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民生自觉
2017-03-11陈兆芬
陈兆芬
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民生自觉
陈兆芬
文化是民生事业的重要内容,民生是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在不断满足和顺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新祈盼、着力解决和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新诉求、自觉维护和回应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新思考等方面勾画了一幅关涉人民文化生计的“民生路线图”,充分彰显了文化强国建设的民生自觉。我们将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的部署,积极培育民生文化,努力建设文化民生,推动文化与民生的融合、兼济与互促,实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强国 民生 自觉
新世纪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和分层化的特点,这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必须在广泛、有效、针对性强的文化建设上下功夫,实现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协调与共进。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就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民生。
一、文化是民生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民生问题是党和政府一贯高度关注的重点问题。改革也好、建设也好,最终的目的都是改善民生,也就是为老百姓谋福祉。但是长期以来一提到民生,人们往往会联想起住房、就业、教育、医疗、保障、物价、收入等与百姓物质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殊不知改善民生并不只是衣食住行之类的物质层面,它理所当然地包含了健康的精神文化层面。2011年4月1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在灾区重建和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把文化工作做好,也是改善民生”*胡军:《刘云山为何提出“做好文化工作,也是改善民生”》,2011-4-22,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103/14460036.html.,这无疑是对文化工作的新认识、新定位,也从更高层面阐述了文化发展与民生改善的重要关系。
(一)文化是民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生是与人的权利、需求、责任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从权利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从需求角度看,就是指实现人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的全部需求。从责任角度看,就是党和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民生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在特定历史阶段,其内涵和外延都具有与时俱进性,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民生诉求和民生问题,构成不同时代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比如,在生产力落后、生活资料匮乏的时代,与生存权利有关的需求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方面,也就是常说的: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民生就是穿衣吃饭,柴米油盐酱醋茶;改善民生,不外乎管好吃喝拉撒睡,尚勤尚俭,克勤克俭。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就是那个时代民生的全部内涵。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民生的内涵不再仅仅局限于人的基本物质生存需求的满足,而是逐渐拓展到与人的发展权利密切相关的精神文化领域。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所言:“当人的某一级需求得到最低限度的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求,如此逐渐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成明编译,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也就是说,人们在基本的物质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与发展权利有关的各种普遍需求,如心智、能力、权利、自由、尊严、文化等也被纳入民生范畴,从而使民生内涵更为丰富。在我国人民物质生活逐渐步入小康的同时,人民的文化饥渴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和强烈,所以,我们讲改善民生,文化发展必然成为民生事业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民生是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
文化之于人类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表现,是作为社会主体在精神上的内在普遍需求,也是与人终生相伴的需求,又是人类走向自由和文明的必要体现。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根基,是一个民族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公民是否享有充实和丰盈的文化资源和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决定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民生改善程度及社会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文化建设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文化发展程度高的重要标志就是人人参与文化建设,个个共享文化成果。*薛岳:《怎样理解“文化也是民生”》,《红旗文稿》2010年第18期。现阶段,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多样化、层次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亦表现得更加突出和强烈,换言之,人民越富足,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就越高;国家越富强,对国民精神境界的要求就越高,因此,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强调文化建设的民生意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解决民生问题的迫切需要。尤其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社会上思想困惑、精神焦虑的人不断增多,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通过文化工作的新平台、新载体、新活动方式、新文化产品、新文化消费等途径和方式,实现“更好地用文化温润心灵、舒缓压力、涵养人生,更好地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满足人民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文化也是民生》,《半月谈》2011年第13期。,让人民在文化沐浴下生活得更加幸福。
二、文化强国建设的民生自觉
文化是凝聚和激励人心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人民群众多样化、层次性文化需求的日益突出,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和顺应人民日益增长文化需求的新祈盼,解决和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新诉求,维护和回应人民幸福生活的新思考,这充分彰显了文化强国建设的民生自觉。
(一)主动适应世情、国情、党情,不断满足和顺应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祈盼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思想文化领域交流交融交锋的新挑战,以及现代科学技术裂变式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世界各国争相把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中之重。文化是软实力,也是硬支撑。自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新情况和国内经济社会加快转型,我们亦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位置,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愈来愈认识到,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改革也好、建设也好,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满足和顺应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工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人民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前提下,“文化需求更加旺盛,需求总量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文化消费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特征更加明显。人们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意识更加自觉”。*邹徐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43~444页。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更多高品位、高质量、多姿多彩的优秀文化产品更加热切,对优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文化服务的期盼更加强烈,所以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问题就成为当代民生建设的现实要求。由此,新世纪以党的十八大报告为标志,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关键时期,我们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牢固树立文化民生理念,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祈盼,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确立并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的价值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的实际需要和发展目标出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促进人民群众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体现。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观,着力解决和实现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新诉求
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既是人民信念、信仰之源,也是人民丰富生活之源。随着改革开放和人民物质生活的丰富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显得越来越重要。就此而言,发展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人民群众的新诉求,更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第一要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才是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相反,“如果抛开文化建设、忽视文化发展、离开文化的支撑和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会实现”。*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学习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页。众所周知,现阶段我们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表现为城乡居民享受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的基本权益没有得到更好保障。尤其随着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总体小康,文化消费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人民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日益强烈,文化权益的新诉求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文化权同生存权、发展权一样都是社会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它主要包括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创造、保护文化成果的权益等。应该说,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关系到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构建社会和谐、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一方面,公平正义是实现社会和谐、建成小康的重要基础,切实保障包括文化权益在内的公民各项基本权益不仅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而且能够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文化条件。另一方面,文化权益享受上的不均衡,严重制约着包括民生改善在内的社会事业的协调共进,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将极大地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准,从而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活动的活力,为促进社会事业的协调共进提供知识力量和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将人民对文化的需求上升到基本文化权益的高度,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对人民文化需求的高度重视,拓展了公民权益的内涵,体现了文化发展中的民生价值理念,具有十分深刻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三)着眼于文化发展与提升民生幸福的统一,自觉维护和回应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新思考
一个普遍幸福的社会必定是一个文化普及、文化强盛、文化自信的社会。正如于丹接受文化媒体采访时说:幸福和文化十分密切,文化只有化入我们的内心世界、融入血液,才能调动文化自信,找到文化自强的理由,这样幸福感才油然而生。也就是说,人民的幸福生活除了需要以物质条件为基础,以制度和法律为保障之外,也迫切需要让文化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人民群众,用人文的情怀关怀人、疏导人、引导人,帮助人们解决思想困惑与矛盾,疏导和消除忧郁感、孤独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绪,让人民在积极参与各项文化活动中重新组织起来,找回心理归属,品味生活情趣,超越经济指标的单一取向和财富积累的唯一尺度,积极寻求色彩斑斓的人生价值体验,从而使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关注民生的幸福,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是我们这个时代对人民生计的一种新的关爱方式,是以人为本在这个时代的生动体现。改善民生的主要目标就在于提升人的幸福指数,而人的幸福指数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其中思想文化的提升是幸福指数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过去我们对思想文化的认识仅仅局限于文化教育人、引导人的教化功能,而对思想文化发展与提升民生幸福的关系认识不足。可见,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要在物质上提高幸福指数,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将文化发展与提升民生幸福统一起来,切实使文化发展能够为民生提升品位提供动力。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指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直接地或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4页。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民生消费出现了文化人类学家所谓的“生物需要的文化转变”的现象,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以及幸福生活的提升有了新的思考,即真正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生除了“需要通过文化来启蒙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的教益,也需要通过文化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归依”。*任忠文:《文化自觉十八讲》,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然是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共同进步的社会,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必定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正因如此,我们讲生活质量和幸福,文化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尺度和标志,文化建设的价值应该不在于贡献多少GDP,而在于它贡献了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在于它对社会人心的无形浸润与滋养。事实证明:只有多创造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才是富有活力的;只有来源于百姓需求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才是有生命力的;只有让百姓亲切可感、可享用到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才是有价值的。文化对人类发展来说,它不仅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手段,亦是引领着社会发展的方向,更是直接关系着民生的幸福。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阐释了文化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重要地位,自觉将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着眼于文化发展与提升民生幸福的统一,积极维护和回应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新思考。让文化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用文化温润心灵、涵养人生、凝聚人心,不断充实和丰盈丰人民的精神文化世界,这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是贯彻和落实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的迫切需要,也是解决好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的现实要求。
我们党经过几代人前赴后继、奋斗不息领导和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其最终目的就是让中国人民彻底摆脱物质和精神上的贫穷和落后,过上富裕、文明、全面、自由发展的有尊严生活。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使我们党清楚地认识到,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也要上人民享有充实丰盈的文化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坚持把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作为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正如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所言:“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王晓易:《习近平: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2016-07-01,http://news.163.com/16/0701/14/BQT5AS7I00014JB6.html.总之,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到“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再到“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等,一条条关涉人民群众文化生计的论断已经清晰地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文化强国建设的“民生路线图”。思想是文化的先导,文化强国呼唤文化建设的民生自觉,我们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十八报告的精神上来,积极培育民生文化,努力建设文化民生,推动文化与民生的融合、兼济与互促,实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TheConsciousnessofCulturalPowerinthePeople’sLivelihood
ChenZhaofe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Management,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China)
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the improving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s the basic direction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Our party made the major strategic of socialist cultural power in Party’s 18th Report. It constantly meets and complies with the new cultural demand of people,strives to resolve and implement the basic cultural rights and consciously respond to people’s happiness life.This is “the road map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 We will cultivate culture of people’s livelihood a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Party’s 18th Repor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rosperity of the cultural undertakings.
Cultural Power;Livelihood of People;Consciousness
彭益民,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主要研究文化与公共资源管理、社会治理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16BKS046)。
10.19468/j.cnki.2096-1987.2017.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