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时代突发事件发布与报道
2017-03-11朱建华
朱建华
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QQ等社交工具极大地加速了信息的快速传播。突发事件发生后,媒体尤其是主流新媒体能不能第一时间发出权威信息,关乎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3人死亡4人受伤,这是2017年7月国内发生的一起恶性暴力事件的结果。事情经过大概是这样的:一男子持刀砍伤3人,驾车逃跑时又撞伤4名路人,7名伤者中有3人抢救无效死亡。事件发生后,充满血腥味的现场短视频和照片,通过朋友圈、微信群等社交媒介大肆传播。
信息在个体之间传播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真,甚至成为谣言。事件真相是什么?公众期盼有来自官方的权威说法。这类突发事件,媒体报不报?怎么报?着实考验人。不报道,对媒体来说,说不过去。如果报道,如何进行把握?在公众焦急的等待和期盼中,警方发布了事件通报。
移动互联网时代“万物皆媒体”,个人和机构既是信息的发布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如今,个人和机构借助微博、微信等平台,与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之间的界线日渐模糊。
警方的通报发出后,让公众迅速了解到事件真相,通报也成为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来源。数据显示,通报仅在警方的官方微博“@平安武汉”上,一天点击量就超过1500万,转发近3000次,评论超过7000条,点赞超过1万人次。“为警方果断处理点赞”“感觉警方处理的还是很及时的”“没有人民警察的果断出击,将有更多群众暴露在危险之下,我们需要这样的勇敢”……留言跟评中为警方点赞的网友不在少数。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是,通过媒体发布的一些突发事件新闻通稿,因过于强调“领导高度重视”曾接二连三引发舆情。这份警情通报全文虽然仅有172字,但涵盖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等,比较全面。
可以说,警方的通报中没有一句多余的话。通报是一种公文并非新闻报道,作为公文的警情通报已经在去程序化、领导化,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要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就更要努力。这份警情通报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与报道提供了一个范例:
一是要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突发事件报道也未尝不是这样。上午9时2分接到报警,11时4分发布权威信息,这已经算是快的了。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重大突发事件最迟要在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
二是简洁。快报结果、慎报原因,是突发事件报道的原则性要求。通报172个字,关键要素齐全这很不简单。与一些几百字的新闻通稿大部分是在谈“领导高度重视”相比,这个通报既全面又简洁。
三是具体。能具体不笼统,这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是一种高要求。通报不仅回应了公众的各种关切,几个关键要素还比较具体。比如,事件发生的地点、行凶者的身份信息、事发原因、凶器为“菜刀”等。
四是态度。态度是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引导力的体现。态度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确实存在。通报中的“请广大网友不要传播血腥图片视频”就是一种态度。这句话很有现实针对性,既是呼吁,也利于引导公众对遇害者保持尊重。
五是质量。移动互联网时代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与报道讲究快,但仍应追求效果与质量。“民警及时出警赶到现场,果断开枪将王击伤并控制”,这句话简言之,就是警方开枪击了,但没有击毙凶手而是击伤了。击伤不击毙,反映了警方在突发事件处置时仍能严格手中的权力,做到不滥用职权。对生命的敬畏,保障犯罪嫌疑人的生命权,这很有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