧的行为进行了定罪,可见死后之孝不只是个人家事,它超越了个人小家庭的范围,成为了社会的公共道德。祭祀之礼,即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教导人们要传承孝道,并将其进一步扩大到社会。对于等级社会,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系统治,而对于现代社会,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对自己父母的孝推广到全社会,那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会朝着正向发展,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也会得到提高,从而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1][6]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706.717.

[2]朱熹.孟子集注(卷八《离娄章句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3.292.

[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81.

[4]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

[5]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143.

[7]朱熹.论语集注(卷一《学而》)[M].北京:中华书局,1983.50.

K892.22

A

1673-7725(2017)10-0036-03

2017-08-01

姜聪聪(1985-),女,山西临汾人,助教,主要从事历史文献、民俗学研究。

猜你喜欢

灵堂孝子临汾
久病为何无“孝子”?
临汾:抓紧防治玉米蓟马
临汾清廉地图
长治至临汾高速公路开通
宋墓与孝子故事砖雕
孝顺的定义
孝子
“光荣的临汾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