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课改的“度”寻找教学的“魂”
2017-03-11吴保国
◎吴保国
把握课改的“度”寻找教学的“魂”
◎吴保国
新课程教学改革在探索中走过了15个年头。各地区、各学校不同程度、选择不同切入点研究尝试,经历了“无模”—“有模”—“出模”的发展阶段,倡导自主交流、合作探究。各种课改模式,有的用时间界定师生活动的区间;有的提倡开放课堂,让学生自由碰撞,激情飞扬;但无论如何课改,如何追求高效,如何提升能力,均要把握“度”,这样才能避免过犹不及。深入基层,走进课堂,我们发现,课堂教学改革在取得了长足进步的同时还存在以下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找到课堂教学的“魂”,课改才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一、提问的单一性
在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教师最怕学生答错或无法按教师思维回答问题,因此提问只局限于几个人,忽视了学生的整体参与,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这种做法从心灵深处刺伤了学生的上进心,给学生以虚假的印象,教师心理上得到满足,学生对这种不公平现象产生了鄙视。要想克服此类问题,教师必须在备课时备出提问的层次,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分类回答,发挥每一名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多动笔,小组间相互多交流,提问的权利由教师转向学生,提问的层面由一人转向多人,问题答案由单一转向多元,从而使提问更有代表性、实用性,调动学生的探究思维,让学生从心理上得到愉悦和满足。
二、环节的表演性
课改的过程也是建模的过程。课堂教学从无模式到有模式,从有模式再到无模式,才算高级的课堂。而为了模式而模式,为达到符合模式的标准,步步不落,特别是合作交流环节,按时间走步,按步分时间,多的只几分钟,少的只有几秒钟。所谓交流、探究,有时只是增加一个环节,给一个表演的机会,让听者云里雾里,让管理者有苦难言。部分教师误以为环节不少,路数走到,就是好课。结果是课程中的问题没暴露,课程中的拓展延伸、目标培养有影无踪,有形无神,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挫伤了学生的锐气,严重违背了学生成长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重实效,重实用,重过程,重本质,挖掘和提炼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不能用教师的“演”代替学生的学,用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想”。
三、提问的随意性
课堂不能没有问题的设计,不能不抛出观点让学生讨论;但何时提,何时抛,要拿捏得恰到好处,不能有用无用均设,简单疑难统上,偏怪旧杂全摆,问得学生晕头转向,不知所云,这也是教师备课不精,没有更好地挖掘教材,不能深入思考问题的层次性、拓展性、探究的价值性的表现。要想提问精到,有牵引性、追源性、激励性,必须掌握问题的目的性,再研究如何发问,才能让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合作意识。
四、授业的急躁性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大小问题都自我设置,总觉得知识简单无比,希望学生似空瓶注入快速接受;又希望学生是海绵放水即吸。而实际上,学生对于各种知识的领悟运用,都要有一个咀嚼的过程。要想改变,教师不能不停地传输,应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有主动探索的欲望,有自由的空间和时间。教师也应该有条不紊,深入学生中,同学生一道探究合作,同学生一起交流质疑,如润物细雨,以衬托青笋拔地。
五、评价的片面性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个复杂的事情,那些不切实际、无激励性和挑战性的评价,会使课堂评价无序和片面。几个人代表不了全班,个别代表不了整体,局部代表不了全面。应有监督机制来规范、约束教学评价,强化自我评价的实效性。可采取组内互评,边研讨边评议,给学生一个激励的原则,一个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公平公正对待问题的机会。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究能力。
六、探究的务虚性
有效课堂要求每一名学生都在课中自主探究,而有的课堂却是无探究之形,就现交流之热;无探究之法,就催交流之果;无探究之果,即放点拔之语。可谓形式热热闹闹,过程“步步坚定”,而内容却空无聊赖,虚而不实,蜻蜓点水,花样繁多。从未呈现姹紫嫣红的花朵,何谈累累硕果呢?要想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备好每一环节,备好每一过程,备好每一目标,备好每一方案,备好每一学生,这样才能使得课堂教学高效,课改落到实处。
七、合作的无助性
课改提倡学生间的合作探究,但有些课堂的所谓合作是表面化、程式化的,学生之间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互助的对象,没有合作的空间。要想改变无助的合作交流现象,就应充分调动小组同学间的互助积极性,激发同学间的交流、同学间的质疑、同学间的点评、同学间的研讨,使彼此吸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八、交流的浅显性
师生、生生的交流对于教学效果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现在的课堂经常有这样的现象:一是不该交流的问题让学生交流,不该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不该研究的问题让学生研究,不该列入的交流环节硬加入一个环节;二是交流时间不够,没有充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要想让学生交流得深刻、充分,教学中必须懂得“听一听不如看一看,看一看不如写一写,写一写不如说一说,说一说不如辩一辩”,高度重视交流,重视相互间的研讨。可以让学生当一回老师,每课都坚持,每人在课内至少发一次言,思维就会时刻保持活跃,并向纵深发展。
(作者单位:东港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