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应用性转型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2017-03-11王越旺路梦瑶

关键词:学术大学教育

王越旺,路梦瑶

(1.廊坊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河北廊坊065000;2.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文法系,河北廊坊065000)

·教育教学研究·

普通高校应用性转型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王越旺1,路梦瑶2

(1.廊坊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河北廊坊065000;2.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文法系,河北廊坊065000)

面对高等教育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普通高校必须接受市场化的挑战与洗礼,致力于应用型学科专业的转型,坚持育人为本,营造健康的大学内部文化环境,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从中了解社会,提高学生观察、实践、研究与批判性教育能力,培养担当意识,在服务社会过程中体现当代大学生的自身价值。高校办学既要保障学术质量又要满足社会需求,宜采取分级管理、分层评价,秉持大学开放的理念与独立的精神,发挥其服务社会、引领先进文明的核心作用。

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应用性转型;批判性教育能力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越来越多的受教育者进入大学课堂。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充满竞争的市场环境,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个性特点的高素质人才,多变的人才市场对大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适应形势发展,加大改革力度,增强实践性与应用性,提倡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在这一背景下,推进应用性学科专业的转型已刻不容缓。

一、走出“象牙塔”迎接新挑战

(一)探索市场化办学新途径

高等教育特色办学的一项核心内容是大学必须参与市场的竞争。整个社会要营造一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高等教育生态环境,大学不能恣情于自我封闭、养尊处优的象牙塔之内。要经风雨、见世面,必须要走出象牙塔,迎接市场化的挑战与洗礼。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下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人才培养质量堪忧。目前,国外留学的日趋低龄化就是一个证明。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33.97万人,占全球总数的14%,居世界第一。①新华网新闻,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2-09/17/c_113108686.htm。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放弃高考而选择留学,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国内大学质量的不信任。而根源就在于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不健全、不成熟,使大学还无法真正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一所大学要想得以生存和发展,首先是它要有适应市场需要的办学特色与个性理念。只有形成学校的育人特色,培养出与众不同的卓越人才才能吸引生源。其次,大学要改变管理的理念。市场竞争的经营管理离不开“成本”与“效益”,需要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引入到大学,改变大学的行政管理、人事编制、绩效考核等各个环节,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学校的管理系统。再次,要开辟广阔的招生与就业渠道,关注生源的入口与出口,既要为招收好的生源而奔波,又要为毕业生的就业拓宽通道。高校之间的生源大战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最体现竞争力的就是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而专业的设置与教学水平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与社会的满意度。这必然要求大学要凝练自己的专业特色与学科优势。

高等教育发展的市场竞争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没有竞争就没有压力与动力,有了竞争才能出成果、出效益。但是,市场竞争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市场竞争不可背离大学创立的初衷,不可偏离良性发展的轨道,转向全面的“商业化”运营,需谨防高等教育的工具化、世俗化和功利化倾向。

(二)营造健康向上的大学内部文化环境

大学特色是大学理性精神的产物,它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大学健康发展的内部文化环境。高等教育是一种文化体验,不同的高等教育文化功能观催生不同的高等教育模式。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精髓,在现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教学业务创新、教学手段创新、管理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都可以模仿,但一所高校的文化是经由长期塑造和历史积淀形成的,需要深厚的底蕴,其精髓是无法模仿的。

首先,大学的兴办必须以育人为宗旨,坚持“育人”为本的方针。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的培养与发展稍不留神就会滑向“工具化”,因此,创建大学特色一定要以人为本,学校要充满人文关怀,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大学应该是年轻人在青春期到成年之间遨游人生、寻求帮助的场所。它需要提供指导而不是强制灌输理念,应该帮助学生努力穿过成长的这片丛林,一路前行,实现自我的认知。①[美]安德鲁·德尔班科:《大学:过去,现在与未来》,范伟译,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版。教育的目标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而不只是教给他们具体的知识,要教给他们如何认识知识的价值,即如何看待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它们与我们之间的关系。“我们不想让孩子在12岁就变成专家,因为缺乏人文主义知识的年轻人永远都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②[英]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剑桥论道:英国大学校长谈教育与未来》,邢锡范译,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23页。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本身就充满了人文关怀,它们不仅是大学理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是理解历史与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关键。历史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关注着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人类的自我应对之策。

其次,大学的兴办必须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涵养现代大学的文化基础,汲取传统文化中博大精深的修身育人思想。建设需要一个文化之基,创造也需要一个起步之点,高校的教育需要融入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加以凝练。当代中国大学若不充分考虑传统文化的传承因素,那么特色是建立不起来的,因为它缺乏稳固的根基。中西教育观念其实是各有千秋,需灵活把握,断不可偏执一端。依晚清以来的通行说法,西方重知识传授,中国则重人格修养。中国人讲究亲其师而重其道,能够被人们尊为前辈大师,不仅因其学问高深、智慧超群,更因其人格高尚、修养过人。

二、应用型教育教学改革新模式

(一)大学的分级管理与分层评价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是大势所趋,各国政府和教育界人士越来越把教育看作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突出高等教育的战略位置。英国高等教育专家阿什比曾讲:“如今的大学已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绝对不可缺少的事物。”③[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页。

高等教育大众化能够顺利实现的途径就是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在多元化的背景下,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有着不同的追求。我国大学数量多、类型广、层次分明,理应是每所院校都根据自己的办学历史、专业特色,扬己之长,创设自己的学科教育品牌。这方面,那些高等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从各国大学状况看,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今天,像牛津、剑桥等声名远扬、深具影响且拥有丰富办学资源的大学群体,依然端坐高等教育体系的顶端,怀有“精英教育”的理念,追求的是高深学问的探究,仍然保持精英教育时代具有的特征,尽管他们也承担部分大众教育的任务。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崛起的新兴大学,则担负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服务的主要任务,诸如英国的开放式大学、德国的职业技术学院、美国的社区学院等。两者共同肩负着大众高等教育的任务,只不过分工和侧重点不同而已,这对我们是很好的启示。

如何兼顾学术质量与社会需求?解决之道关键就是要做到将大学分级管理、分层评价。社会需求的是各级各类的人才,每种类型的院校都有自己的作为。大学机构形式多样化的过程,在欧洲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可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和社区学院的差别用克拉克的话说如同“白昼与黑夜”一样。①[英]比彻、特罗勒尔:《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唐跃勤、蒲茂华、陈洪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2页。知名大学与社区学院的分级截然有别。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大学走向分层管理是大势所趋。那么这种趋势是否意味着高等教育越来越贴近职业培训的目标,不再关注学生个体心智的发展和能力的全面提升,不再强调高等教育对社会的文化引领作用,不再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而完全被纳入到商业服务的工具属性呢?那就只有看我们如何去改革,如何去探索高等教育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新模式,如何做到既兼顾学术质量又满足社会需求。这也会倒逼每所学校必须拿出自己的独门绝技,来体现自身的办学特色与社会价值追求。

(二)关注大学生的养成教育

比较以前,现代社会是牢固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知识与现代社会无法分离。知识如此重要,以至于到了即使知识不是经济基础本身,至少也可以说它与经济基础是相互融合的。后工业时代的本质不是高等教育与工业的“适应”,而是高等教育必须融入现代社会的中心框架。为此,高等教育的应用性转型应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必须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既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能力。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辟者,南开大学的创始人张伯苓先生就认为,“吾国学生最大之缺点,即平日除获得书本上知识外,鲜谙社会真正情状。故一旦出校执业,常觉与社会隔阂,诸事棘手。欲免此种弊病,最宜使学生与社会接近。若调查或视察各种问题,不特可培养学生实际之观察力,抑讨以换课堂生活之抑郁空气也”②崔国良:《张伯苓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61页。。为此,他对南开的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科学研究、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调整,以追踪当代学术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南开这所近代著名的私立大学独具特色,为后人所称道。

其次,大学教育要充满人文关怀,大学要培养的是社会的良知,未来民族国家的栋梁。民国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先生认为,“大学能够彻底地培养理智,于道德必大有裨益。凡是有真知灼见的人,无论社会如何腐化,政治如何不良,他必独行其是。唯有求真理心切,才能成为大仁大勇,肯为真理而牺牲身家性命”③竺可桢:《我国大学教育之前途》,《大公报》1945年9月23日。。他把大学视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大学生要勇于担当,砥砺前行,作为民族的未来要拥有激浊扬清、弘扬正义的社会责任与道德义务。青年是国家的希望,祖国各项事业的接班人,要培养他们的担当意识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

其三,大学生也需要参加科学研究。19世纪的牛津大学校长纽曼曾讲,大学是这样的场所,“通过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知识与知识的交流,研究得以推进,学术的发现得到检验和完善,不成熟的观点可以无伤大雅地提出,错误得到展示”④[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念》,高师宁、何克勇、何可人、何光沪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1页。。显然,纽曼这里阐述的是大学的研究功能。德国的洪堡更是强调,大学生要独立地从事研究,他认为科学研究既是发展科学的手段,也是培养人才的手段,学生就是在这样的自我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扩大和深化自己的视野与能力的。

所以,人文关怀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理论前提,是保证学生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知识传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它包括基础知识传授和实践经验增长,能力培养则体现出教学质量的升华。

三、大学精神的独立与理念的开放

(一)以学术独立为基础的自由探究精神

在大学发展史上,一所成功的大学,往往与大学校长的创新性理念密不可分,诸如柏林大学的洪堡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大学理念、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提出了“大学应当为社会服务”、蔡元培先生在任北大校长期间提出了“兼容并包”的思想等等。这些中外知名的大学领导者、掌舵人均具有超前的敏锐眼光与独特的教育理念。他们以塑造富有个性的大学文化而著称于世。高等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的体验。蔡元培、张伯苓、梅贻琦三位前辈教育家无疑是当时中国教育界的翘楚,他们独特的办学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使这一时期大学充满了个性内涵。将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是大学规划发展的核心。大众化教育阶段,学生择校的空间越来越大,大学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学校只有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才能够在危机中求生存、谋发展。

建立在能力至上、自由探索以及合作竞争基础之上的学术文化,是建设好有竞争力大学的核心所在。发展学术文化的核心元素涉及对学术自由、思想独立的充分认可,学者教授们是自己学术领域内的绝对权威。大学只有在卓越思想的引领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随着学术体系的扩大,向高等教育提供资金的政府加强了对学术体系的监管。以往大学内部的学术管理还主要由学者掌控,但随着学术绩效问责机制的推行,这一平衡逐渐被打破。学术共同体对自己大学发展和教育前途的把控能力日渐式微。市场化的影响、大学行政系统权力的不断扩大,以及其他一些外部力量使得大学的内部管理发生了变化,影响到对自身发展方向的决策能力。

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里,由于大众化、商业化和问责机制对高等教育的压力,需要我们对学术自由进行重新思考。大学的职责在于营造最有利于思考、实验和创造的氛围。自由探究的学术研究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需要努力地加以维护,尤其在有助于挑战传统信念的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要尽量避免抑制批判性的学术讨论。克拉克指出:“那些力求用官僚制度的基本要点来代替学术界奉献的人,会使学术研究不断恶化,明智的学术界的领导者和在行的批评家认为,只有专业的规范和常规深深铭刻在每个人的每一项活动中,才能建设性地塑造学术行为,指引学术动机。”①[英]比彻、特罗勒尔:《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第231页。

大学同样需要开放的理念。蔡元培先生主政北京大学,作为一个大学校长,他把中国的教育精神和西方的教育理念结合起来。孔子、墨子的修身养性,英国牛津、剑桥绅士教育的人格熏陶,德国柏林的专业人才培养以及美国大学的服务于社会等都较好地融汇在了北大精神中,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即注重人格养成的教育模式。大学理念应该多元化,需要博采众长,根据自己的办学历史、学术积淀和学科专业特长,打造自己学校的亮点。国外的名牌大学也不是样样全能,如美国的大学,哈佛凸显的是高贵的人文博雅传统,斯坦福是实用主义,普林斯顿侧重理论研究,麻省理工则以科技领先自居。20世纪初期的中国,伴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结合传统的中国文化教育观念,成长起一个教育家群体,他们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当时的中国大学办得有声有色、特色鲜明,展现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如蔡元培在北大、梅贻琦在清华、张伯苓在南开等,他们采用古今结合、中外融通的方式,凝练出一整套适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大学学术理念、治校方略,走出了一条中国大学发展的独特之路,攀上了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高峰。

(二)学生批判性教育能力的养成

高等院校在实现应用性转型过程中必须要回归教育的本质。这涉及到教育的目标,真正的高等教育是什么样,应该是什么样,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思考。巴尼特认为:“真正称得上是高等教育的东西,是学生理解所学、所做,使之概念化,在不同情况下掌握,并对之采取批判态度的能力。”②[英]巴尼特:《高等教育理念》,蓝劲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9、10页。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一名“反思的实践者”,学生才能避免天真地屈从于传统的“智慧”,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个人的完善。换句话讲,“高等教育特有的能力”不仅在于“学生知道什么”,更在于“学生能做什么”,这才是学习的关键。要使教学卓有成效,教师必须拥有非凡的教育、教学才能,而且肯付出,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辩证分析、判明原因,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得到可以利用的智力资源。依巴尼特看来,批判性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特征,而批判更是高等教育的精髓或说本质所在,“与自己展开批判性对话的能力可谓真正的高等教育的标志”③[英]巴尼特:《高等教育理念》,蓝劲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9、10页。。故此,高等教育远不只是单纯的知识获取,更需要培养批判的分析能力,对所触及的知识采取一种怀疑和质询的态度。

以应用性为主导的服务型大学,更应该注重采纳新的教学方法,尝试不同的教学授课形式。比如以探究引导式学习为例,它包括对知识的获取、理解,数据的分析,证据的评估,将成果应用于某一特定的学习情境或问题以及对结论的综合归纳。就是将学生引入对某个问题的多角度思考,这种解决方法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会更加刺激学生的认知发展。相对于讲授法,这种探究引导式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和实验操作的技能。当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必须得到老师足够的指导和支持,这其中就包括所需要的海量的调研资料,只有这样才能成就这种发现式学习。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大众化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引发了世界高等教育格局前所未有的变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机制、体制均不够完善,面对市场化、商品化大潮的冲击,需要作出紧急应对。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高等院校而言,亟需走出象牙塔,迎接市场经济的新挑战。需坚持育人为本的方针,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和批判性教育能力的培养,探索应用型改革新模式;分级管理,分层评价,特色办学,兼顾学术质量与社会需求;维护学术自由的高等教育核心价值观,秉承开放理念,汲取古今中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培植大学的独立精神,发挥其服务经济社会,引领先进文明的核心作用,探索出一条我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影响世界的创新之路。

Application Transformation of Regular HEIs:Theory and Practice

WANG Yue-wang1,LU Meng-yao2
(1.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Langfang Teachers University,Langfang Hebei 065000,China;2.Department of Humanity and Law,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Langfang Hebei 065000,China)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of higher education,regular HEIs have to accept the market challenge and severe test in commitment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disciplines.They should stick to talents cultivation orientation by creating a healthy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encourage students'social practice to learn about society;to enable them to observe,practice,research,and improve critical education ability;to cultivate the sense of commitment to realize their values in service to the community.To ensure academic quality and meet social needs as well,regular HEIs should take grading management and stratified evaluation,uphold the opening idea and independent spirit,and take advantage of the central role of social service and advanced civilization.

higher education;market competition;application transformation;critical education ability

G64

A

1674-3210(2017)01-0114-05

2016-12-26

河北省教育厅规划项目“西方高等教育结构变迁及对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的启示”(GH151081)。

王越旺(1964—),男,河北三河人,廊坊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世界中古史与高等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学术大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留白”是个大学问
题解教育『三问』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