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研究
2017-03-11周育辉程素珍李军民
周育辉,程素珍,李军民
(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江西南昌 330200)
大学生是我们党扩大党员储备的后备军,国家鼓励大学生积极入党,让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可以成为建设国家的有用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规模和数量也在不断扩大和增加,当今职业院校的许多大学生都在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并且不少大学生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员,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大学生流动党员增多,流动党员给职业院校大学生党员的管理增加了难度。
1 大学生流动党员情况概述
1.1 大学生流动党员特点分析
大学生流动党员是指那些参加顶岗实习的或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因为工作不稳定等原因,党组织关系依然留在校园的党员。
大学生流动党员主要有如下两个特点。
1.1.1 入党时间短,但整体素质高
大学生在学校入党后接受党性教育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个体的党性意识不够坚定,在进入社会后容易被生活中各种因素影响。但是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接受先进科学的思想,整体素质比较高,只要对大学生流动党员加以正确的引导,他们就能成为我们党最合格的接班人。
1.1.2 人数多、流动性强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各大高校都在扩招。高校按照在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数量按一定比例吸收优秀的学生入党,由于大学生基数大,大学生党员数量也随之增加,因此大学生流动党员数量也在增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经济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选择就业的方向越来越广,更多学生愿意进入各大企业工作,频繁的跳槽现象也越来越多,这也造成大学生流动党员流动性强的特点。
1.2 大学生流动党员形成原因
大学生流动党员形成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大学生的自身觉悟不够高。大学生入党时年龄小,党性觉悟不高,在校时学校党支部会定期开展党员学习活动,但是学生离开了校园后,很少会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当大学生进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后,也会因为工作压力、生存环境等问题逐渐模糊自己的党员身份,甚至对于学校通知的党员活动也漠不关心,完全放弃了一个党员应有的义务和职责。
其次,毕业生的工作影响大学生转移党组织关系。大学生的档案会在毕业后随着本人所签订的工作转移党组织关系,但是现在大学生就业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学生毕业后工作于国企或者事业单位,他们会将自己的党组织关系转入工作单位;部分学生手高眼低,他们宁可不工作也不找薪资一般的单位,因此毕业后就会把自己的档案留在毕业所在院校,党组织关系也因在档案袋里被继续留在学校;另外一部分学生倾向于进入企业,但是由于企业自身没有完善的党组织机构,学生想转党关系却找不到相应的组织。最后,职业院校不愿保管毕业生档案。
2 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2.1 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制度不完善
大学生毕业后面临档案存放问题,国家并未出台完善的大学生毕业后档案安放的问题,如此一来,如果没有相关单位接收毕业生的档案,他们就成了流动党员。有的学校会帮学生保留一段时间,但是随后高校发现,学校帮助学生管理档案比较麻烦,他们会为了便于管理而让毕业生在毕业后把档案全部迁出。学生的档案会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工作的,他们会把档案迁往工作单位的党组织,没有工作的,就把档案让自己所在的社区、村委会、人才交流中心等代为保管,时间久了他们就成了找不到党组织的自由党员了,流动党员在长期无组织领导的状态下逐渐就会脱离党组织。
2.2 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理念陈旧
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是党员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家层面也在强调要有效管理流动党员工作的重要性,颁布了相关文件,要求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加强管理力度。大学生流动党员作为流动党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力度也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但是部分党组织却仍保持原有态度,坚持原有管理理念,从而阻碍了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毕业生已经离开学校,一些基层党组织就认为不用继续教育离校党员,也不会对离校党员进行相关新思想、新观点的教育与培训。另外,由于毕业生比较分散,管理起来会浪费一定的经历和财力,基层党组织也会因为这些原因轻视对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还有一些职业院校直接把管理大学生流动党员的问题分配给某一个人,完全忽略建立层级联系的重要性,不利于构建一个有效的管理层级。
2.3 管理中新技术应用程度不高
科技引领社会的发展,在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中新科技应用程度不够高。运用新科技进行系统人员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党组织基层建设还不是特别善于利用新科技对分散的流动党员进行统一的管理。基层党组织对离校的流动党员只是进行了基本的信息登记,对之后每位流动党员的去向疏于关注,不注重利用现代各种新型通讯手段对流动人员进行密切关注。流动党员也因彼此之间联系不够密切,基层组织不善于利用新技术对流动人员进行管理,导致相对分散的流动党员也无法建立彼此之间的联系。
3 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3.1 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首先,国家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档案没有做出统一的管理制度,以往的职业院校总是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停的调整管理制度,因此毕业生的档案管理也得不到相应的保护。国家应该根据现实情况要求职业院校做出统一的档案管理制度。
其次,有的职业院校规定毕业生的档案可以在学校保留一定的时间,但是并不能保证档案的完整性,有的学校直接拒绝帮助毕业生保存档案,没有工作的毕业生根据自身情况转移自己的档案,但是转出之后的档案就一直放在一个地方,毕业生也就没有了党组织。应该完善居委会、村委会、人才交流中心等地的党组织管理制度,对学生党员进行统一管理,定期组织党员培训和学习活动,让已离校的毕业生党员时刻保持与党组织的密切联系。
最后,我们可以在职业院校建立一种六级管理模式,即组建一个包括系支部书记、系团总支书记、辅导员、培养人、企业班组长、流动党员组长六级的管理模式。由于流动党员的党组织关系依然在学校,支部书记、系团总支书记、辅导员、培养人与企业班组长、流动党员组长可以根据每一组流动党员做出详细的教育计划,时刻保持与党的紧密联系,促进流动党员管理长效机制的行成,让流动党员不断学习最新的先进思想和党的价值观,提高流动党员坚持实现自我管理,保持我党先进性的思想政治素养。
3.2 动静结合,注意管理模式的转换
职业院校流动党员的复杂性不利于党组织进行有效的管理,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动静结合的管理模式。解决职业院校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的问题,除了要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还要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大学生在入党时的程序都是一样的,他们需要有推荐人,一般是辅导员,进行一段时期的考察后,他们会面对为他们培训的培养人,在培养考察合格后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学生党员离校后,他脱离了原有的党组织,每个学生党员都可能面临找不到党组织的状况,而我们建立的六级管理模式就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党员在毕业后,档案依然留在学校,他们有的进入企业,有的没有工作,因此党组织关系还在学校,因此六级之间就可以建立联系,流动党员们可以彼此联系,选举一位流动党员组长,然后让流动党员组长进行基本管理。许多进入企业的流动党员会有企业班组长,又由于学校的支部书记、系团总支书记、辅导员、培养人比较了解流动党员在学校时的思想状态,他们就可以跟企业班组长和流动党员组长建立密切联系。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广大党员就是为实现人民利益的先锋力量。在企业中,学生党员在进入社会以后更应该积极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始终发挥自身能吃苦、树先进的自身特点,在评优评先的活动中,可以为大家树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形象,为实现我们党一切为人民的目标而奋斗。
3.3 利用网络平台提高管理成效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对于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的问题,基层党组织可以在各个方面都运用新科技,利用网络平台提高管理成效。
首先,基层党组织可以根据每一位流动人员的基本工作情况,利用新科技建设一个专门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包括所有高职院校的详细信息,并且对每一位流动人员的工作变动及时更新。
其次,利用数据库中分散相对集中的流动党员建立可行性组织,并选举一位负责人定期学习党委最新的思想和观点,继续保持在学校学习党组织宣传的思想和精神。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联系更加方便,党组织可以利用现在普遍流行的微信建立公众号,定期推送党内先进思想,提醒流动党员勿忘党性,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要履行党员的义务和责任,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最后,利用六级管理模式,让每一位党员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责,履行自身义务,积极培养大学生流动党员党性意识,用科学的思想武装头脑,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4 结语
职业院校流动党员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以后的道路上仍需要我们做出更多的努力和探索,找到更有利于解决流动党员的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实践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积极解决我国流动党员的问题。
[1]毛近菲,王伯启.高职院校实习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对策研究——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0(2):75-82.
[2]毛近菲,王伯启.高职院校实习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对策研究——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0(2):75-82.
[3]郑荣奕.高职院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2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