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职业道德教育创新中等职业教育德育模式
2017-03-11◎刘富
◎刘 富
深化职业道德教育创新中等职业教育德育模式
◎刘 富
中职教育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改革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模式,形成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的新型中职德育模式,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使之更加适应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
中职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教育;德育模式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到的“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精神,遵循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规律,深化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创新德育模式势在必行。
一、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内容片面,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意识
根据对部分中职学生抽样调查数据分析表明,有48%的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了解概念不清,36%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前途不了解,56%的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没有合理的规划。这些情况表明:学生的职业道德与企业需求有一定差距,中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在“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教育上存在欠缺,中职德育内容大部分仍然停留在泛泛的教育上,与职业相关的内容相对很少。
(二)德育活动注重形式,不能与学生个人发展所需要的职业素养相联系
根据调查,中职学校的德育实践活动大部分与普通学校的活动一样,注重演讲比赛、社团活动、知识竞赛等,很少与学生未来发展的职业联系起来。同时,由于受活动经费的限制,一些活动还流于形式,因此,活动成效不是很显著,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意义不大。
(三)德育队伍不健全,缺乏专业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
大部分中职学校对德育工作重视不够,师资队伍不健全,缺乏专业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而且教育水平良莠不齐。同时,在大力提倡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今天,很少有企业参与学校的德育教育,因此,企业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方面,不能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德育途径单一,缺乏信息化教育环境的时代特色
现在的中职学生大部分是“零零后”,他们生活在网络时代,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无处不在,学生也已经习惯于通过网络获得必要的信息。而现在的中职学校虽然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应用于教学比较多,应用于德育相对较少,尤其是在德育管理、德育教育资源开发等方面存在短板,因此,德育的实效性难以提升。
二、新型德育模式的特点
(一)德育制度科学化
普及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教师绩效考核、德育学科评价和学校德育工作评估四项德育评价机制。以德育队伍各项工作制度为基础,以学校学生管理系列制度为手段,以学校各项物质为保障,最终形成安全的、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德育制度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德育管理水平,做到制度育人,规范管理。
(二)德育队伍全员化、专业化
德育工作树立全员参与意识,学校每位教师都应强化育人意识,自觉地承担起育人责任,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和人格来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不断加强教职工师德建设,建立健全师德考核制度,规范全体教师的育人行为,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团、队组织作用,通过开展“优秀班集体”“优秀团支部”等评优评先工作,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能力。
(三)德育效果最优化
学校可以以“和谐校园、绿色校园”系列大型活动为载体,开展有鲜明职业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党团组织、学生会,有组织地开展“体育节”“艺术节”“技能节”“科技节”等活动,设计出更符合学校学生特点、受学生喜爱的活动菜单,让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开拓视野,展现才能,培养团队协作、组织策划及创新实践等能力,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同时,在校园广播站建设的基础上开通校园电视台,创办校刊等,不断完善校园网,拓宽德育途径。
(四)德育内容特色化
以传统文化教育为载体,开展养成教育。搭建以“传承经典,启迪智慧,健康成长,快乐国学”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平台,让学生领悟到国学经典中关于感恩、诚信、礼仪等方面的哲理。
注重引入企业文化,深化职业道德教育。通过环境熏陶、管理接轨、聘请专家、课堂渗透、活动对接五个教育环节,加强学生实习、实训阶段的德育教育,帮助学生顺利地从学生角色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角色,从而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一方面加强心理学教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观摩与交流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增强心理承受、适应和协调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树立服务社会意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建立学生自主管理的“值周班制度”“学生会巡检制度”等,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服务和监督。
(五)德育组织网络化
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学校可以主动争取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在实践中探索“三结合”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形成“一会、二访、三挂钩”的校外教育新格局,与校内德育网络相互配套,使学校、家庭、社会互相联系,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在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会”,即家长会;“二访”是教师回访和家长访学校;“三挂钩”是指学校与社区、派出所及当地驻军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建立校外德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形成学校教育为主渠道,社会教育为依托,家庭教育为基础的新网络,营造全社会关心的育人氛围。
(六)德育教育深入职业生涯规划
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及时引导学生如何从校园走向工作岗位,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从而完成从社会人到职业人的转变。因此,需要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使用机制,选聘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和企业管理骨干人员等作为学校的德育顾问,定期对学生开展职业道德、从业人员岗位要求、企业文化、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教育。同时,要开展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走进企业、了解企业,增强学生成为职业人的信心。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赵秋义.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市场,2015(24).
(责任编辑:赵静)
刘富,沈阳市汽车工程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