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孩子去干活”
——台湾李玉贵老师《北极熊学游泳》教学赏析

2017-03-11张咏梅

辽宁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海豹北极熊李老师

◎张咏梅 蒯 威

“放孩子去干活”
——台湾李玉贵老师《北极熊学游泳》教学赏析

◎张咏梅 蒯 威

当我们对于语文教学诸多问题莫衷一是的时候,不妨放宽眼界,感受一下不一样的语文教学。前不久,有幸聆听了来自台湾的台北市国语实验小学李玉贵老师执教的《北极熊学游泳》一课,给人以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感觉,让人颇受启发。

启发一:文本解读的“儿童化”

《北极熊学游泳》是一篇简短浅显的课文,全文不足两百字:

北极熊在冰上捉到一只小海豹,小海豹说:“请你不要吃我,我会教你游泳。”北极熊说:“我早就会游泳了!”小海豹说:“你没发现吗?我们住的地方越来越小了,过不了多久,我们都得搬家。只会游泳还不够,要游得够久、够远,才能游得到新家。”北极熊看了看,发现冰山真的越来越小,只好让小海豹教他游泳。不久,小海豹教会北极熊,他们一起游向大海里更远、更大的冰山。

这样一篇小童话,相信即使没有老师的指导,二年级的孩子要读懂童话的内容也不算难。但是,作为课堂上的语文学习,自然与孩子的课外阅读、自由阅读有所不同,李老师是怎样定位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呢?让我们听一听她在课堂上的这几个问题:

——读读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的内容哪些是真的?哪些不是真的?

——如果你是小海豹,怎么说才能让北极熊不会吃掉自己呢?

——作者写这个故事,是希望谁读到这个故事?为什么写这个故事?

或许,当我们面对这样一则文本还要纠结于是偏向于内容还是表达的时候,李老师用自己的课堂实践告诉我们:哪怕是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触摸作者的表达方法,揣摩作者的表达意图。教学中,李老师正是通过这几个关键问题入手,通过推论文章可能的读者,猜测文章可能的内容,分辨文章真实的部分与虚构的情节,从而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童话的特点,即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有趣的想象;同时,也逐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即呼吁人们关注身边的环境变化,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最关键的是,学生这样的领悟不仅仅是通过文本内容品读出来的,更是通过对文本体例的理解与作者写作意图的揣摩中得出,难能可贵而又匠心独运。李老师的教材解读不可谓不“深”,为什么课堂上学生同样学得津津有味?其原因就在于,李老师的解读是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的,李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往往也是学生阅读后自然而然提出的问题——故事哪些是真的?小海豹为什么没有被吃掉?……儿童化的文本解读,才是真正为孩子的解读,才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反观我们身边一些青年教师的课堂也在教材解读上下足工夫,却远远脱离学生实际,结果学生却望尘莫及,被远远地抛在身后。

启发二:教学策略的“生活化”

教师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小海豹为什么没有被吃掉呢?读读小海豹的话,看看哪个句子、哪个词语是他没有被吃掉的原因,圈一圈。

(学生自由练读)

生:小海豹说“你没发现吗”,是让北极熊自己去注意身边环境的变化。

生:这样说还有点启发北极熊。

师:是呀!你们看,如果小海豹这样说会有什么不同——(教师模仿用生硬的语气朗读:你没看到吗?你不知道吗?你自己不会看啊?……)

生:这样说意思虽然差不多,可是只会让北极熊更生气,早就被吃掉了。

师:其实意思也不太一样耶!

生:“看到”“看见”只要长了眼睛都可以,可以“发现”不仅是看到,还要去想一想。

生:“你没发现吗”其实是小海豹要北极熊根据自己看到的,引起他的思考,这样才能打动北极熊。

师:你们个个都很厉害!那你们有没有发现,小海豹的话里还藏着什么字词,让他没有被吃掉。

生:我发现了“都得”这个词。这说明如果冰山变小了,北极熊和小海豹都要离开这个地方,没有别的选择。

师:这个词语也被你发现了!读读这几个字(出示:我们住的地方越来越小了)是哪个字词让小海豹没有被吃掉呢?为什么要用“我们”呢?

生:小海豹用“我们”这个词,让北极熊听了很舒服,不让他生气。

生:“我们”这个词好像是说他们俩就像好朋友一样了。

师:说话很有方法,我们都要跟小海豹学说话。

乍看这个片段,更有点“口语交际”教学的味道。仔细品读一下,其实李老师的教学完全采用的是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析语言,理解内容。这段教学中,李老师紧紧抓住一个核心问题——小海豹怎么让北极熊没有吃掉自己?其目的是让孩子具体感受小海豹说话时遣词造句的用意,感受语言表达的技巧。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这是个并不轻松的教学任务。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李老师通过前段教学,为这两个人物关系进行了清晰定位,也就是“天敌”。面对天敌北极熊,小海豹似乎在劫难逃,有什么办法能让北极熊不吃掉自己呢?怎么说服对方呢?从课堂来看,这既是小海豹面临的问题,更是每个学生面临的问题。而这样的情境学生并不陌生,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为了达到自己的一些目的,常常要想方设法说服别人。每个学生学习的起点并不是“0”,除了他们之前的语文学习、自己的阅读实践,其实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孩子自己的生活经历。李老师的教学,建立了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有难度却并不可怕,不轻松却有所收获。

启发三:课堂行进的“慢节奏”

镜头一:课堂上,面对一些词句的品悟与理解,李老师好几次让全体学生起立,要求每个人都要静静地思考问题,直到有了自己的想法再坐下。

镜头二: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遇到了一些困难,表达得不够清楚,旁边的学生马上举手。李老师没有让举手的学生发言,而是对全班同学说:“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倾听,等他讲完了你举手再补充。”

镜头三:李老师叫了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学生一时说不出来,显得非常着急。李老师说:“你很努力地在想,你走在思考的路上。这是最感动的小朋友。”直到那个学生说完。

镜头四:小组学习交流时,李老师提出,说话之前小伙伴之间需要面对面,面带微笑,眼睛看着对方,然后才能彼此对话。

……

这样的细节,一堂40分钟的教学中不胜枚举。与我们追求效果、讲求效率的课堂不同,李老师的课堂似乎“慢”了,慢下来等学生思考,慢下来等学生发言,慢下来等学生把话说完、把话听完……有的时候,简直让下面的听课老师感到着急。可就是这一“慢”,留给学生真正思考的时间;也是这一“慢”,留给了全班同学交流、分享的机会,而不是公开课上永远活跃的三分之一孩子。李老师就是以这样一种“慢”节奏的教学,不急不忙地引领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思考,讨论,交流……就像是三千年前,一位智者带着一群学生,或临水而思,或席地而坐,各抒己见,侃侃而谈。这样的课堂,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转变,老师是导演,孩子才是真正的主演,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有自己的空间展示。也许这样的课堂上,我们看不到小手直举的壮观,听不到小脸通红的争论,却仿佛看到了思维的火花,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正如李老师在课后交流时反复强调的,课堂就应该“放孩子去干活”。其实不仅仅是在课堂,从教材解读开始,到教学环节设计,再到课堂实践,每个环节教师都要抱有“放孩子去干活”的理念,心里装着学生,眼里看到学生,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广阔的空间,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让语文学习实实在在地进行。这与新课程的理念也是不谋而合的。只是对比之下,我们在实践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李阳)

猜你喜欢

海豹北极熊李老师
该得奖的李老师
狗和海豹的相似之处
宠物难伺候
北极熊将在100年内灭绝
舍不得您,李老师
绝望的北极熊
可爱的海豹
李老师的心事
北极熊为什么不怕冷?
北极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