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河池少数民族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2017-03-11谢璞骅

关键词:仫佬族毛南族河池

谢璞骅

广西河池少数民族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谢璞骅

广西河池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民族特色鲜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河池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困境,甚至处于濒临消失的危险境地。加强地方立法、坚持政府主导、实施精准帮扶、借力市场机制、利用院校平台、开展宣传展示是传承与保护河池少数民族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广西河池境内有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此外,河池还居住着壮、苗、瑶、侗等少数民族。他们世居在这里,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河池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其中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8项,涉及美术类的有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白库瑶的服饰文化;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4项,涉及美术类的有苗族服饰制作技艺、仫佬族刺绣技艺、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艺、毛南族石刻技艺、毛南族木雕技艺、壮族铜鼓制作技艺、南丹壮锦服饰、凤山瑶服饰。这些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广西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极其珍贵的文化财富。

一、河池少数民族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花竹帽,毛南语称为“顶卡花”,是用金竹篾和墨竹篾编织的竹帽。竹帽分上下两层,上层有15片主篾,每一片主篾的两端需破成25根篾线,竹帽上层的篾线约750根,上下层篾线相加,共有1 500根篾线。竹帽编成定型后,须用优质桐油炼制的油膏涂刷。油膏采用文火熬制,成膏以拉丝不断为宜。涂刷严格按“九晾九晒”工序实施。成品花竹帽编织密致、纹饰规整、色彩和谐、帽形美观、经久耐用、民族风格鲜明。因此,花竹帽成为毛南族男女青年的定情信物,象征着爱情、吉祥、幸福,被誉为毛南族的“族宝”。

白库瑶的服饰技艺。白库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因其男子着长度过膝的白裤,故得名。白裤瑶女子服饰的上衣和裙子通常采用该民族特有的“树汁染”或“树浆染”技术。人们将采集的树汁加适量的水,密封备用。印染时将树汁倒入锅内,加入适量牛油,煮沸至无气泡即可使用。染布前,先将白布作压光处理,再用画铲蘸黏膏汁在布面作画或图案。女子裙子的图案通常有三组,即菱形连续组合、连续人形纹饰或纯色。染过的布料还可刺绣花纹。白裤瑶男子服饰上身为蓝黑色立领对襟衣,胸襟两侧绣有鸡仔花图案,体现出该民族对鸡的崇敬;下身白裤裆大宽敞、长略过膝,膝部刺绣五条红色花纹,象征瑶王与外族战争时留下的血手印。

苗族服饰制作技艺。本文特指南丹县中堡乡苗族服饰。女子服饰有:耳环、银饰,采用银精制而成,银饰呈方形,有图案,通常缝在土布上,再附在头上;马鞍衣,制作方法与瑶族类似,图案、纹饰略有差别,有素装、彩装、红装三种;腰带、围巾,采用土布制成,围巾与彩带相配;裙子,制作方法与瑶族相仿,图案、纹饰各异;裹脚,采用白土布制成,长约7米,宽约3厘米;项圈,与男装类似,须戴10~12根;彩边、彩帽,采用若干种毛线精制而成。男子服饰有:上衣,采用黑布制作,高领、土布扣,无图案、纹饰;长袖上衣,采用画布制作,高领、土布扣,自由设计花卉、图案;裤子,采用黑布做成,大裤腿;裤带,采用车线和黑布制成,带长约1.2米,宽约1厘米,两端有图案和线须;裹脚,采用黑线制成,长约1.2米,宽约2厘米,类似绑腿带;小花带,制作工艺与裤带类似,长约2米,宽约0.5厘米,两端有花卉、图案等纹饰;头巾,采用黑蓝色土布制成,长约10米,宽约30厘米;项圈,采用银精制而成,有鱼类纹饰,通常只戴2根。

仫佬族刺绣技艺。仫佬族刺绣是仫佬族在土布或丝绸制作的手帕、帽子、袖口、围裙带、背带、裤脚口、鞋面等上面的刺绣。刺绣的图案有太阳、月亮、凤凰、麒麟、蝙蝠、蝴蝶、喜鹊、万紫克及象征祥瑞的花草、树木。在仫佬族的观念里,月亮和太阳,表示万物生存、天人合一;麒麟、蝙蝠、喜鹊,寓示吉祥福寿、喜事连连;蝴蝶、花卉,象征生活美好、姹紫嫣红;万紫克暗示辟邪镇魇、家庭平安。仫佬族刺绣是该民族独树一帜的民间技艺的集中体现,具有特殊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艺。煤砂罐是仫佬族传统的生产、生活器具。其制作工序依次为:舂碎煤块,加白泥,用龙泉水混合,揉成泥团,制坯、烧制、上釉。人们根据煤砂罐特殊用途,制成不同的罐。诸如烧水用的高罐,烧茶用的牛头罐,煮饭用的瓮口罐、篱耳罐,炒菜用的横扁罐、双耳扁罐,蒸饭用的饭甑罐,酿酒用的酒甑罐,装酒用的酒甑罐等,形状各异、品种繁多。煤砂罐是仫佬族就地取材、善于创造、方便生活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他们原始、古朴、自然的审美取向。

毛南族石刻技艺。毛南族石刻技艺指毛南族艺人以大理石为原料,采用圆雕、浮雕、镂雕、线雕、阴阳雕等技法,雕刻生活、生产器物或建筑构件的工艺。毛南族石刻早期应用于建筑构件、石桥、墓碑等,以浮雕居多,雕刻内容以花卉、生肖动物为主。随着社会需求的多元化,毛南族石刻拓展至器具、工艺品等领域,尤其是以龙为题材的石刻,代表了毛南族石刻的技艺水准。

毛南族木雕技艺。毛南族木雕技艺指毛南族艺人以紫檀木、牛尾木、春芽木等为原料,采用圆雕、浮雕、镂雕等技艺,雕刻年画、门画、灶画、扇面画、灯笼画以及用具、建筑构件的技艺。雕刻的内容有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潮水、云纹等。尤其是毛南族木雕傩面具,雕刻有三娘、三元、三界、土地、社王、灶王、雷王、雷兵、蒙官、万岁娘娘、花林仙官、太师六官、良吾、家仙等神像。因诸神所司领域不同,面具神态各异,有的慈眉善目,有的温文尔雅,有的怒目圆睁,体现了毛南族的宗教信仰和文明。

壮族铜鼓制作技艺。铜鼓是古骆越人创造的一种鼓状打击乐器,以广西河池壮族传世最多。铜鼓制作通常采用木模、石膏模、泥模拓形,按一定比例配制合金铜浇铸而成,制作工艺复杂、做工精细。精砂拓塑为铜鼓浇铸的核心形制与纹图模块,分鼓面正纹模与鼓腰外纹模,以石棉套筒为鼓腰内壁散热模,再以石棉水泥衬层加金属壳板为轮廓保护模架,以一块灵活翻动的盖板保护鼓面正纹砂型模。铸造时只有准确无误地配置合金铜的比例、掌握铜鼓模型的干硬度、调整铜水的温度,才能铸造出色泽灿然、纹理清晰、音质浑厚清亮的铜鼓。河池铸造的铜鼓,鼓面最大直径为360厘米,是2010年10月为贵州省雷山县苗年暨西江鼓藏节所铸。[1]

此外,南丹壮锦服饰、凤山瑶服饰与苗族服饰制作技艺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二、河池少数民族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征

河池少数民族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民族在特定地域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自发产生形成的,以适用性、通俗性而存在,以古朴、原真、自然而见长,是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美术的集中体现,具备以下艺术特征。

第一,艺术风格原始古拙,表现手法自然随性。仫佬族煤砂罐罐体粗糙、造型自由、纹饰洒脱,表现了居住在深山的“煤乡”仫佬族人民从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就地取材、富于创造的原始技艺和艺术表现力,所有器形均呈现出特有的原始美和随性美。

第二,造型夸张、色彩缤纷。毛南族木雕面具刀法或简洁、或细腻、或粗犷,方寸之间,凸显出艺人的造型想象力和娴熟的技艺。面具有的怒目圆睁,有的慈眉善目,有的温文尔雅,有的诙谐有趣,活灵活现地塑造出本民族信仰诸神的不同神态和性格特征。[2]

第三,寓装饰性和寓意性为一体。白裤瑶男子的白裤膝部刺绣的五条红色花纹,白地红纹,具有醒目的装饰感,同时寓示着瑶王与外族战争留下的五指血手印。白裤瑶男女服饰上衣刺绣的鸡仔花纹饰,极具美感,寓意该民族对鸡的崇敬。壮族铜鼓鼓面中心的日光纹由光体和十二道光芒构成,从里向外依次有花卉、树木、人形、元宝、龙、牛、马等纹饰,做工极其精致,凸显了壮族人民对太阳的崇拜。仫佬族刺绣的纹饰或图案多为太阳、月亮、凤凰、麒麟、蝙蝠、蝴蝶、喜鹊、万紫克及花卉、树木等,构图饱满、纹饰简洁,寓示着仫佬族人民向往光明未来、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

第四,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身。艺术源于生活,生活因艺术而丰富多彩。仫佬族煤砂罐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烧水、煮饭、炒菜、存储、酿酒等日常生活需要而逐渐产生的日常用具,透过这些用具,人们能够感受到仫佬族人民率性、自然、粗犷的审美理念。毛南族石刻作品多是生活、生产中使用的石水槽、石水缸、石水盆、石磨、石碾以及建筑构件石柱、柱础、石阶梯、石拱桥、石狮等,石刻艺人精心在顽石上雕刻出龙凤麒麟、人物花卉,玲珑、纤巧、流丽,给人以美的感受。

三、河池少数民族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河池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少数民族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挖掘、发现和研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强组织领导工作。2012年,河池成立了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8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4个项目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7个项目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编著了《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一书。尽管如此,随着社会环境的剧变和市场经济的外部冲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已经处于后继无人的窘境,有的已濒临失传。

第一,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工艺复杂、劳动强度高、效率低、市场竞争力偏弱。譬如,因市场需求量有限,原始古拙、浑圆锃亮、铸工精良、布局对称、花纹精美的铜鼓,市场价格不高,这直接挫伤了铜鼓制作艺人的制作积极性。目前,河池地区铜鼓制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只有韦启初、韦启参二人,他们熟练掌握各类铜鼓形制、纹样图式和规格、音色区别技术,制作的铜鼓多为省市级人民政府的特选文化赠品,并没有完全进入市场。不属于特选文化赠品铜鼓艺人的产品,因市场渠道狭窄,产品销售不畅,经营状况堪忧,生活也陷入困境。

第二,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现代工业的巨大冲击,已呈现被工业制成品逐步取代的趋势。譬如,图案精美、绣工精细的仫佬族刺绣,因手工制作成本高,与物美价廉、经久耐用工业机织布相比,仅有民族传统技艺、文化方面的优势。又如,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材质特殊、技术性强、编织过程繁杂、人工成本高,与同类功能的工业制成品帽相比,其状况与仫佬族刺绣类似。

第三,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外部观念的深刻影响,有的已退出或部分退出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随着现代社会资讯即时传播的普及,河池地区各少数民族人民在服饰、生活用品等方面逐步接受现代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其中铝制品、玻璃制品、塑料制品逐步取代了煤砂罐制品;涤纶、涤棉、羊绒、棉布机制品逐步进入仫佬族、毛南族、壮族人民的生活。这些民族的人们平时已不再穿着本民族刺绣服饰,只有重大节假日或婚庆典礼时才展示民族盛装。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已与少数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

第四,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扶持力度有限,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尽管河池市对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相当重视,可是因财力所限,市本级财政预算资金只能维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日常办公和普查工作,全市包括美术类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出版和相关实物的征集缺乏资金,只能任其散落在民间,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而自行消亡。另外,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和传承也离不开民间艺人,由于民间艺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制成品受市场的挤压和冲击,政府对其扶持力度小,年轻一代多数不愿意承袭祖辈的手艺,进而直接导致传承人断代。

第五,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艺人文化水平偏低,缺乏持续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精神。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竹帽编织技艺第四代传承人谭顺美,现年81岁,仅有小学文化,其技艺主要是先后随舅父和父亲口传心授所得,缺乏必要的美术理论和文化知识作指导,花竹帽制成品多局限于本民族的需要,市场拓展能力偏弱。环江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鼓铸造技艺第三代传承人韦启初、韦启参兄弟年已50多岁,均只有初中文化。尽管他们技艺精湛,但因文化水平低,对铜鼓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品牌价值、市场价值认识不到位,对铜鼓铸造技艺后备人才培养力不从心。随着他们年龄的增大,铜鼓铸造技艺也存在后继无人的风险。

四、河池少数民族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产业化的基本思路

河池少数民族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该地区少数民族人民世代相承、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们既是河池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和实用价值的重要资源。这些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河池少数民族特殊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艺术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加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利用,有利于记住民族发展的乡情、乡愁,有利于促进偏远民族地区文明与现代都市文明对话和互通,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特殊文化、艺术、技艺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地方立法,制定传承与保护政策

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深入开展河池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全面掌握本行政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传承人、相关场所、实物资料、传承与保护情况等。在现有的基础上,建立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支持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充分利用设区市的立法权,根据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广、项目多、民族风情浓郁、地方特色鲜明的特点,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细则,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保护政策与措施,确保包括美术类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在法律的框架内有序进行。[3]

(二)坚持政府主导,多渠道筹措传承与保护资金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主导者,河池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千方百计地继续争取国家、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做好专项资金的管理与使用工作,尤其是对国家重点资助名录的项目,力求尽快见效,对区、市项目的传承与保护起示范作用。市(县)财政要从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大局出发,积极落实配套资金。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投资渠道,主动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本地区包括美术类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努力形成中央、自治区、市、县和社会资本多方投入、共同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格局。

(三)实施精准帮扶,建立有效的传承人保护机制

借鉴精准扶贫的经验,针对不同县域、不同项目和传承人的状况,采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河池包括美术类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如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承人谭顺美,壮族铜鼓铸造技艺传承人韦启初、韦启参,仫佬族刺绣技艺传承人谢秀荣、谢继姿等人,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帮扶机制。要组织专家以图文声像并茂的形式,抢救性记载他们的特殊技艺,编著成册或制成视频永久保留。坚持因人施策、因项目施策,为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提供与项目相适应的场所,适时资助他们免费开展传艺、教学和交流活动,对立志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学艺人采取发放助学金、奖学金、政府贴息贷款等方式,鼓励他们传承技艺。对终生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绩突出者试行授(给)予与工艺美术类大师等同的荣誉称号和福利待遇,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四)借力市场机制,合理利用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各市场主体之间的平等竞争。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制成品最终必须面向市场,平等参与市场竞争。要以开放的姿态,引进各类社会资本,改进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工艺流程、降低制作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尽可能使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制成品贴近市场、贴近消费者,促使民族艺人能够依靠市场生存、发展和壮大,成为令人羡慕和受人尊敬的职业,进而使河池丰富的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五)利用院校平台,全面提升传承人的文化、艺术水平

拓宽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授途径,重视学校教育,在河池全市中小学开设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课程,通过课程展示、制作、讲解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技艺,培育中小学生对民族文化、艺术、技艺的熟悉度和认同感。在河池学院艺术学院设立专门研究机构、开设少数民族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并在河池国家和自治区级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坊设立教学实习基地,为本地培养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部分尚处中年、文化水平不高的传承人,采取政府补助、学院培训的方式,开展中短期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

(六)开展宣传展示,传播和弘扬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传文化部门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影视、新媒体等传媒,广泛宣传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在全社会营造传承传统、民间文化节庆活动,民间手工艺展示活动的浓郁氛围。鼓励文化、文物、科技、档案等部门开展学术研究,整理、归档、展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结合文化遗产日和本地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各类展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民俗活动,普及传承和保护知识,增强全社会传承和保护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河池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是毛南族、仫佬族、壮族、苗族、瑶族等各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结各民族情感的纽带。传承和保护好河池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民族地区的文化自信,增强各民族人民的文化认同,实现“两个建成”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 河池市政协.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7.

[2] 韦景耀.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对策[J].河池学院学报,2012(3):119-124.

[3] 罗兰.历史、物质性与遗产:十四个人类学讲座[M].汤芸,张原,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责任编辑 周军伟)

1006-2920(2017)04-0018-05

10.13892/j.cnki.cn41-1093/i.2017.04.004

谢璞骅,广东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广州 510320)。

猜你喜欢

仫佬族毛南族河池
广西仫佬族古歌活态传承研究*
河池学院办学特色推介·音乐与舞蹈学院
民俗主义视域下的毛南族分龙节考察
基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仫佬族特色村寨保护研究——以罗城大勒峒村为例
毛南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口述史研究——以贵州卡蒲毛南族乡田野调查及其启示为例*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
梦幻老君山
山路颂歌
河池娃问鼎世界级机器人大赛 等
广西仫佬族传统蔬菜种质资源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