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王若飞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的过程

2017-03-11苗体君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王若飞达德旅法

苗体君

(广东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青年王若飞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的过程

苗体君

(广东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青年王若飞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王若飞出生在地主家庭,却成了封建家庭的受害者,儿时便有反压迫的愤怒。7岁时,他入贵阳达德学堂读书,接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立志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奉献一生,并投身贵州的辛亥革命。赴日留学时,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赴法勤工俭学期间,他结识蔡和森才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并投身革命实践,组织领导了旅法勤工俭学学生掀起了三大斗争,最终成了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王若飞;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旅法勤工俭学

王若飞是杰出的中共领导人,1945年8月,他作为中共代表团代表之一,与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并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了著名的《双十协定》。1946年4月8日,王若飞携带着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谈判的最后方案,乘飞机从重庆返回延安,因飞机失事而不幸遇难,享年50岁。共和国并没有忘记王若飞对中国革命事业的贡献,2009年,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评选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王若飞位列其中。回顾历史,看看出生在偏僻闭塞贵州安顺的王若飞如何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

一、出生在地主家庭,却成了封建家庭的受害者,儿时便有了反压迫的愤怒

1896年10月11日,王若飞出生在贵州省安顺城北街的一个号称“北城王”的地主家庭,曾祖父王世清,以出租土地、染布为业,兼营养蚕。祖父王克树,在清朝担任“登士郎”一职,相当于九品官职。王世清、王克树在世时,二人善于经营,是王家的鼎盛时期,被当地人称北城王、“诗礼”之家。

王若飞的祖父王克树娶有两妻,即王若飞的庶祖母王杨氏,亲祖母王顾氏。王若飞的伯父王孝友和叔父王孝恭,均为王杨氏所生。王若飞父亲王孝源、母亲黄固贞生有王若飞和王若芬兄妹两人。王若飞5岁前,因聪明伶俐,被曾祖父视若掌上明珠,深得宠爱。曾祖父去世后,庶祖母王杨氏成了王家实际的当家人,家中大小事均须听她摆布。王杨氏为人凶狠毒辣,本来就与王若飞的亲祖母有隙,曾祖父在,不敢寻衅报复,曾祖父过世后,她便处处为难王若飞的父母;加之王若飞的父亲嗜赌成性,又吸食鸦片,经营的生意又惨遭失败,给王家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困难,庶祖母就借此为由,将其赶出家门,使之流落街头最终潦倒而死。

父亲离家后,王若飞与母亲、妹妹就失去了依靠,在家中受尽了庶祖母、伯父、叔父的虐待与折磨。王若飞在《自传》中对这段经历记述道:“亲祖母早死。只在五岁前,我是九十多岁曾祖父最宠爱的小孩。自曾祖父死后,庶祖母即将我父亲逐出(她偏爱其亲生的伯、叔)。我母亲被留作磨房推磨与厨下烧饭工作,而我与妹妹则成了庶祖母伯叔每天拳打脚踢的东西。”[1]248庶祖母还常常骂王若飞的母亲是“八败星”,王若飞兄妹被迫去干力所不及的重活,经常遭到庶祖母和伯叔的打骂。一次,庶祖母要王若飞去井边提水,王若飞吃力地提到家门口,过门坎时,碰翻了水桶。庶祖母见后,便拿起竹板对着他一阵猛打,王若飞被打得头上鲜血直流。一旁的王若芬去拉哥哥,也挨了一顿打。当天晚上,兄妹二人不敢回家,就在一户人家的屋檐下住了一宿。还有一次,王若飞去给叔叔送一碗汤面,碗没有端稳,面汤洒了一地。叔父大发脾气,罚王若飞跪下。王若飞坚决不跪,叔父狠狠地朝他左耳猛打一巴掌,王若飞左耳被打聋,当即倒地,并留下了终生残疾。可见,这时的王若飞已经有了愤怒时的抗争。

二、在其舅父进步思想的熏陶下,立志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奉献一生

王若飞母亲及兄妹在王家的遭遇,引起了王若飞的外婆及两个舅舅的关注。1904年3月,王若飞的二舅黄齐生把他从安顺王家接到了贵阳,贵阳是贵州的省会,从此,王若飞眼界大开。当时,王若飞的外公已经去世,外婆彭氏精明贤慧,性情温顺。大舅黄干夫在新式学堂学过西方的自然科学,并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思想,是贵州省内著名的革新派。二舅黄齐生幼年时,读过几年私塾。他既懂旧学,又懂新学,同时还受到了大哥黄干夫民主思想的影响,思想倾向于进步。此时,黄干夫、黄齐生兄弟都在达德学堂教书。王若飞在其《自传》中说:“七岁时才被齐生舅父接来贵阳(连同母妹一块)。我父亲当时流浪各地,自己衣食都照顾不过来,所以我童年时代,完全是在舅父家养活长大的。我舅父家庭也很清贫,完全靠教书过活。”[1]248

王若飞到贵阳后,先被送进舅舅创办的达德学堂预备班学习两年,然后以优等生升入达德学堂初小一年级。在达德学堂王若飞勤奋好学,按照规定达德学堂的学制为初小四年、高小三年,共七年,但王若飞读完初小、高小学总共仅用了五年的时间。1933年6月,王若飞在《对于过去所受母校教育的印象》一文中回忆说:“我从九岁到十五岁,七年的长时间,不但读书于这个学校里,而且是长年和舅父住宿于这个学校中。……这七年中所受的教育,是极活泼生动、富于变化的教育,是非常值得回忆的。”[1]127这期间,王若飞开始重视外文的学习,距离达德学堂不远处有一座天主教堂,教堂里有一位名叫劳古望的法国传教士,对达德学堂的许多革新措施很感兴趣,劳古望表示愿意到达德学堂为学生进行法文义务教学,为此,达德学堂开设一个法语班。王若飞得知消息后,立刻报名参加。王若飞认真学习每个单词,非常注重发音的准确性,这也为王若飞后来赴法勤工俭学创造了语言条件。

1901年,清政府打出了“维新”的旗号,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达德学校,便是在这个社会的剧烈的变动的时间,应着时代的要求涌现出来的,这使得它的出生,是具有革命的意义。”[1]128达德学堂除了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向学生宣传“自由”“民主”“平等”“人权”,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想。学校还秘密地组织学生阅读《民报》、《革命军》等书报,传播反清革命思想,希望通过宣传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培养革命人才,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在此期间,王若飞还根据歌颂我国古代女英雄花木兰《木兰诗》‘关山度若飞’的意境改了名字,立志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奉献一生。”[1]254在达德学堂,王若飞在舅父黄干夫、黄齐生进步思想的熏陶下,阅读《民报》《新民丛报》《革命军》等进步书刊,思想非常激进。王若飞代老师给低年级同学上课时,经常向学生宣传进步刊物上的好文章,有时还会选一些章节念给学生听。有一天,校园里突然出现一张《禁书布告》,上面所禁书目大都是黄齐生推荐的书刊。王若飞提笔在《禁书布告》上画了两个“×”,并对看布告的师生说,这些被禁的书读得越多越好。

三、参加哥老会,积极投身贵州的辛亥革命,并目睹辛亥革命的失败

1907年3月,孙中山在越南河内设立了领导西南起义的总机关,并策划了两广起义、云南的起义,因云南、广西与贵州相毗邻,对贵州的影响非常大,哥老会在贵州开始活跃起来。哥老会又叫哥弟会,是清代民间秘密组织,参加者主要是产业工人、破产农民、退伍军人和游民。最初,以反清复明为宗旨,辛亥革命前,哥老会接受了同盟会领导,并积极参加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此外,贵州的革命党人也加紧发展组织,积极准备武装起义。达德学堂有一部分激进的教师和学生,他们有的加入了革命党,有的加入了哥老会,年轻的王若飞加入了哥老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同年11月3日晚,贵州陆军小学堂学生150余人,首先宣布起义,清朝驻贵阳的新军同时响应起义,随后,贵阳的清政府大小官吏悄然离职。11月4日,贵州宣布独立,并成立了军政府,达德学堂成为辛亥革命在贵州的总参谋部。贵州独立那天,王若飞一大早就来到学校,并带头剪掉了头上的辫子。军政府成立后,组织了临时护卫队,王若飞与达德学堂20余名学生参加了护卫队,王若飞扛着枪在贵阳街头维持秩序,并“担任稽查城防工作。”[1]248此外,为了鼓励贵州人民的革命斗志,王若飞的舅父黄齐生以明末抗清英雄何腾蛟的故事为素材,改编出了新川剧《大埠桥》,王若飞在剧里扮演了重要角色,并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哥老会在贵州起义中起到了很大作用,贵州军政府成立后,哥老会的活动公开化,很多受压迫的下层民众纷纷加入哥老会,所有武装部队也加入了哥老会,一时间,哥老会成了十分荣耀的一个组织。但哥老会不懂得采用正确的革命策略,在革命力量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时候,过早地去侵犯地主阶级的利益,如向地主索取巨款等,这就必然引起地主阶级的极端仇视。“地主阶级的代表戴戡、刘显进、任可澄等,乃勾结滇军唐继尧,假名北伐,于一九一二年一月进兵贵阳,将真正领导贵州光复的军事力量、政治力量全部扑灭力。”[1]248-249轰轰烈烈的贵州辛亥革命遭到了彻底失败。

1911年年底,王若飞从达德学堂毕业,1912年初,唐继尧主政贵州,任命黄干夫为实业司长,实业司初建,急需扩充人员,黄齐生、王若飞都到了实业司工作。不久,王若飞到最喜爱自己的老师蔡衡武开的书店里作店员,在书店里,王若飞一面做事,一面读书,两年后,黄干夫调任铜仁矿务局局长,该矿扩大业务范围,增加了一批新职工,王若飞因文笔娴熟被调到矿务局当文牍员。1915年,袁世凯宣布恢复君主制度,自称为皇帝。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怒了全国人民,云南、贵州首先宣布独立,爆发了讨袁运动。据王若飞回忆:“一九一五年冬,滇黔讨袁军起,舅父黄齐生代表贵州政府外出联络,命我携款从湖南赴沪。当时沿江客旅已不通,盘查由贵州出外的人极严。我行自辰溪被扣,经过月余以无确证释放,乃赶到上海,随舅父遍历南北各省许多地方,于一九一六年冬天才经四川回转贵阳。一九一七年,即在达德学校任小学教员。”[1]249

四、赴日留学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后回国参加五四运动

贵州地处山区,信息闭塞,直到1917年春,才有第一批私费留日生,也仅有3人。同年底,贵州决定选派8名全官费赴日留学生、8名半官费赴日留学生、10余名自费赴日留学生。王若飞考取了全官费留日生,恰在这时,王若飞的舅舅黄齐生因贵州当局故意为难、压迫,无法在贵州继续工作下去,甥舅二人“逐于残腊风雪中匆匆相偕离家远出,从此以后即未回过贵州。”[1]249

对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甥舅二人甚为疑惑、焦虑。1918年春,黄齐生率领贵州留日学生到达上海,应约拜访了孙中山。黄齐生当面请教孙中山,若干次革命,若干次失败,每次失败后,先生作何感想?孙中山答道:“我只觉得每次失败之后,办法正多。”[2]21-22后来,王若飞请黄齐生谈谈见到孙中山后的印象时,黄齐生说:“我看孙中山先生与政客相处而无官僚气,与士大夫相处而无迂腐气,与军阀相处而无横暴气,与工农相处而无粗率气,与哥老会相处而无流氓气,与官商华侨相处而无市侩气,此其所以为盖世之伟人。”[2]22对多次失败中的孙中山以极高的评价。

1918年初,王若飞抵达东京,并进入东京明治大学,明治大学没有老师给中国学生授课,对此,王若飞有记述“为了领官费挂名为明治大学学生,实际完全自己看书,未上过一次讲堂。”[1]249这期间恰逢十月革命胜利后,日本报刊上刊载有大量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文章,日本的学者还翻译出版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王若飞则“尽力搜读社会主义刊物。”[1]249但这时的王若飞思想是混杂的,他在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之外,还研读了西方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和无政府主义的著作。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日本的多家报刊对五四运动进行详细报道,王若飞被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所打动,他多次向黄齐生要求回国参加五四运动,黄没有应允。

1919年5月7日,是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二十一条”的国耻日,日本政府在这一天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日本政府的强盗行径极大侮辱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留日中国学生的尊严,引起了留日生的极大愤慨。王若飞等贵州籍学生开会商议后,认为日本是个强盗国家,不能再在日本忍受屈辱。为了表示抗议,他们一致要求回国,随后,王若飞一行离开日本回到上海,当时五四运动已发展到全国,上海学生、工人组织了游行示威,王若飞加入游行队伍,与学生一起散发传单,并在街头发表了揭露日本帝国主义欺侮中国人民的演讲。

五、赴法勤工俭学期间,由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彻底转变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

1919年10月16日,王若飞从上海出发乘船赴法勤工俭学,11月下旬到达巴黎。王若飞首先在巴黎北边不远的方登普鲁公学补习了4个月的法语,1920年4月5日至5月10日,王若飞在圣夏门钢铁厂做制模工,这期间,王若飞写下了《圣夏门勤工日记》,发表在《少年世界》杂志上,文章影响极大。《圣夏门勤工日记》记载了勤工俭学的真实状况,当时是白人压迫、剥削黑人,资本家剥削工人,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的压迫、剥削,真实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当时,所谓的勤工俭学就是先在法国的工厂里打工,挣到钱以后,再去学校读书,一般是打3年工,然后拿着积蓄的钱读2年书,但王若飞与其他人的看法迥异,他认为钱在手边,很容易就花掉了,即使存了下来,但随时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如,第一年所存的钱,本可够这一年的学费,但到第二年物价上涨,恐怕就不够用。所以,王若飞主张“稍积款只要能支半年用费,就读书,完了又做工”[1]257。1920年上半年,王若飞在圣夏门钢铁厂做工,下半年,王若飞“来到巴黎南面小城蒙达尼的一所公学读书,和在这里学习的湖南勤工俭学生蔡和森等结识。”[1]257可以说结识蔡和森,对王若飞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时到法国勤工俭学的中国学生中,有一大批是立志救国,到遥远的异国他乡去寻求救国救民真谛的人,蔡和森就是他们这群人中最杰出的代表。1920年7月,蔡和森、向警予、李维汉、肖三等十几名湖南新民学会会员在蒙达尼开会,研究如何改造未来中国与改造未来世界的问题,虽然王若飞是贵州人,但因他在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中,善交际、有才华、思想进步,也被破例邀请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把“工学励进社”改名为“工学世界社”,打破仅限于湖南人的小圈子,最大范围内联络旅法勤工俭学学生中的思想进步分子。8月,工学世界社成立,王若飞参加了工学世界社,随后,在蔡和森等人的影响下,王若飞开始系统地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无产阶级革命与叛徒考茨基》等著作,阅读思考中,清理原有的各种错误思想。对此,李维汉在《回忆新民学会》一文中写道,王若飞“和我多次在运河岸上散步并畅谈。他告诉我,欧战前信仰过俾斯麦主义,欧战后改信威尔逊主义,最后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3]从此,王若飞在思想上,由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彻底转变成了一位马克思主义者。

工学世界社成立后,在改造中国问题上,在入会的社员中存在着两种意见:一种是无政府主义的;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为了统一思想认识,1920年12月,工学世界社在蒙达尼召开社员代表会。会上,蔡和森作了题为《怎样救中国》的报告,王若飞坚决支持蔡和森报告中提出的以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的主张,并“向到会代表详尽阐述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据当时与会者回忆,他讲话时以清晰流畅的口才,奕奕动人的神采,吸引了所有的听众。静静的会场,不时为热烈的掌声所震动。尽管当时那两种对立的主张,未取得一致的认识,但蔡、王的演说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在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38-39

六、投身革命实践,组织领导了由旅法勤工俭学学生掀起的三大斗争

1921年旅法勤工俭学学生掀起了三大斗争,即“二八运动”、拒款斗争和进占里昂大学的求学斗争。王若飞参加了这三次斗争,并在组织领导斗争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20年下半年,欧洲资本主义世界出经济萧条的景象,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生产停滞、物价上涨,大批旅法勤工俭学学生找不到工作,陷入了经济无着、求学无门的困境。旅法勤工俭学学生不得不靠华法教育会发给的每天几法郎生活费,维持着最低程度的生活。华法教育会于1916年6月22日在巴黎成立,其主要职责是介绍中国学生到法国留学,经费主要来源于会员的会费、捐款、公益捐助和产业生息。1921年1月,华法教育会宣布该会不是专门负责解决旅法勤工俭学学生困难问题的官方机构,并与全体勤工俭学学生脱离一切经济关系。恰在这时,国内报纸刊上说国内一些团体募集了300万法郎捐给了华法教育会,以资助旅法勤工俭学学生,但留法学生并没有拿到这笔钱。实际上华法教育会已将这笔钱私分了。为此,王若飞与徐特立去找华法教育会负责人吴稚晖,吴企图把他们支吾过去,王若飞、徐特立向吴稚晖严正指出:“解决勤工俭学学生的问题,华法教育会有不可推诿之责任,应从速设法”[2]41。双方谈判没有结果,最后华法教育会根据北洋军阀政府电令,通告学生,断绝给他们的经济援助,还诬蔑学生无兴趣也无能力做工,要强迫他们回国。

1921年2月27日,工学世界社在巴黎开会讨论对策,2月28日,王若飞与周恩来、蔡和森、陈延年等组织400余名旅法勤工俭学学生到中国驻法国大使馆门前请愿,提出的口号是“吃饭权、劳动权、读书权”[1]257,史称“二二八运动”。为何参加“二二八运动”的学生人数仅占旅法勤工俭学学生的一小部分,其原因是,当时在旅法勤工俭学学生中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主张通过勤工俭学,学生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科学知识,培养革命人才,要求当时的北洋政府为学生提供学习经费,并帮助解决入学问题。这派的代表人物是蔡和森、向警予,他们是参加、领导“二二八运动”主力军。另一种观点以赵世炎、李立三、徐特立、黄齐生为代表,主张通过做工学到组织工人的本领,同时也学到科学知识,为革命训练人才,他们没有参加“二二八运动”。“王若飞广泛结交朋友,他在各地同学间起着联络、推动,有时甚至是斡旋的作用。”[2]257其实王若飞是支持赵世炎、李立三观点的,但同蔡和森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还参加组织领导了“二二八运动”,“4月的一天,王若飞专程陪同赵世炎到蒙达尼同蔡和森等面谈,终于消除隔阂,结束争论,团结起来,共同革命。”[1]257

1921年7月,北洋政府派大员到巴黎向法国政府借款,并传出借款数由3亿增加为5亿,并定于7月25日签字,对此,巴黎华人非常激愤。“工学世界社的周恩来、蔡和森、王若飞等领导勤工俭学学生奋起反对。7月、8月相继召开两次声势浩大的拒款大会。王若飞亲自到蒙达尼、圣泰田、圣夏门、里昂、方登普鲁、哈费尔、哈佛娄等地做工作。向巴黎发来大量的支援电报。”[1]257-2588月13日,召开的第二次拒款大会,大会通知在借款草约上签字的陈篆到会,向大会说明真相,陈篆不敢到场,派出两位秘书到会搪塞。王若飞出席了大会,向大会报告了中国公使馆暗中勾结法国政府的经过。会上,陈篆派出的两位秘书遭愤怒群众的殴打,并被迫当场签字,声明反对向法国五亿法郎的大借款。会后,法国政府怕事态扩大,答应暂缓贷款,拒款斗争取得了胜利。

为了解决旅法勤工俭学学生的就学问题,中国驻法公使馆曾以勤工俭学学生的名义向欧洲各国募捐筹款,法国政府也答应以中国的“庚子赔款”,来创建里昂大学。但里昂大学建成后,因为5亿法郎借款的流产,妨碍了法国在中国的利益,更影响到中法政界有关人员升官发财的机会,所以宣布里昂大学不招收中国旅法勤工俭学学生。“勤工俭学学生开展了进占里昂大学的斗争。人员有分工,王若飞等留在巴黎负责联络、组织接应。斗争失败,蔡和森等104人被遣送回国,王若飞等留在法国继续斗争。”[1]258

旅法勤工俭学学生开展的三大斗争促成了先进分子的觉醒,他们认识到了建立一个严密、战斗力强的共产主义组织的必要性。1921年底,在赵世炎、周恩来、王若飞等共同努力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宣布成立。1922年6月,王若飞经胡志明的介绍加入了法国共产党,在得知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的消息后,王若飞“即迫不及待地向中共中央写信申请加入。张申府、廖焕星从国内带来中央的复信,承认王若飞等加入中国共产党。”[1]258经过漫长的探索,王若飞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信仰归宿。

综上所述,可以说青年王若飞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经历20多年,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他出生在地主家庭,本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安逸生活,但家庭的变故,使他在家中受尽了虐待与折磨,竟意外成了封建家庭的受害者,儿时的王若飞便有了反压迫的第一次愤怒。7岁时被舅父黄齐声接到贵阳,进入达德学堂读书,在两位舅父进步思想的熏陶下,王若飞立志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奉献一生。辛亥革命爆发前,王若飞参加民间组织哥老会,积极投身贵州的辛亥革命,并接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辛亥革命失败后,困惑中的王若飞赴日留学,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王若飞由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了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发生在赴法勤工俭学期间,与结识湖南人蔡和森有着直接的关系。王若飞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投身革命实践,并组织领导了旅法勤工俭学学生掀起了三大斗争,才使得王若飞最终变成了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王若飞.王若飞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陈志凌,贺杨.王若飞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五十九辑[G].北京:中华书局, 1979:27.

Abstract:The forming of young Wang Ruofei’s Marxist world outlook experienced a long period with setbacks. Wang was born in a landlord family,but became a victim of the feudal family.He was rebellious from very young age and enrolled in Dade School in Guiyang at the age of seven.Thereafter,he received the idea of bourgeois revolution and decided to devote the whole life to the reviv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the participation in the 1911 Revolution in Guiyang.During his learning in Japan,he began to receive Marxism.During his learning in France,he became acquaintances with Cai Hesen and turned from a radical democrat to a Marxist.He participated in revolution and organized three campaignsamong Chinese studentsin France,which led to a determined Marxist.

Key words:Wang Ruofei;Marxist world outlook;learning in France

[责任编辑:罗 昂]

On the Forming Process of Young Wang Ruofei’s Marxist World Outlook

MIAO Ti-jun

(School ofMarxism,Guangdong Marine University,Zhanjiang,Guangdong 524088)

D231

A

1674-831X(2017)04-0089-06

2017-06-30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5YJA770014)

苗体君(1969-),男,河南鹿邑人,广东海洋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人物研究。

猜你喜欢

王若飞达德旅法
邓小平的旅法革命活动
见证革命情谊的棉背心
王若飞和乌兰夫的革命友谊
濠河边长大的旅法艺术家——赵无极
名士襟怀烈士心:才识德三绝之谢道韫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吉卜林旅法著名插画师瞿澜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吉卜林旅法著名插画师瞿澜
王若飞、李培之在黑海
傅作义保护王若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