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软实力视阈下的哲学社会科学及提升路径

2017-03-11彭益民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智库哲学

彭益民

文化软实力视阈下的哲学社会科学及提升路径

彭益民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无论从性质和影响、研究能力和素质,还是从研究成果和水平看,哲学社会科学都体现与显示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先导引领、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的强大文化软实力功能。增强凝聚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提高吸引力,让科学思想理论走进和普及大众;扩大影响力,为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智库支持,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本路径。

哲学社会科学 文化软实力 繁荣发展 提升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及精神状态等而拥有的文化凝聚力、创造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等无形的力量。对内,它表现为文化凝聚力和创造力;对外,它表现为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对历史和未来,它表现为文化辐射力和生命力。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建设,是对世界普遍性问题和人类社会现象进行认识探讨和理论思考的学科体系,具有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离不开思想理论的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一、哲学社会科学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同样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综合国力特性,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把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一)从性质和影响看,哲学社会科学体现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

哲学社会科学相对自然科学而言,主要以世界普遍性问题和人类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阐发和揭示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各领域的规律,以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广义的哲学社会科学,不仅包括哲学学科,也涵盖了众多的人文和社会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等等。作为国家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哲学社会科学从知识、思维能力、价值观念、政治水平、道德状况、文化素养等方面来反映人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对综合国力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和影响,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核。

当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担负着国家的思想理论建设、理论创新以及理论宣传与普及的任务,它以抽象化、理论化、系统化形式为社会提供理念、思想、精神和学术资源,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支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发展、变革和进步起意识形态的核心作用。哲学社会科学通过揭示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本质与规律,以其经济理论、管理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等指导现存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变革,推动生产力的变革与发展,以强大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经济基础和物质力量的增强。同时,以其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艺术学等方面的成果,促进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变革,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从而增强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文化力量。哲学社会科学塑造民族品格,锤炼民族意志,激发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哲学社会科学的兴衰直接影响国民素质的高低。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的竞争,哲学社会科学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现代化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水平、精神品质、道德修养、处世态度、思想境界、国民素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滋养。哲学社会科学培养人的高尚情操,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思维能力,净化思想灵魂,追求人类的真善美,实现人的自我超越和发展。可见,无论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物质财富,还是推动精神生产、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和思想关系,抑或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都发挥着文化软实力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思想理论战线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指出:“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紧跟时代步伐,把脉现实问题,回应社会关切,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理论支持、服务社会,舆论引导、激发活力,咨政育人、建言献策等方面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理论支撑。

(二)从研究能力和素质看,哲学社会科学显示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其研究能力和素质显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知识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一个民族和国家其发展状况和文明程度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能力和认识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认识水平。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代表着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思维素养和认识能力,反映其认识世界和社会的广度与深度。古代文明国家,如包括中国在内的四大文明古国,以及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等,之所以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与那一时期的哲人和思想家们所显示出来的智慧和认识能力及思想成果是分不开的。当今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实力和能力素质,其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更是一个民族综合素质和文化力量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素质,突出地表现在民族的理论思维上。一个民族理论思维的高低,理性认识的水平和程度,是国力强弱的重要表现。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67页。而哲学社会科学正是体现和培育训练理论思维素质的基本途径。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思维。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素质,更表现在其创新能力上。理论创新能力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灵魂,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有没有创新的理论成果,能否为国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武器和思想支撑。因此,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努力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还体现在研究主体的结构和管理水平上。这种研究能力不仅取决于个体,而且取决于团体和学派。当代社会,已大大改变了那种自我封闭、散兵游勇的研究方式和状态,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机构、团体和学派的构成、素质和研究水平,是衡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恩格斯在谈到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时,强调经济落后的国家在文化发展上也可能处于较高水平,它在哲学等方面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指出当时德国哲学的研究实力和水平就要高于当时经济繁荣的英国。一个民族如果有实力雄厚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主体,并拥有卓越的认识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就会大大增强其在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中的贡献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研究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了社会科学院、高等院校、党政部门、党校行政学院、军队院校等几支理论大军。学科体系不断健全。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共建立了20个一级学科、400多个二级学科,构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由最初的几万元增加到现在的十几万元、几十万元。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不断推进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与创新,使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大大增强。

(三)从研究成果和水平看,哲学社会科学形成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人类精神生产和文化积淀的结晶,其研究成果和水平形成国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承载和凝结着人类思想和精神的精华,是民族智慧和精神力量的集中反映,构成精神文化的基础和内核,对文化软实力产生决定性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在国际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软实力相对于硬实力而占有其“半壁江山”。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协调发展、共同作用,推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一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兴盛,巨匠灿若星河,杰作层出不穷,学派林立,高峰突起,必然产生强大的国力效应。“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如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异常活跃,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其思想和学术成果不仅对古代思想理论具有奠基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贡献和影响极其深远,而且也使当时的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当代发达国家国力强盛,既表现为雄厚的经济实力,也表现为强大的文化实力;既表现为科技实力的强劲,也表现为哲学社会科学实力的不凡;既表现为文化产品及其产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也表现为精神文化和学术成果所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作为思想资源和理论财富,显示文化软实力既表现在量上,更体现在质上。越是具有真理性、创造性、深刻性、前瞻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就越能被群众所掌握,显示其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效应。思想理论的成熟,是一个政党强大和充满活力的表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两大理论发现,极大地提高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创造力和战斗力。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伟大理论成果,这是我们党和国家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综合国力是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结合。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表现为经济实力和国民生产总产值,表现为科学水平和技术实力,而且必须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因此,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努力创造一批又一批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将会极大地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近年来,我国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出了一系列优秀研究成果。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为代表,一大批反映各学科前沿研究水准的扛鼎之作陆续推出,彰显了各学科的研究实力和水平。在理论创新上,无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方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是生态文明建设等关系现代化事业全局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都有来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创造和贡献,显示出我国思想理论发展和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的强劲势头。

二、哲学社会科学的强大文化软实力功能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文化的核心层,作为思想理论体系,“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江泽民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2002年4月28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前瞻性指导、全局性统筹和综合性服务的战略地位,为经济社会发展出理念、出思想、出智慧、出方法、出对策,具有先导引领、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的强大文化软实力功能。

(一)以先导引领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哲学社会科学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先导引领作用。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如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哲学社会科学既以其深厚的学术渊源承接对历史的记忆,又以其创新成果展示对未来的开启,以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深刻的思想性、鲜明的导向性,以其思想理论、价值观念和舆论力量来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中国古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就创造了一整套治理国家与服务社会的思想理论体系,引导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执两用中、以和为贵,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思想精华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要精神,形成了引领东亚文化的软实力。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学说和理论,为建立和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同样引导和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我国1978年在全党全社会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开启和引领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理论创新,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不断根据新的实践推出新的理论,为我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党的创新理论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引领和精神动力,推动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不仅如此,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思想文化阵地和理论战线,历来是意识形态激烈争夺的主战场,打赢思想理论仗,可以赢得精神上的主动和思想上的先机。当前,市场经济大大激发了社会活力,但市场活动的趋利性也一定程度导致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享受主义的蔓延。而在思想文化领域和理论界不乏有人为“个人主义”正名,鼓吹艰苦奋斗精神“过时”,人的本性“自私”这样的噪音。对这些问题和错误思潮,如果不加抵制和批判,不进行引导,就会搞乱人们的思想。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论干革命还是搞建设,都必须有强大的思想支撑和精神动力。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社会才能全面兴盛,才有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哲学社会科学构筑人们精神家园,提供精神力量。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和宣传普及功能,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近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先导引领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不断深化,推动形成理论学习和宣传阐释的热潮。理论界对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进行了有力的反击,澄清了许多理论是非,加强了思想舆论的引导。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培育和践行,学术界展开了广泛讨论和研究,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有力引导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以思想保障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哲学社会科学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思想保障作用。哲学社会科学以思想的力量、理性的力量、真理的力量为社会服务。这种无形的软力量,对于提高综合国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可以转化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言而喻,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正确指导思想的确立、发展蓝图的制定、任务的部署和落实,都有赖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哲学社会科学分析社会现象,研究问题,可以将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行规律及趋势以鲜明清晰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使人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去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蓝图、方针政策与行动方案。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为决策者提供理论依据,开拓政策视野;提供合理方案,理清决策思路;提供对策措施,明确工作路径,从而减少政策的盲区和决策的失误,增加方针政策的选择性、可行性,推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如果缺乏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片面性和狭隘性,走弯路、瞎折腾,付出沉重的代价。

其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转化为科学合理的策略和方法,促进人们运用正确的理念、思维、方式、方法去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一个国家或社会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解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就必须通过哲学社会科学具体地研究和认识这些矛盾,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正因如此,人们创立哲学社会科学,可以通过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的研究来认识和解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内部的矛盾;可以通过政治学、法学等的研究来认识和解决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以及上层建筑内部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学、伦理学等的研究来解决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矛盾等,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良性运行。

再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转化为人们的信念和信心,激发人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个人只有理论上觉醒,才能保持正确的立场;一个政党只有思想上统一,才能保证步调一致;一个国家只有构筑强大的思想支撑,才能保持社会的健康发展。在我国现阶段,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普及教育有利于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头脑,提供观察问题的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利于体现党和政府的主张,反映各方的诉求和人民的心声;有利于阐释和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释疑解惑、沟通思想、理顺情绪;有利于促进党和政府、社会、群众良性互动,把人心整合凝聚起来,促进各种社会力量的协同。我们搞的现代化,不是别的现代化,而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的改革,不是抛弃社会主义,搞全盘西化,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这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思想理论保障。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为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锻造好理论武器,近些年来,中央启动和实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等多项工程,突出开展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观点的研究,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开展了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同时深入实际,加强调研,集中力量,联合攻关,推出了一大批有价值的决策研究成果和咨询报告,以科学理论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

(三)以知识创造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独特智力支持

哲学社会科学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智力支持作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无一不是智力的结晶。哲学社会科学以强大的知识创造力,以科学、务实、管用的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首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有助于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智能化。知识经济时代,不仅大大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也改变了治国理政的领导方式、决策方式和管理方式。哲学社会科学将智囊和专家们的智慧和研究成果汇聚起来,运用于实践,可以增强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可靠性。任何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付出代价,交出学费,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通过扩容知识、集中智慧,就可以做到少交或者不交学费。善治就要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凝聚各方力量。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思想和理论研究的基地,是各种学术、观点、言论自由表达以及相互平等竞争的平台,是思想和理念创新、提炼和传播的阵地,有助于广开言路,集中民智。有的新思想、新观念、新做法最初就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专家学者提炼、总结和概括,加以理论化,草根思想就能变成变革社会的力量。不仅如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够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充分挖掘人的智力。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可以提高和促进人的智慧和理性,改善人们知识结构,增强抵御愚昧和野蛮的能力。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的涵育和学习,人们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育科学精神,可以提高文化素质和智力水平。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和知识的普及,可以帮助人们树立科学世界观,划清无神论与有神论、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自觉抵制封建迷信、伪科学、邪教及非法宗教活动的影响。掌握必备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有助于提高理性思维能力,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推进行为的合理化。哲学社会科学同时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丰富人生的意义,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人们理想信念的确立,道德素质的养成,人文精神的培育,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乃至人的全面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为了使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近年来我国开发智力、集中民智的智库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智库建设环境不断改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各类智库高位建立,呈“井喷式增长”,并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开拓了全新的工作局面。表明我国智库建设已站在新的平台和起点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本路径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升文化软实力,从哲学社会科学本身的建设来说,需要我们“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从哲学社会科学如何转化为国家现实的文化软实力看,尤需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让科学理论普及大众和加强智库建设上下功夫。

(一)增强凝聚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科学真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有机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把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为根本的、长期的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巩固党长期执政的思想理论基础,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首先,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坚定理想信念,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是主观好恶、任意所为,而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结果,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和成就的必然结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奋斗的根本。如果我们动摇或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听任各种错误思潮的蛊惑,就会失去共同奋斗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基础。提出“历史终结论”的美国政治学家福山曾接受日本经济新闻采访时认为,所谓中国模式,“一部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一部分是儒家主义,这两者难以兼容,而剩下的部分则是露骨的利己主义。换句话说,中国的制度不具备一以贯之的哲学基础,很难在思想战争中取胜”。*西村博之:《弗朗西斯·福山:中国模式是什么》,日经新闻网,2015年1月15日。这固然是一种谬说,但也从一个方面表明,我们的理论基础还不够巩固,思想还不够深入,必须一如既往地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因此,我们决不能让各种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思潮自由泛滥,让普世主义、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搞乱我们的思想阵线。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大是大非问题尤其不容忽视,有的人“姓马”不“信马”,端的马克思主义的饭碗,讲的却是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一套货色。如穿上学术的隐身衣,到处招摇撞骗,制造政治烟幕弹;利用互联网炮制歪理、混淆是非;每逢敏感时期,散布错误言论进行煽动;打着学术交流的幌子,与国外敌对势力沟通联系,接受境外势力点对点的渗透等等。这表明思想领域里的斗争并未停止,而且更加隐秘复杂。同时,“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真懂”就是要认真学习,真正弄通马克思主义。真懂就必须“真读”,真正静下心来学习马克思主义,这是前提。有的人不懂装懂,随意附和;有的不懂胆大,动辄这个“过时”,那个“无用”,实际上自己本来就没有搞清楚;有的满足于词句,武装嘴巴,言不由衷。“真懂”是“真信”的基础,不懂难以真信,即使信了,也不可靠。一定的时候可以信,但一遇到问题和风浪,马上就烟消云散了。只有“真信”,才能指导“真行”,在实践中产生巨大的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为此,必须大力加强思想理论建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的阐释和研究,做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教育与普及工作。

其次,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方向正确,路线才正确;政策对头,工作才不折腾。我们只有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建立在对规律深刻把握,对群众愿望深切了解基础上的方针政策,才能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使人民获得更多、收益更多,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能指导我们从世情国情党情出发,深化我们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推进经济建设现代化、社会建设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可以避免我们少走弯路,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决与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失败论”“独断论”等划清界限,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再次,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即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和正在进行的伟大斗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真经”,其关键在于“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诉诸实践,在解决问题的具体应用中,才能显示理论的力量、真理的力量。“真用”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和效应就是“真灵”。“真灵”即有效和管用,这是一切理论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其价值所在。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伟大创造和实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党的执政基础才会坚如磐石。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刻、攻坚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尤其要善于用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和伟大斗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当前,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不走传统社会主义的“老路”,也不走西方资本主义的“邪路”,而是坚持走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尤其需要我们学习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提高吸引力:让科学思想理论走进和普及大众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被群众所掌握,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普及大众,可以帮助群众直面问题,释疑解惑,形成共识,统一行动;可以帮助广大群众坚定信念和信心,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帮助群众提升人文社科素养,陶冶情操,丰富精神世界,弘扬传统美德,提高文明素质,形成强大文化软实力。哲学社会科学要发挥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就必须走进和普及大众,增强和提高其吸引力,找到理论教育和传播的路径和切入点。

科学理论走进和普及大众,关键在于找准理论与群众联结的结合点。新时期我们党一方面立足现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另一方面,十分注重用最新理论成果宣传、武装群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平民化。在思想内容上,理论普及大众必须密切结合实际,关注社会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抓住理论宣传教育的重点。当前,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信仰危机、诚信缺失、价值错位、道德滑坡、低俗文化泛滥等,是思想理论建设中存在着的突出问题和短板。为此,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普及的内容,一要加强理想信念建设。有信仰的人,可以不富裕、不充足,但其内心是强大的,哲学社会科学就是要用理论的力量,帮助人们打造这种无坚不摧的力量。二要加强诚信建设。诚信是做人之本,成事之基。做人诚信,才能与人善处;做事诚信,才能把事办成。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普及有助于建立社会诚信体系,维护经济活动、社会生活正常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三要加强价值观建设。有什么价值取向,就有什么样的发展结果,有什么样的社会未来;有什么价值观的国家,就建设和发展什么样的国家。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普及中,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个人主义价值观,倡导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四要加强道德建设。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规范,规范人们的活动方式。当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都需要进一步建设和淳化,哲学社会科学在道德建设和教育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可见,让科学理论走进和普及大众,对于全社会成员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振奋精神、激发活力,丰富知识、提升素质,具有立心铸魂、固本培元的功效。

在方式方法上,让科学理论走进和普及大众,尤其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身边熟悉的事例、喜闻乐见的风格,切实做好理论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近年来,全国各地理论工作者在理论武装和普及群众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找到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如编写通俗易懂的理论读物,深入基层开展宣讲,举行各类讲座、报告会、理论辅导、政策咨询,广泛开展“三下乡”“社科普及周”“读书月”等活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良好的效果。真理是朴素的。要善于用群众的“家常话”表情达意,实现理论与群众话语体系的无缝对接,着力做到深奥的理论浅显表达,抽象的道理生动表达,复杂的政策大众表达,实现学术语言、政策语言与群众语言的有机统一。要善于联系群众的“身边事”晓理释疑,着眼群众的实际生活,用群众熟悉的人和事、关注的“你我他”,来说明现实问题,解答现实问题,从而赢得群众的理解和认同。要善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风格,如采用通俗理论读物、电视政论片、群众论坛、基层微宣讲、网络学习等多种形式和作法,把科学理论普及和渗透到群众中去,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群众基础和思想源泉。

(三)扩大影响力:为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智库支持

智库是哲学社会科学发挥咨政建言、创新理论、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功能的重要载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智库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建设起来,但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新型智库,实现从传统智库向现代智库转型、从松散型智囊向规范化智库迈进、从官方单一智库向多元化智库发展,仍任重道远。智库的核心是“智”,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决不能“有库无智”。同时,要用理性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服务和担当精神塑造智库的独立品格,增强公信力,扩大影响力。

从我国国情和服务社会来说,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端智库,在研究内容上,要注重把握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战略研究与策略研究的关系。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背景下和我国的社会转型期,我们面临的挑战之多、矛盾之复杂、变化之快速都前所未有。要善于把握发展大势,准确研判形势,规避风险,做好顶层设计,智库必须研究那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国家安全稳定的全局性、根本性、前瞻性的战略问题,提供战略设计的成果和方略。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常规性、一般性和阶段性问题,特别是一些有关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智库也要及时跟进加以研究,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二是正面论证与否定论证的关系。智库之所以有思想、有智慧,就是要避免主观好恶,防止一厢情愿地看问题。对某一决策或问题,既要从正面看,也要从反面看,善于进行可行性和不可行性论证,提供多种可能的结果,以利于决策者权衡利弊。对可行性的项目,要进行风险评估,作出预案,进行预警,防止影响社会和谐和不安全事故的发生。超越决策者之外,做客观公正清醒的“旁观者”,这样的智库才会更有公信力和影响力。三是着眼建设与着眼治理的关系。转型期的社会是一种风险社会,面临着一些重大的疑难问题。比如,当前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社会信任和诚信缺失问题、公共危机事件多发的问题等。智库既要着眼于建设,创造性地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要着眼于治理,提出解决妨害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些办法和对策。对于民生、公共事务、公共政策、社会治理等问题,智库扮演着建言献策的重要角色,尤其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以引起执政和决策者的重视。

从组织管理方面看,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扩大其影响力,必须注重处理好如下关系:

一是有位有为与有为有位的关系。智库特别是官方智库,必须在政府心目中有位置,官方高度重视它的建设,支持它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经费,这样才能有所作为。但更重要的是,智库本身则要有突出的作为,拿出高质量的、让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的成果和精品,使政府“想得起”“离不开”,这样才能确定自己不可替代的位置。我国智库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成为卓越智库,最根本的在于其能否提出高质量的政策建议和对策措施,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是整合统一与独立发声的关系。智库一方面要依赖和服从于政府,在政府的指导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服从大局,汇集民智,增强“政与智”的互动,真诚为政府决策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又要与政府保持“距离”,独立发声,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敢于和善于提出不同见解和意见,防止盲目跟随。为政府辩护要有谨防某种问题出现的议案,批评政府要有建设性、改进性的建议。智库属于专家提供智慧,不仅应“技高一筹”,更要“独树一帜”。思想交锋、意见碰撞产生火花,是智慧产生的重要方式。新时期尤其需要建立相互信任的、和谐互动力的“政智”关系。

三是立足国内与参与国际的关系。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要熟悉国情,了解社情民意,扎根于中国社会的沃土,以现实问题研究为中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咨政建言、提供思想和智慧,这样才是我们自己的智库。同时,智库建设要有开放意识和国际视野,与国际组织和国际智库开展研究合作,在世界国际性问题和全球治理上发声,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对外宣传,以智库的形式推介中国的价值观念和政策主张,传递中国的声音,展示中国的形象,体现中国的影响,可以大大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Philosophy,SocialScienceandthePromotionPathfromthePerspectiveofCulturalSoftPower

PengYimin

(Party School of Hunan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Changsha,China)

As the superstructure and social ideolog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are the core contents of the soft power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Whether from the nature and influence,from research ability and quality,or from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level of view,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reflect and show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cultural soft pow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the achievements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have the functions of leading,ideological guarantee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To enhance the cohesion,adhere to the Marx doctrine in ideology guiding position;to improve the appeal,make scientific thought into the theory and the popularity of the masses;to expand the influence,provide strong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which are basic paths of prosperity for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enhancement for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Cultural Soft Power;Prosperious Development;Promotion

10.19468/j.cnki.2096-1987.2017.05.001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智库哲学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菱的哲学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微智库
微智库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建智库,话担当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