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谣《南山南》翻唱流行的文化诠释

2017-09-12何世剑陈伟琳

关键词:山南民谣大众文化

何世剑 陈伟琳

民谣《南山南》翻唱流行的文化诠释

何世剑 陈伟琳

民谣;《南山南》;翻唱;流行音乐;文化诠释

一、有价值的“翻唱”:民谣文化的再生产

“翻唱”作为一种音乐文化再生产的重要方式,关键在于赋予旧事物以时代新意义,给老文本赋予艺术新生命,让老歌产生新价值。翻唱旨在激活旧作的意蕴,赋予它新的个人生命情感和思想印痕,同时助力老歌新传播,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和生活气息。翻唱能让听众“有意味”地接受,同时演绎了一场跨越时空、贯通今古、泯灭身份、联系你我的“思想对话”。

第二,火爆媒介激活“民谣精神”,《南山南》助推现代人纾解生活压力。电视媒介的发展助推乐坛流行翻唱“民谣”风。以《中国好声音》来说,自第二季始每季都会翻唱民谣,从《玫瑰》《斑马斑马》到第四季的《我在人民广场吃炸鸡》《南山南》,民谣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激活了“自由歌吟故事”的精神,帮助受众在歌声中寻找迷失的主体,让悲悯的情怀获得抒发。在科技发达、网络便捷的现代社会中,流行音乐歌手云集,真正能被群众接受的歌手,除了具备高超的歌唱技巧,还需要有感动人的“音乐能力”。音乐创作的历程是艰辛的,音乐人需要自由创造,抒发主体情感,展现个性才华,彰显人格魅力。吴群达指出:“民谣它是讲故事的,安安静静歌吟故事,而不是像一些人唱歌炫耀他的技巧、声音或者那些浮华的东西。”[3]在与民谣歌手的经常接触中,吴群达发现真正的民谣歌手,身上散发一种与快速的、消费的现代社会很不一样的魅力。现代人生活忙碌,人与人之间缺乏深入交流,时常会感到孤独与寂寞。他们往往选择喧嚣吵闹的场所,去排解寂寥心情;或参与电视音乐节目,跟随歌手的音乐节奏,自由吟唱,随性品味,舒缓社会压力,寄托情感体验,找寻人生知音。

第三,“有意味”地翻唱《南山南》,能解放身心收获美的享受。英国文艺批评家贝尔曾说:“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审美感情,便成为有意味的形式。”[4]3翻唱《南山南》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创造,它用音乐诉说情感,唤起人们的悲美记忆,激活人的生命律动,重新认识自我生活。朱光潜指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5]119随着音乐旋律、节奏的变化,时空轮转,过往记忆来回闪现、变换。过去虽已随风流逝,但美好的意象将永恒存在。聆听音乐亦是美好的,观众自然而然进入美感世界,跟随歌曲来进行一场又一场跨时空的“思想对话”。一定程度上,民谣具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它能帮助人们进入审美的世界,解放身心,让失败者重拾战斗的勇气,使绝望者收获意外的惊喜。宗白华言:“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 ‘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6]59《南山南》让“身”与“心”结合,在律动中感受自己的身体,通过聆听歌声获得身体的解放,在强调动感的同时,寻求精神的飞跃,心灵随着音乐节奏快乐地飘荡,释放出平时被压抑着的情感。

二、共鸣的“情感”:追忆校园似水年华

青春年少,最具创造活力。与青春有关的歌吟、叙事与追忆,满是“阳光灿烂的日子”。翻唱《南山南》,青春校园时光的美好与忧伤,被大江南北不同区域的学子“创意”地谱词与吟唱,就像法国著名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一样,他们以独特的意识流形式追忆流逝年华,歌词中不时交叉地重现过往岁月,抒发着对故人、往事的无限怀念,表达着莫名的难以排遣的惆怅,勾连着彼此共鸣的情感,诠释着“怀旧文化”的永恒魅力。

第三,“意识流”的追忆叙事,表达流转多变的复杂心绪。20世纪意识流小说的发展,从音乐中吸取了许多艺术创作经验,同时也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形式表达技巧。普鲁斯特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利用一个小乐句的反复出现,触发人物的回忆,起到暗示、联想和强调的作用。它突破了传统小说的线性结构程式,以主导动机作为肢体构成因素,改变了小说文字欣赏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一种音乐审美状态。音乐和文学的结合,并不是追求故弄玄虚的效果,因为人的意识、心绪复杂多变,无法用言语来完好表达,借用音乐的飘摇的状态,更有利于读者接受。音乐家为了表现内心的情感,有时也可以借助外部的构架,用文学语言来倾诉内心的澎湃。《南山南》的创作和翻唱,一定程度上也借鉴了意识流小说的写作技法,它用音乐的技巧揭示人物复杂的流转的意识变换。当心绪蒸腾上升,说话者的腔调加重了、放大了、变形了。倾诉获得了升华,诗篇就变成了歌曲。经过修饰、润色和改造,歌曲就把复杂变化的心绪固定下来。这一意识流的创作方式,融合于歌词与旋律当中,音乐运用隐喻,将作品的优美意境深刻融合一体。在追求音乐性的同时,创造出一种循环往复的气氛;借用音乐的对位法,形成错综复杂的叙述,完成时空关系的复述;仿照音乐曲式结构,来建立犹如小说一般的整体框架。

三、文化的“合奏”:青年的音乐狂欢

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活水平,也改变着生活观念、消费理念。当代青少年出生、成长于文化“合奏”的时代,受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精英文化、消费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等影响至深,形成了多样性、变异性的文化观、价值观,更多时候还被贴上“青春亚文化”标签。王一川指出:“青年亚文化在抵抗着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同时,也在利用着大众文化,并且还因此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7]在校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力强,为摆脱传统压制,消解精神压力,常借助音乐、舞蹈、影视等大众文化来狂欢、宣泄、移情。《南山南》被青年争相倾情演唱和高校学子翻唱,便是多元文化“合奏”的有力体现。

第一,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同歌。民谣乐曲简单,节奏鲜明,旋律优美,以大众喜闻热见的方式演唱,弥漫着淡淡的忧伤。民谣作为高雅文化,体现为它强调人类共同生存经验,歌唱人性共有生命情感(爱情、友情、亲情)。它能缓解忙碌生活者的压力、紧张和疲倦,为遭受情感打击者开导、疗伤和复苏,抚慰漂泊异乡者的伤感、孤寂和郁闷。民谣作为通俗文化,旋律简单容易记住,普遍情感容易共鸣,艺术曲风易为大众接受。《南山南》的流行和翻唱,正是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同歌的表现。它吟唱爱情、友情,曲风迎合了大众审美取向。尤其是翻唱者不改变曲调,通过新编歌词来讲述不一样时空中产生的青春故事,歌曲具有一般民谣均具备的通俗性、大众性特点。诚然,每个人都曾有青春岁月,许多人都拥有校园时光,共通的情感,易激发岁月感怀。刻苦铭心的青春故事,青涩朦胧的年少恋情,脉脉流淌的温情友谊……一切都是岁月酿就的美酒,夜深人静时,当寂寞与孤单盘旋心头,过往的回忆和着歌声,让我们感怀、留恋。

第二,保守文化与时尚文化共吟。互联网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演绎出色彩缤纷的文化世界,带来了文化的变革和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成为社会必然选择,保守文化与时尚文化的融合成为时代进步的标志。新时代的民谣生产,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追寻着更广泛的审美认同。创作者用熟练的技法将传统音乐元素与社会现实景况结合,谱写出一首首各具特色、内涵和风格的现代流行音乐。《南山南》原创曲调中运用吉他、钢琴和提琴等配器,呈现现代音乐风格,中间部分加了一段断断续续的旧上海式音乐,现代风情中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韵味,使得歌曲成了一架穿越时空的收音机,赋予音乐浓厚的历史意义。这样一种时尚文化与保守文化的融合,开创了新的审美可能——“艺术狂欢化”。巴赫金说:“狂欢化消除了任何的封闭性,消除了相互间的轻蔑,把遥远的东西拉近,使分离的东西聚合……使人们可以用新的方式观照世界……展示了新生事物的不可制服和无往不胜。”[9]177保守文化因循传统,维护稳定,排斥非主流和亚文化。思想活跃、生命力旺盛的青年拿起音乐武器,向一切社会世俗、传统、保守原则砍去,生发着富有广泛吸引力的除旧布新精神和魅力。

第三,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合奏。作家梁晓声曾说:“一切歌不是文化的索引,便是时代的伴唱。”[10]51不同音乐的流行,有着相对应的受众群体,其文化意义值得我们把握和诠释。民谣长着文化精英的面孔,而流行音乐则披上了大众文化轻纱。迪格比·波茨尔将精英定义为“占据功能性阶级分类中最顶端的群体”[11]。在他看来,文化生产者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其文化属性。然而此一标准并不适用于评价民谣歌手,原因在于民谣歌手往往社会地位不高,但他们却思想先觉、主体性强,惯用精英意识、方式来演绎流行歌曲,批判社会现实。他们关注社会的共同问题,反思大众审美状态和物质状态,分享精英文化和审美经验。民谣一旦流行,就进入了大众文化领域,成为了一种文化“快餐”。《南山南》得到了社会大众的热烈响应,从张磊的翻唱到高校学子的改编,可以看出它作为非主流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存在,表现出大众对“青年亚文化”的自觉接受和认同。

综上可见,民谣《南山南》运用意识流方式写作,追忆似水流年,表达复杂多变心绪和惆怅感情,迎合了大众共通情感。它的翻唱流行,作为一种有价值的文化再生产,助力了老歌新传播,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和生活气息。校园学子争相翻唱《南山南》,表现出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同歌,保守文化与时尚文化共吟,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合奏的品格。

[1] 辛华.一曲《南山南》张磊火起来[EB/OL].[2017-05-13].http://news.163.com/15/0805/00/B07DC07900014AED.html.

[2] 高爽.用民谣精神讲述音乐[EB/OL].[2017-05-10].http://epaper.jwb.com.cn/jwb/html/2015-09/10/content_12_6.htm.

[3] 李莹华.讲故事的“民谣精神”[EB/OL].[2017-05-07].http://news.163.com/15/0907/10/B2TE9SOQ00014AED.html.

[4] 贝尔.艺术[M].周金环,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5] 朱光潜.谈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6]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7] 阿多诺.论流行音乐[J].周欢,译.当代电影,1993(5):84-89.

[9]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五卷[M].白春仁,顾亚铃,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10] 梁晓声.关于“歌”的断想[M]//陈子善.雅人乐话.上海:文汇出版社,1995.

[11] 钱丽娟.精英还是大众?:中国1980年代流行歌曲中的民间文化及其精英阐释[J].文化研究,2015(1):26.

(责任编辑 周军伟)

On the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Popular BalladNanshanNanCovers

HE Shijiana,bCHEN Weilinc

(a.CollegeofArtandDesign,NanchangUniversity,Nanchang330038,China;b.ChineseNationalAcademyofArt,Beijing100029,China;c.CollegeofArtandDesign,NanchangUniversity,Nanchang330038,China)

NanshanNanis MA Di’s representative work, who found the ballad group “Ma You Ye”. It shows a youthful flavor and a strong nostalgic significance. As a valuable cultural reproduction, cover helps the new spread of old songs with the new era connotation and modern times. In remembrance of youth passes as a fleeting wave,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is used in the song to express the complex mood and melancholy feelings, which cater to the common feelings of the masses. Campus students rush to coverNanshanNanshow the integration of elegant culture and popular culture, conservative culture and fashion culture, and elite culture and mass culture.

ballad;NanshanNan; cover; popular music;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1006-2920(2017)04-0029-05

10.13892/j.cnki.cn41-1093/i.2017.04.006

何世剑,文学博士,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昌 330038),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与影视学2014级博士后(北京 100029);陈伟琳,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与舞蹈学硕士研究生(南昌 330038)。

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整理、传播与数据库建设”(15ZDB003);2017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发展视域中电视品牌构建与传播研究”(YS161017);2015年江西省高校教改研究课题“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高校影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XJG-15-1-12);2015年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改课题“音乐与舞蹈学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探索”(JXYJG-2015-004)。

猜你喜欢

山南民谣大众文化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十唱共产党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 这个大地,我过来了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我是这世上最幸运的人
我是这世上最幸运的人
略谈西藏山南市图书馆发展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