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的功能确认
2017-03-11陈杰思
陈杰思
中国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的功能确认
陈杰思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等中国传统价值观是其灵魂。中国传统价值观是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和深厚土壤。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发挥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功能。这些功能是:认同功能,包括文化认同、价值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教化功能,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凝聚功能,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主导功能,引导人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矫正功能,对错误的思想与行为进行矫正;立身功能,让人们安顿于中华文化精神家园中;统一功能,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传统价值观 认同功能 教化功能 凝聚功能 统一功能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文化建设、道德建设却显得相对滞后,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将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的基础打牢,这个基础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的灵魂就是中国传统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淡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5 日第2版。在价值观领域,出现了这种现象:有的人价值观处于虚无的状态,有的人价值观处于混乱的状态,有的人奉行的是狭隘功利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如果忽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教育,就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难于取得成效。这是因为,中国传统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习近平总书记讲道:“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
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第1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理念,其中的“和谐”来自于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和”,“平等”与“公正”来自于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义”,“爱国”和“敬业”来自于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忠”,“诚信” 来自于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信”,“友善”来自于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仁”。中华文化具有生生不息的精神品格,中国传统价值观需要结合现代社会的生活实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虚心学习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范畴主要有哪些?孔子归纳为“三达德”,即“ 仁、智、勇”;管仲归纳为“四维”,即礼、义、廉、耻;董仲舒归纳为“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宋代归纳为“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孙中山归纳为“新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笔者在历代归纳的基础上,去其重复,总结归纳为“十大义理”,即“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许多专家认为五常是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的基本范畴。例如,戴木才认为“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戴木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上)》,《唯实》2014年第4期。.郭齐勇认为,“五常”是中华民族最普遍、最重要的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郭齐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和基础》,《光明日报》2014年4月2日。
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发挥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以下功能:
一、认 同 功 能
按照“不诚无物”的原则,如果中华民族成员没有真诚的民族感情、民族认同,没有真实的民族核心价值观,则中华民族整体就难于生存。正如没有母爱的真实存在,母亲就不是真正的母亲;没有孝道的真实存在,子女就不是真正的子女一样。民族感情,是通过民族文化熏陶而形成的。民族尊严,是由民族文化自信与自觉铸造的。康有为先生于1912年在《孔教会序》中讲:“今中国人所自以为中国者,岂徒谓禹域之山川,羲、轩之遗胄哉?岂非以中国有数千年之文明教化,有无量数之圣哲精英,孕之育之,可歌可泣,可乐可观,此乃中国之魂,而令人缠绵爱慕于中国者哉。有此缠绵爱慕之心,而后与中国结不解之缘,而后与中国死生存亡焉。”*康有为:《孔教会序》,《孔教会杂志》1913年一卷二号。孝慈之道,培养了对亲人的感情,通过教化,将对亲人的感情扩大为对历代圣贤英烈的感情,通过仁爱之道及忠之道,又将感情扩大到全体中国人民。同时,接受中华文化的中国人,接受了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其心灵进入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与中华民族的众多生灵心心相印,同心同德。如果不从以上两个方面去做,对许多人来讲,中国人民就成为一个抽象的集合体,根本无法对其产生真实的感情。炎黄子孙的民族情感,正是通过崇敬家谱、族谱、方志、国史所载的人物,并通过这些人物所承载的民族精神,不断得到强化的。
文化认同、价值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是一种递进的关系,即通过中华文化建立文化认同,通过文化认同建立价值认同,通过中华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最后,在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基础上建立国家认同。
在台湾地区,正是存在丰厚的儒家文化资源,正是有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才使认同中国的“九二共识”成为主流民意。“台独”势力大搞“去中国化”,推行“文化台独”,摧毁中华文化,试图毁灭台湾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对中国的国家认同。所以,任何毁灭中华文化的行为,不管其动机如何,其结果都同“台独”的方向一致,就是瓦解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进而分裂中国、祸害中国。不仅仅在港澳台,更重要的是在祖国大陆,真正地弘扬中华文化,树立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这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法宝。
二、教 化 功 能
中国传统价值观具有丰富的道德理论,可以充分发挥教化功能。弘扬中国传统价值观,最重要的途径是国学复兴。国学复兴最重要的是经学教育,是复兴义理之学。经学之所以重要,在于经学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载体。中国传统价值观存在的四条渠道是:存在于义理经典中,存在于广大民众的心灵中,也存在于民俗民风中,存在于文学艺术中。在新文化运动以后,整理国故派、疑古派、教条主义者都在怀疑、贬低、否定经学,学校中取消了读经,加之西方负面价值的冲击,现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主要存在于经典中,已经从民众心灵、民俗民风、文学艺术中大量消退。恢复经学,推行经典教育,通过国学教育体系让经典中的核心价值观进入民众心灵、民俗民风、文学艺术,实为当务之急。只有在经学的地位恢复之后,道的崇高地位才能恢复,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崇高地位才能恢复。各级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家庭、个人通过教化的方式传播中国传统价值观,个人则通过自我修养的方式接受中国传统价值观。树立中国传统价值观,是文化产业健康繁荣和文化事业正确发展的前提与保障。当代中国文化产品最大的危机是正面价值缺失,负面价值泛滥,价值混乱,价值虚无,唯有通过弘扬中国传统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解决以上问题。
三、凝 聚 功 能
树立中国传统价值观,让每个中国人的心灵和行为体现传统价值观,才是真正的“同心同德”,这才能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缺乏共同的价值观,整个民族就是一盘散沙,离心离德。中华民族并非没有共同的价值观,而是共同的价值观躺在经典之中,许多人没有通过经典教育在自己的心灵和行为中树立核心价值观。
孙中山先生树立的“民族主义”旗帜,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是一面伟大的旗帜。孙中山提出: “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孙中山全集》第九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88~189页。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地区差异很大,各民族有自己的传统信仰。如果中华民族没有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就丧失了赖以团结的精神纽带,就丧失了共同奋斗的目标,就丧失了相互沟通的精神要素。正是由于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发挥着伟大的凝聚作用,每当中国出现分裂时,各种政治势力都以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使命;每当出现外敌入侵时,中华民族都能够万众一心地抵御外侮。
四、主 导 功 能
在多元文化中,必须坚持正面价值的主导性。社会发展不能离开价值观,没有正面价值的引导,发展就会朝着错误的方向行进。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核心价值观为人们确立了正确的方向。特别在当今社会中,多元文化产生了多元价值,负面价值泛滥成灾,如果核心价值观没有发挥主导功能,许多人就会迷失。树立传统价值观,就确立了是非判断的标准。如果丧失核心价值观作为判断标准,人们就只能根据自我功利来判断。
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铸造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灵魂,就会丧失生命力、创造力,就会丧失正确的前进方向。正是由于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激发起广大人民的爱国精神、抗争精神,激发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才使中国摆脱亡国亡种的危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西方人自己所承认的:“中国群众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之四分之一”。*转引自潘正祥、胡君:《什么样的民族精神需要我们去弘扬和培育》,《理论前沿》2003年第7期。
五、矫 正 功 能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作为中华民族的十大核心价值观,就像是十面镜子、十把标尺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用这十个标准来衡量自己,规范自己,纠正自己。在教化的过程中,我们先考察社会现实,如果看到社会中存在着重个体轻整体的现象,我们就用重整体的观念加以矫正;如果社会中存在重整体轻个体的现象,借整体之名贬斥个体,要求个体无原则地服从整体,就用张扬个性的观念加以矫正。如果是整体主义横压一切,就需要为个人解除束缚,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才能使社会充满生机。如果社会中存在着重器轻道的现象,我们就应当运用尊崇正道的观念加以矫正;如果现实中存在着重竞争轻和谐的倾向,就应当运用重视和谐的观念加以矫正。如果现实中存在着重权利轻义务的倾向,就要运用注重义务和责任的观念加以矫正。如果社会中存重利轻义的现象,我们就要用重视道义的文化加以矫正。如果社会中存在着重物质轻人伦的现象,我们就要用崇尚道德的文化加以矫正。只有进行矫正,才能达致义利兼顾、权利义务统一、道器相辅、群己相依、和谐竞争相宜的局面。
六、立 身 功 能
中国传统价值观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要发挥经世致用的功能,除了对国家、民族、社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外,对个人还有安身立命的功能。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灵魂,具有提高修养、培养品德、慰藉心灵、铸造人格、健全心理等功能。据不完全统计,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的占30%~ 40%,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约10%左右。据孟洁、 张河川的研究,焦虑组与无焦虑组相比,焦虑组中46.2%的人崇尚物质主义,而对照组(无焦虑组)中只有14.2%的人崇尚物质主义;抑郁组(重度抑郁)中33.7%的人崇尚物质主义,而对照组(无抑郁) 中只有14.8%的人崇尚物质主义。对于中国传统价值观,对照组(无焦虑、无抑郁组)普遍比焦虑组、抑郁组有更高的认同水平。*孟洁、张河川:《物质主义与“传统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许多人的精神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甚至出现心理疾病,就是因为他们的心灵丧失了传统文化的滋养。他们将自己从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家园中游离出来,在精神上无依无靠,无所皈依。
七、统 一 功 能
儒家倡导的大一统,对于当今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大一统不仅是国土的统一,还是民族的统一、价值的统一、思想的统一、文化的统一、经济的统一。当然,民族、价值、思想、文化、经济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认为: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天下”即“普天之下”,此观念随着华夏民族的认知视野的扩大而分为三个层级:一是指中国,二是指中国及周边的民族和国家,三是指地球上所有的国家。“平天下”是儒者的崇高理想。“天下”又是文化范畴,梁漱溟认为传统的天下观,是“文化至上”的价值观。
中国作为祖国这个概念,包括土地、人民与文化,而不是指一家一姓的政权。国家统一,主要是指祖国疆土的统一,不允许有地方分裂现象。孟子提出“天下定于一”的观念,认为国家大一统是社会安定的前提。国家大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为,国家统一则人民共享太平,国家分裂则生灵涂炭。由于中国地域广大,王朝更替的同时,通常会发生国家分裂的现象,即地方势力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争夺中央政权。在乱世中,英雄豪杰都以追求国家统一为己任,最终推动国家走向统一。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指出: “从历史记载来看,秦以前,华夏族称它的祖国为中国,中国是华夏各国的总称;秦以后,中国扩大为当时境内各族所共称的祖国。所以,中国这一名词的涵义就是祖国,朝代则是统治阶级在各个不同时期所建立的国家称号。中国为各族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所共有……朝代有兴有亡,一个代替一个,中国本身总是存在着并且发展着!”*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 65页。任何个人、任何团体,都应当效忠祖国。中国的任何地区,都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人不得有分离国家之企图。在王朝覆灭之时,地方政权即使宣布脱离中央政权,但同时认为并未脱离中国,仍以追求国家统一为目标。如满清末期南方各省宣布独立,只是脱离清王朝,并非脱离中国。
在中国大地上,华夏民族、汉族、中华民族这三个概念都不是以血缘或种族来划分,而是以文化作为标志。当今中国的民族大一统,涵盖了中华大地上所有的民族,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大一统,不是某个少数民族的大一统,也不是汉族的大一统。费孝通先生讲:“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民族大一统的主要标志就是文化大一统,即在中华大地上,只要是接受了中华文明的种族,就在三个不同时期分别融入华夏民族、汉族、中华民族,成为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唐人韩愈在《原道》中说:“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转引自彭林:《道德理性:中华礼乐文明之魂》,《文史知识》2014年第2期。实现文化大一统的方式,不是运用暴力,而是教化,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朱熹:《四书集注》,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0页。著名学者金耀基先生认为:“中国是一个国家,但它不同于近代的民族国家,它是一个以文化而非种族为华夷区别的独立发展的政治文化体,或者称之为‘文明体国家’。”*金耀基:《中国政治与文化》,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1997年版,第177页。
中国不是西方文化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不能仅仅要求维持以法律为基础的政治认同,而必须有超越族群之上的更高的目标和认同,才能有效克服族群之间的隔阂和散离,形成同心同德的局面。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认同,在中华大地上弘扬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就是要重建中华道统,实现核心价值的统一。前苏联分裂,就是因为只以政治认同作为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缺乏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一旦政治认同出现断裂,国家就瓦解,这是血的历史教训。在中国,由于大陆和港澳台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政治认同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显得更为重要。维护中国统一,不仅要有共同的政府、共同的法律、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历史、共同的荣誉、共同的防御体系、共同的制度,还必须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价值。个人必须依靠国家的养育、庇佑,依靠国家提供安全保障和物质生活条件,依靠国家给予的知识教育和道德教化,确立民族核心价值,才能真正地安身立命。
中华义理是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价值、智慧的有机整体。学习中华义理,是重建中华传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中文“文以载道”,中华历史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印证,国画、书法、国乐、中医、戏曲、民族歌舞、园林建筑、民俗节日、传统礼仪等科目分别以“艺”“技”“器”的方式承载核心价值,学习以上科目也是在弘扬和践行中国传统优秀价值观。
以民俗节日为例,“和”的精神体现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定在农历十五日满月之时,以月圆、灯圆、汤圆、饼圆象征人的团圆。团圆不仅是亲人的团圆,还是乡邻的团圆,扩大为民族的大团圆。传统节日按自然运行的规律安排,体现天人相应的和谐观念。“仁”的精神体现在:重视人情,重视亲情,亲人团聚,互相关怀,互致问候,相互祝福,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孝”的精神体现在:在春节、中秋节,远方的人要想尽一切办法回到家人身边,回到父母身边,节日里充满了伦理亲情。春节晚辈给长辈拜年,体现对长辈的尊敬,清明节、中元节则是以祭祖的方式践行晚辈对祖先的孝道。重阳节的“敬老”活动,体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情怀。“忠”的精神体现在:端午节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培养忧国忧民的情怀;寒食节纪念介子推,表彰忠贞不二的情操;腊八节纪念岳飞,赞美精忠报国的精神。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普天同庆,中华民族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感受到共同的生命精神的律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大团结。“礼”的精神体现在:在各个节日,都有大量的传统礼仪活动,祭祖、祭月、祭孔都按传统礼仪进行,汉族人民穿上汉服,少数民族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
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也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承载者。现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也应当成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承载者。但由于近代以来许多作家对中华文化进行歪曲,某些近现代文学艺术作品反而背离了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这是迫切需要纠正的,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必须进入生活,进入大众的心灵之中。生活于中华文明体系中的中国人,其中必定产生一大批心灵与行为承载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圣贤英烈、道德楷模、清官廉吏,他们身教示范,上行下效,共同推进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建,进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TheConfirmedFunctionsofChineseTraditionalValuesinModernSociety
ChenJiesi
(The Institute of Social Development,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China)
Chinese culture,broad and profound,is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values such as benevolence,righteousness,politeness,wisdom,honesty,loyalty,filial piety,cleaning,willpower and harmony. These traditional values are important roots of the contemporary socialism core valu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o we must give full play to them for fostering and implementing socialism core valu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need to fully demonstrate their functions of recognition (in culture,values,nation and country),education (for good morality and moral-oriented atmosphere),consolidation (for cultiva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cohesion and centripetal force),guidance (as the direction in which people should go),correction (targeted at wrong thoughts and behavior),well-being (as the spiritual home to Chinese people) and unity (conducive to national unity and consolidation of ethnic groups).
Traditional Values;Recognition;Education;Consolidation;Unity
郑蒙,武汉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跨文化传播。
10.19468/j.cnki.2096-1987.2017.0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