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素养渗透
2017-03-11◎金莹
◎金 莹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素养渗透
◎金 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我们有效借助“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将语文素养教育渗透在学习过程的每个环节。
一、追根溯源学写字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学科及其他学科的基础。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结合本地区的特色网络资源,我们开展了汉字学习活动。
(一)课前预习,学生自己动手
我们充分利用本地区特有的网络资源平台,布置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到网络资源库去收集和筛选,特别是对一些汉字的演变过程,更要预先有初步了解,再到课堂上汇报学习。
例如:小学低年级“月”字的教学,学生能理解的是“月”就是天上的月亮,带“月”字旁的字一般都与月亮有关。但是,通过查阅资料后,知道了“月”字的演变过程,“月”?字实际上是由两个不同的字演变而来的。
(二)有效利用课堂,加强对生字新词的理解与掌握
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电子白板里的“我会学汉字”的资源,对汉字的字音、字形、字意、组词、造句、解析及书写范式、笔顺等进行演示与讲解,带领学生互动学习,有效达到直观教学与探究学习的有机结合。学生学得有兴趣,印象深刻,不但记忆牢固,对汉字也能够追根溯源,了解古人造字的过程,理解字的本义,为古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巧借资源强阅读
信息技术时代,学生阅读的空间很大,不局限于课本、书刊,更多的是网络资源。我们抓住这一优势,将有效阅读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
(一)善用课堂,发挥主阵地作用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应抓住课堂的40分钟进行有效教学。课前,教师充分利用PAD这一教学工具,提前将录制好的微课资料发送到每位同学手中。在课堂自学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理解程度,有选择地进行观看和研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再适时将收集到的问题集中起来,大家共同学习讨论。可以上网,可以查阅,可以讨论,可以思考,寻求多元化的解决途径。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适时提供必要的帮助,让学生先学,遇到问题教师再教,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二)巧用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背景知识是与文本紧密相关的知识,通常包括作者介绍、写作目的、社会背景等。在阅读教学中,背景知识介绍是一个重要环节。我们通过网络平台向学生介绍背景知识。
如教学《井冈山》一课,仅从字面,学生对于“井冈山是英雄的山”很难理解。通过网络平台上的背景知识介绍,学生知道井冈山之所以是英雄的山,不在于外形的雄伟,而在于内涵的集聚。井冈山是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的就是井冈山。这里走出了很多英雄,他们中的很多人为革命牺牲了,所以“井冈山是英雄的山”。
(三)交际互动,让阅读教学更精彩
“才如江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自身具有很高的学识和很好的修养,通过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必将影响学生。我们在教师提高自身储备方面是做足了准备。我们定期上传教学资源到网络平台,在“班班通”资源平台上,每册书的每一课都有独立资源包,包括优秀的导学案、PP T课件、微课、相关素材、音视频资料,供教师选择。教师在上课前会提前将备课平台资源包的内容进行筛选、修改、整合,整理到授课平台,根据需要,有选择地使用,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四)运用电教媒体,突破重难点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重难点。信息化教学的优越性之一,就是能把抽象的变为具体的,把不动的变为活动的,启示学生去思考、理解、发现。
教学《狼牙山五壮士》,学生初读课文后只能从字面上感知文章的内容和人物的情感,到网络资源中去收集文字资料和视频影像,学生可以通过文字的解读和影像的感染,进一步了解时代背景,感受到在当时的环境和背景下,人物的高尚情操和精神境界。将收集到的视频资料放到电子白板上,将照片、文字放在投影上,学生的情绪马上被带动起来,再理解课文内容,再感受人物形象,就深刻得多了。
(作者单位:北镇市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